lanaxie 发表于 2007-5-2 16:26:54

<<实验心理学史>> 波林

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19501



波林(EdwinGarriguesBoring,1886—1968),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史家。1908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14年在铁钦纳的指导下获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1922年转任哈佛大学教授,长期兼任心理实验室主任(1924—1949),并两度出任系主任。192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荣获美国心理学基金委员会的金质奖章。他是《美国心理学杂志》的编辑和创建者之一,并曾任《现代心理学杂志》的主编。1963年任第17届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主席,两次获得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他曾在哈佛大学从事感知觉的实验研究,有关皮肤感受性、视觉大小常性、月亮错觉等研究,几乎均视为经典性的。尤其对“月亮错觉”进行了有趣的实验研究,认为月亮在天顶显得小,在地平线显得大,是由于眼睛上仰造成的。尽管他做出了许多经典的实验,但他所发表的论著,绝大部分却是理论性的。他作为心理学史专家而闻名于世。他的《实验心理学史》于1929年首次出版,1950年再修订出版,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1942年波林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史中的感觉和知觉》,该书所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影响却不如《实验心理学史》。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心理学:实用教科书》(1948)和《历史、科学与心理学》(1963)等。



    一、《实验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

    《实验心理学史》全书共27章。第l~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第2l~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以下就部分章概述其主要内容,其余各章则分类综述:

    第1章近代科学的起源。在这一章中,作者本着“我常以为实验心理学家在其专攻的范围之内也需要历史的知识”的信仰,对欧洲最初的文艺复兴及近代科学的诞生,包括著名科学家(如哥白尼、刻卜勒、伽利略、牛顿等),均作了系统而扼要的“历史知识”的阐述,试图分析一番“心理学是如何加入科学阵营之内”的历史过程,论述实验心理学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在作者看来,“若没有这种知识,便不免将现在看错,将旧的事实和旧的见解视为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而不能估计新运动和新方法的价值”。为此,作者在这一章中叙述了科学的出现,新兴的学术,近代科学的开始,生理学的开始和德国科学中的现象学等历史溯源性的内容。

    第2章19世纪上半叶的心理生理学。19世纪上半叶实验心理学创始于实验生理学之内。1800—1850年间有9项重大的发现,它们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特殊的神经能,感觉,颅相学,脑机能的定位,反射动作,神经冲动的电的性质,神经冲动的速率,人差方程式等,其中除两项外,都兼属于生理学史和心理学史。本章重点论述了上述9项电的4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反射动作,神经冲动的电的特性,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等,其余5项分述于以后的各章之中。

    第3章颅相学与身心问题。本章介绍了颅相学的倡导者弗朗茨·约瑟夫,加尔及其弟子施普茨海姆一起研究、讲学和著述及其社会影响等内容。作者非常看重加尔把心灵定位在脑内的研究。

    第4章脑的生理学。本章阐述的是1800—1870年间脑的生理学研究,尤其是皮埃尔·弗卢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和机能的研究、神经系统的组织学、言语中枢、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等方面的研究。

    第5章神经的特殊能。“神经特殊能说”在感觉的心理生理的问题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缪勒将神经的特殊能说规定为10个法则,本章讨论其所包含的原则(1~10),而列举其中7个原则的每一原则所有经验的和历史的背景作必要的阐析。

    第6章感觉的生理心理学。本章是对1800~1850年间有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感觉生理学的概略。这是19世纪中叶以前的实验的心理生理学的发展史略。

    第7章催眠术。催眠术的早期研究几乎构成动机实验心理学的起点。本章介绍了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创立的“麦斯麦术”;约翰·埃利奥特森把麦斯麦术用于医院中治疗某些神经病;埃斯代尔把麦斯麦术用于外科和内科的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当时麻醉药的被采用情况和布雷德的催眠术等。

    第8章人差方程式。当生理学家研究神经传导及脑机能定位和感觉,而医学家力驳催眠的麻醉和疗效的时候,天文学家则注意于其观察的一种生理的或心理的误差的原因。本章就是介绍这种有趣的现象:心理学从天文学获得了人差方程式,这是反应时间、态度和动机实验心理学的开端。

    第9章近代心理学的肇始。本章主要叙述笛卡尔、莱布尼兹和洛克三位学者对近代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的贡献。笛卡尔给近代心理学以身心二元论,但他认为二者互相分离又互相影响;莱布尼兹给近代心理学提供平行论,以为是二元论的适当的形式,这个形式在19世纪40年代的能量守恒说流行后似为令人满意的形式;洛克创立了观念联合说,而这个联合说后便成为冯特的新心理学和19世纪后期的其他实验心理学家的主要基础。

    第1章至第8章是以研究范畴为主线来介绍近代心理学在科学内的发展,第9章至第22章是以人物和学派为主线来介绍近代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近代心理学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建立等内容。第10章至第22章的内容分别是:英国的经验主义:贝克莱、休谟与哈特莱;18世纪苏格兰和法兰西的心理学;英国联想主义:穆勒父子与培因;1850年前的德国心理学:康德、赫尔巴特与洛采,古斯塔夫·特奥多尔·费希纳,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威廉·冯特,海林、布伦塔诺、斯顿夫与G·E·缪勒;“新”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与奥国学派;英国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它的先驱;美国的机能心理学。

    第23章至第26章分别是:格式塔心理学、行为学、脑的机能、动力心理学。这是近代心理学的晚近趋势。在波林看来,“一种心理学的理论若没有历史趋势的成分,似不配称为理论”。

    第27章作者用了两千多字概述了实验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和现状,同时还回顾比较了1950年的修订版与第l版(1929年)的许多提法和认识。

    二、《实验心理学史》的特色

波林这部《实验心理学史》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和特色:

1.这部著作具有经典性和划时代性。原丛书编者埃利奥特在为本书所作的简介中指出:“即使是吹毛求疵的心理学家,其中也没有一个大胆的批评家会起而否认波林这本历史是一部经典著作。”这是因为波林是写《实验心理学史》一书的恰当而合适的人选。用埃利奥特教授的话说:“他在他的学科中已经比谁都精通了。他以无比的技巧写成了这部历史。其中有人物和他们的观点,这些人物在有些难以控制的领域中进行实验时的奋斗,他们的胜利,他们的生活小节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知道科学心理学将会向前进展,接受未来的日益广泛的挑战。由于我们科学的开头已渐被淡忘了,这本书和附注将会是有关它的早期的参考资料的宝库了。”因此,埃利奥特教授告诫大家:“任何人都似乎难于再认为有必要去编著一本像波林的这本书那样精确而有决定性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史。”由此可见,这部著作的经典性和划时代性是毋庸置疑的。

    2.这部著作的逻辑起点是正确而恰当的。波林是以哲学分析和自然科学分析为其写作的逻辑起点,如本书开头的两个大部分就分别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内的起源”和“近代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我们认为,以此为逻辑起点来论述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是正确的、恰当的。因此从全书中可以看到哲学给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体系”,而自然科学则给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方法”。波林在本书中比较明确地勾画出每一心理学家和每一流派的产生过程和来龙去脉。他说:“我这部历史把实验心理学看作起源于笛卡尔、莱布尼兹和洛克的哲学,而在19世纪初期的新的实验生理学中得到发展的。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即由于这两种运动的结合。”正因为此,这本书让人读后倍感条理井然,因果明晰,逻辑性强。

    3.这部著作立论明确,对各流派的分析客观而公正。波林希望他的著作的优点成为他们自己的代言人。因此波林对每一心理学家和每一流派,评价得比较正确、准确而客观。他们在全书的体系上虽有兼容并蓄倾向,有时广为罗列,但正误是非也有分辨,比较符合实际。

    4.这部著作对心理学的发展潮流和趋势能作科学的预见。这本书的修订版从1950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40年了,但是他在书中的一些论断,有的已经实现了。例如波林对屈尔佩关于未来心理学的影响的观点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波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40年后,我们知道屈尔佩改变思想的能力比铁钦纳的坚持不变的一贯性对心理学有更大的价值。心理学的焦点从意识到行为的后期的转移,由于屈尔佩在思维中对意识地位的贬低而有很大的促进。这个向动机问题的转移使任务和态度成为下一代的心理学的语言方面的工具”(第461页)。这一点,我们从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一书中,就可以完全看到波林早年论断的正确性。舒尔茨说:“人们日益觉悟到:动机领域是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令人鼓舞的是,许多学习理论家对于把动机作为学习的一个完整方面逐渐地感兴趣,研究知觉和人格的那些心理学家也正在认识到动机在他们这些研究领域里起着决定性因素的作用。”2

    5.这部著作对材料的组织独具匠心,立论比较明确,取材相当丰富,论述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范围极为广泛,对学术流派的分析脉络清楚。既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又能反映当时的历史概貌。尤其是修订版较之第l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第11章的18世纪苏格兰和法兰西的心理学以及第26章的动力心理学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对学说的来龙去脉及其中的纵横关系论述清楚明白,又不使学术研究陷于某种教条的困惑,作者从章节内容到标题的选用都颇具匠心。如第24章标题为“行为学”,这是作者为使全章的论述材料不致陷入于行为主义而选用的。在这一章中,作者阐述了意识和行为的关系,并以动物心理学为起点,讨论了从笛卡尔、实证主义、机能主义一直到谢切诺夫、巴甫洛夫等的客观心理学,然后研究了华生朴素的行为主义和霍尔特、托尔曼、拉施里、魏斯、亨特、斯金纳等人的复杂行为主义,最后叙述了操作主义者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动作还原论,指明就是这些人创造了“行为学”一词用以说明物理一元论的心理学。

    三、《实验心理学史》的局限

    刘恩久在《(实验心理学史)评介》文中,3对波林的这部著作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提出了4个“必须提出来予以商榷的地方”,这正是这部著作的局限所在。

    1.关于波林的历史观。波林在这部著作的第l版序言中毫不掩饰地说:“也许我还得说明本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传记材料,为什么讨论集中于学者的人格,而不集中于心理学的传统的章目的起源。我的理由是:由我看来,实验心理学史似全为个人的。人的关系太重要了。有权威者常可支配当世。”由于波林有这样的人格说的观点,所以这种观点便像一条线贯穿在这长达约66万字的巨著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英雄造时势,但是时势也选择英雄”(第605页)。又如:“到此时为止,我们主要讲述伟大人物对这个发展的贡献,似乎历史的伟大人物创造历史的学说是正确无疑的”(第626页)。这是一种宣扬个别英雄、天才人物决定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以人为本,一切从个人出发,必然导致主观决定一切、主观与客观不能很好统一的错误结论。在这方面,刘恩久教授曾经告诫说,当我们阅读波林的这部著作时,对其“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史观应当予以注意。

    2.关于波林的思想基础。波林在全书中打着“时代精神说”(theZeitgeist theory)的旗号,并利用这一旗号来说明每一心理学家和每一流派理论所产生的根源。这是波林学术研究的一种思想基础。他说:“每一运动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但它们又是不同的时代精神代表者的不同象征”(第669页)。还说:“铁款纳反时代精神的潮流而游泳,弗洛伊德则随时代精神而前进”(第861页)。又说:“弗洛伊德也是如此心理学家们长期不承认他是一个心理学家,然而他现在却成为最伟大的创始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以潜意识历程的原则完成了向心理学进军”(第860页)。诸如此类。波林抱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去研究历史,去看待问题,必然要滑向纯粹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中去。我们都知道,每一心理学家和每一流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他和他们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离开了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空谈什么“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3.关于波林的疏漏。在波林这部著作中把日内亚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的生平和学说给完全忽视了。他在书中只提到一句皮亚杰。他说:“瑞士的心理学家克拉帕雷德和他的继承人皮亚杰也都是机能主义者”(第636页)。这种疏漏或忽视显然是不应该的。墨菲和柯瓦奇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指出了皮亚杰在心理学领域上的重要性:“在20年代和30年代,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可以发现有一种连续不断的改变,他仍然是有魅力而且形象化的,但他正在变为一个严密的成体系的心理学家。” 4

    4.关于波林的偏差。波林在这部著作中仍然把铁钦纳放在第18章“新”内容心理学的领域里,这也是不妥当的。须知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为后来的铁钦纳的典型的构造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他们两人在理论上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特别是铁钦纳在注意心理内容的研究方面比冯特主张更趋极端。因此就不应该把构造主义心理学家的铁钦纳放在“新”内容心理学的领域中。在全部实验心理学上明确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



注:

1《实验心理学史》。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沈德灿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94页。

3参见《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4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5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验心理学史>> 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