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xie 发表于 2007-5-2 19:01:21

心理剧创始人—马任诺

心理剧创始人—马任诺                        
   心理剧创始人马任诺(Jacob L.Moreno;1989-1974)是犹太人,诞生於罗马尼亚的Bucharest城,约在五、六岁时全家移居到维也纳。1909年马任诺进入维也纳大学就读,原本主修哲学之後又转读医学,在毕业典礼的当天院长告诉他的母亲「你的孩子是一个天才,他的未来必定会不同凡响」,的确在他开始悬壶济世时,他是一位不喜欢开药、更不在屋外悬挂招牌的另类医生,虽然他的工作内涵与其他医生一样,但是他更独钟於探究人们的情绪及人们与社会的关系(Hare,1990)。这也就是他会花毕生的经历去推展心理剧(psychodrama)、社会剧(sociodrama)、社会关系诊治(sociometry)的原因。因此,提及马任诺他除了是心理剧的创始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精神科医师、戏剧家、神学家、诗人、哲学家、发明者、团体心理治疗者、心理剧导演、社会剧导演、社会关系诊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Hare,1990;Marineau,1989)。

      大多数人对心理剧中的三阶段分别是暖身(warm-up)、演出(the                         action)、分享(sharing),及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导演(director)、主角(protagonist)、辅角(auxiliary)、观众(audience)及舞台(stage)都耳熟能详。因此,笔者在本文想介绍这位创始人的一生,分别从马任诺一生的情感生活及心理剧发展历史来做介绍,让读者对这位心理治疗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代大师有更多的了解。



                        马任诺一生的情感生活

  马任诺的情感生活历经了几个重要的阶段Marianne、Beatrice、Florence、Zerka,每一个阶段都渐渐铺陈出在心理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笔者根据Blatner(2000)「心理剧基础」(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一书、Hare(1990)「马任诺」(J. L.Moreno)、及Marineau(1989)撰写「马任诺的一生:心理剧、社会关系诊治、团体心理治疗之父」(JacobLevy Moreno 1889-1974: Father of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GroupPsychotherapy)传记整理而出的。

   (一)、坚守奥地利的Marianne

       1918-1925马任诺在奥地利的BadVoslau担任公共卫生的医护人员,由於他有一份稳定收入,因此他私下执业时就不再收取病人任何的费用。在BadVoslau他遇见了MarianneLornitzo,她是一位在学校教书的天主教徒,他们两人相互吸引而墬入爱河,Marianne之後就成为马任诺的助理、秘书、情人、以及激励他许多想法的伴侣。由於马任诺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及想法,他不敢告诉别人担心会被误以为「变态」,所以Marianne成为他唯一可以分享对象,他们两人生活就环绕在一个内在的世界相互经验的当中。这个持续的经验让马任诺开始撰写诗作,我们现在所阅读到「父神的话语」(Thewords                         of theFather)即是当时的作品。Marineau(1989)提及马任诺在1925年意识到自己在奥地利的处境有些困难,在财务上也出现窘境,最後他选择离开转往美国,却留下Marianne照顾他的房子,并协助他偿还债务。马任诺到美国之後,自己并不得意因此在给Marianne的信中,经常散发出的不是沮丧就是愤怒的情绪,远在他方的Marianne更不知马任诺已在异地另结新欢,直到1930年他们才结束彼此的关系。

   (二)、给予身分的的Beatrice

   1927年马任诺终於在第二次考试中取得医师执照,1928年随即在纽约与担任社工员的BeatriceBeecher结婚,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六年就平和结束(Marineau,1989)。Beatrice原本在纽约MountSinai医院讲授儿童心理学,他对於马任诺运用自发性来示范与孩子工作的过程感到极高的兴趣,因此他们一起工作、教学,马任诺非常感谢妻子带给他丰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段婚姻让马任诺取得美国正式公民的身份(Hare,1990)。

(三)、偶像崇拜的Florence  

1938年Moreno与小他23岁年轻貌美的Florence Brige结婚,当时Florence在HudsonSchool实习,她深深被马任诺的书「父神的话语」所吸引,甚至视其为一个预言家。加上Florence幼小时母亲去世又与父亲分开,因此当马任诺就如同她的父亲般,十分仰慕。他们婚後不久就产下一女Regina,但婚後的生活对马任诺而言并不快乐,因为他们彼此似乎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两个人。马任诺需要许多的称羡与激励、需要的是一位能激发他灵感、能成为其工作伙伴、并且能共同创造的伴侣而,Florence虽崇拜他,但她却甘於让自己住在Beacon的小屋中,倾全心全力的照顾他们的女儿,好让马任诺无後顾之忧,纵使Florence在专业上也曾经帮过Moreno一些忙,但是她始终无法捕捉到丈夫真正的想法。这段婚姻持续了10年,最後在1948年结束了这段婚姻.

(四)、共创事业高峰的哲卡(Zerka)

    马任诺持续寻找他生命中的伴侣,1941年哲卡(Celine ZerkaToeman)带著姐姐到马任诺诊所接受治疗,因此有机会认识彼此。哲卡比马任诺小很28岁,她出生於荷兰,并曾经居住过英国一阵子,因此她的想法较趋近欧洲人,同时对英语文化有著一份欣赏。当马任诺之前对哲卡是全然不知,当他第一次见到哲卡时就感受到自己似乎已爱上了她;马任诺相信自己的感受、直觉,因此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那位能一起共同工作整合生命理念的情感伴侣;有趣的是哲卡对马任诺也有相同的感受,这就是马任诺所说的「超感应」(tale)。两人终於在1949年结婚,并有一子Jonathan,他们还将心理剧的技巧运用来教导孩子。

    哲卡对马任诺的重要性可以从他自己所说的一句话得知「哲卡如同是我的右手,倘著没有她,我的许多想法是难以实现的」。不幸的是1958年,哲卡的右手臂因涨了恶性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必须面临切除的命运,在这段期间他们的家中充满著苦闷、无助与忧愁。哲卡在切除右手臂後在她的生活中看到她那股不向命运屈服、面对生命挑战的毅力,并且重新开始她的工作;他们全家透过心理剧的技巧,去探索彼此的想法、感受,彼此相互支持度过这个极其不易的过程。这个痛苦的经验也让马任诺学会了谦卑的功课,因为他真实的体认到生理医学的限制。

    哲卡是陪伴马任诺走完一生的女人,同时也是激励他生命创作的伴侣,更是他事业的经营者、企划者、同时也是心理剧协同训练师及协同治疗师,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心理剧导演都受教於哲卡膝下。马任诺在接受Walt Anderson

    访问时曾说:「在我这极富创造性的一生中,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在1941年找到了工作伙伴,并且在1949能与她结为夫妻,而她就是--哲卡;进一步说,如果我还能对自己的生命期望有些改变的话,我希望我能早15年遇见哲卡。」马任诺年近70时至世界各地演讲时,也公开宣称:「哲卡的出现,对心理剧的发展及持续扩展是相当重要的。」(Marineau,1989)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哲卡在他心中的地位,以及在心理剧发展过程中占著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这位传承马任诺志业,并将其理论在实务工作中发扬光大的独臂女士--哲卡,分别於1996年8月、2000年3月抵台,亦可堪称为「台湾心理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哲卡女士两次造访台湾,笔者有幸参与这两次的导演训练工作坊并负责接待,因此透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对话,帮助我将书中的知识活化了,笔者不仅身力其境在剧场上,同时还有机会聆听她会後对团体历程的讨论、治疗技巧的解说、理论的阐述、并清楚的诠释马任诺心理剧的哲学概念、以及他个人的生活趣事等,笔者也在哲卡及其弟子龚鉥博士鼓励下持续完成导演训练,并於2002年取得合格「心理剧导演」证照(CertifiedPractitioner,简称CP),目前正继续努力取得「训练、教学、导剧」(Trainer,Educator& Practitioner,简称TEP)之合格训练师迈进(American Board ofExaminersin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 GroupPsychotherap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剧发展历史

    首先一个理论的建构与当事人的成长过程有著极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马任诺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逐步建造出他的理论概念与范畴。因此,要提及心理剧历史可以先概览如表一:马任诺生平重要记事摘要(Marineau,1989)。

马任诺生平重要记事摘要

    1889出生於罗马尼亚六个小孩,排行老大

    1909进入大学(哲学、医学)

    1908-11维也纳公园和孩子玩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 )   

    1912为妓女成立自助团体

    1917-18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人工作而出现其早期社会治疗诊治的概念   

    1921正式宣称「心理剧」的诞生4/1/pm7:00-10:00

    1921-24自发性剧院出现并开始写作有关自发的研究(spontaneityresearch)、角色理论(role theory)及行动研究(actionstudies)。

    1925移民至美国   

    1929-30即兴剧院(impromptutheater)出现结合心理剧与团体动力

    1931以精神科医师角色进入singsing监狱工作 之後於APA中发表研究

    1933到 Hudson school工作开始使用「团体治疗」改变女子学校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934“ who shall survive”一书问世且在 Elizabeth 医院介绍心理剧   

   1936在Beacon开设一家私人的精神科疗养院(包括心理剧剧院,日後也是专业人员训练的所在地)

    1941正式在Elizabeth医院成立心理剧剧院   

    1942成立「American Society for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简称(ASGPP)。每周周末开始提供「open sessions」,这个方式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Zerka带姊姊就诊而认识马任诺1941-45二次大战後军人作团体治疗   

1946出版「心理剧」(vol 1)

    1949和哲卡(Zerka)女士结婚   

    1954第一届心理治疗研讨会(加拿大多伦多)   

    1959出版「心理剧」(vol 2)

    1964参加「国际心理剧研讨会」(法国巴黎)   

1969出版「心理剧」(vol 3)

    1974死於家中   



    心理剧历史的发展中,笔者按照Blatner(2000)、Hare(1990)、及Marineau(1989)、及Moreno(1934)所写的「谁能活下来」(Whoshall survive ?)一书整理而出的。大体来说将之分为四个阶段:(一)、胚胎期(1908-21);(二)、婴儿期(1922-24);(三)、青年期(1925-35);(四)、成年期或称之为发展期(1936迄今)。

    (一)、胚胎期(1908-21)

    在马任诺四岁半时,父母外出他在家和邻居孩子在家中地下是玩游戏,他选择扮演上帝,因为他觉得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上帝,内在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潜力与倾向,可以参与世界的共同创造过程;因此,当他自己爬到椅子叠高的顶端去感受上帝的伟大时,却不小心从高处摔下而跌断了手臂,这个游戏让他体会到原来上帝也会失落。这些想法也奠定了心理剧中,主角是自己的上帝,而导演有时在治疗过程中扮演的是协同治疗(co-therapy)的角色,也让他日後想起尽管是权贵至尊的人仍然是需要依靠的。


而这个经验燃起他日後在设计心理剧舞台时采垂直、多层的概念设计,也就是第一层舞台作为暖身之用,第二层舞台作为访问主角的场所,第三层舞台是行动演出的空间;而第四层是阳台也就是上帝救世主所在的位置,这个概念就是源自他儿时游戏的构想。

1908-11年间马任诺常在花园中漫步,他一时兴起与公园中的小朋友们玩创造性的游戏,他要孩子们即兴演出扮演上帝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有时他也让孩子们自行决定演出的议题,并试著让孩子自行去发展出解决的方式,因此他发现人是可以在游戏中去创造,去学习去发展出新的东西,这个经验让他了解到人的自发与创造力的可贵。这个经验也让许多老师、父母都催促马任诺能尽快设立剧场来帮忙孩子们。

    这些经验的累积,促成1921年4月1日正式宣称「心理剧」的诞生。

                        

    (二)、婴儿期(1922-24)

    马任诺开始关心社会的议题,他重视社会脉络与情境,他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是自己的是上帝,因此他在处理问题时不仅会关心案主与人的关系,同时也会尽可能帮他们自己来理解问题与找到解决的方式。

    有一天马任诺看见警察抓妓女,他感到困惑与好奇,於是他身体力行的进入红灯户中去探知试图了解妓女的生活,後来他为这群红灯区妓女们组织了一个「自助团体」,在团体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姓名,彼此讨论现有的处境并相互支持,同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现况,引发其内在动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也是日後团体治疗、社区服务的起萌。

   1921—1924年,马任诺开始在维也纳成立「自发剧场」,他利用维也纳一座老旧的博物馆改装成剧场。马任诺扮演成国王的样子,并让观众可以自由上到舞台扮演国王角色,抒发对当时的政府、政治官僚腐败的想法及情绪,大谈对治国理念的想法及做法,在下有很多观众是政治家、文学家等等,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但有些人为之疯狂,因此他们相信要找到一位适当的国王来统治是不可能的,因此开启了民主的思潮,同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马任诺同时也和同伴出版了杂志,叫做戴蒙(Daimon),是一种提供生活新闻、即兴创作方式的刊物。

                        

(三)、青年期(1925-35)

此阶段马任诺移民至美国(1925),对心理剧的发展可说是跨越了一大步。在这期间马任诺进入SingSing监狱,他将犯人依社经背景、人格的特质、居住区域等的不同加以分类及配对,在此团体中马任诺想训练他们如何与同组的另一个人相处及交往,直到这些犯人出狱,希望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回到真实的社区生活中,并建立支持系统让他们可以与别人建立关系,这也是团体心理治疗的起源。1933年他进入Hudson女子学校,他用角色训练(roletraining)的方式帮助这些女孩可以学到一些良好的态度与行为,同时也运用社会关系测量诊治(sociometry)来探讨团体成员间的关系,并协助他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日後社会关系诊治及角色训练的正式起源。他也带领世界大战後之难民团体工作,在工作中,他总是让成员可以彼此选择自己的伙伴,并以许多变项来作配对的方式,结果发现彼此相处愉快,并可以相互支持并解决困难。这段过程是马任诺将「社会关系测量诊治」的概念在实务工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以「团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宣称,并将心理剧介绍到临床系统医院中。在1934年其所著的经典之作「谁能活下来」(Whoshall

                        survive?)一书正式问世轰动一时,到目前为止此书仍是所有心理剧导演必读的书目之一。

                          因此马任诺在1925年到美国後将心理剧发扬光大,他也致力於发展心理剧的理论哲学的看法并付诸实行,他实在是一个道道地地的「行动者」这与「实践家」。

                        

(四)、成年期或称之为发展期(1936--迄今

  此时期可说是心理剧的成熟期,马任诺开始将触角延伸到国外,如加拿大及欧洲各国,也开始参与许多国际心理会议。并成立「AmericanSociety for Group Psychotherapy andPsychodrama」简称(ASGPP)。同时他开始利用每个周周末提供「opensessions」,让人们有机会可以在一个公开的场所场所预言,这个形式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

  1936年马任诺在美国纽约Beacon开设了一家私人的精神科疗养院,在此除了作心理剧,同时也是日後专业人员、导演训练的所在地。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马任诺与哲卡女士相遇,他们在1949年结为夫妻,并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其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她协助马任诺在心理剧工作上的导演、教练(trainer),也著手帮马任诺整理文字著作的部分,先後出版「心理剧」(vol1、2、3),使心理剧的发展有著稳固的地位。在马任诺先生过世後,哲卡女士仍不遗余力大力推展心理剧,其脚步遍及全世界各地,因著她的努力心理剧也在1993年,经由其唯一的亚洲嫡传弟子龚鉥博士传入国内台湾。



结语—国内现况

    国内心理剧之发展已行之多年,在1993年之前主要是由一群热爱心理剧的前辈大力推广与发展,其中包括:陈珠璋医师、吴就君教授、郑玉英教授、王行教授等,他们不仅是开创者,同时他们也不遗余力结合本土文化特质来作为带领教学的参照依据,笔者亦曾经受教於他们,也是因著他们无私的分享与教导,让我走进学习心理剧的殿堂。

    哲卡的嫡传弟子龚鉥博士於1993年回台开始协助训练国内合格心理剧导演(CertifiedPractitioner,简称CP),其中1996年及2000年特别邀请哲卡女士亲访台湾,为台湾心理剧导演注入新血,此行颇具薪火相传之意义,也为台湾心理剧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期待未来能更进一步能跨上国际舞台与之交流互动。

    在这历经十年过程中,我们也引进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心理剧训练师进来协助教学,例如:Dorothy&Mort(TEP)、Marcia

    Karp(TEP)、Rory Remer(TEP)、PanRemer(TEP)、Kate Hudgins(TEP)、GongNing-Shing(PAT)等人,目前国内已经培训出四位本土合格的心理剧导演,我们都历经十年1000多小时的训练耕耘期,并通过实务导剧及笔试方才取得证照,其中笔试内容每年考题皆涵盖七大主题:1.心理剧的历史、2.心理剧的哲学观、3.社会关系测量诊治概念、4.心理剧技巧、5.心理剧的研究、6.工作专业伦理、7.心理剧与其他理论之比较,因此合格导演产出过程是从「780小时训练」到「督导」的过程,同时要通过「理论」与「实务」兼具的考核通过方才可取得证照。目前我们更期待能继续迈向合格「训练、教学、导剧」(Trainer,Educator&Practitioner,简称TEP)的路径努力,也期许能建构出本土心理剧工作的特质。我们也期待爱好心理剧的同好,相互合作共同整合中国文化,将心理剧诊治社会的理想,真正落实到我们生活情境中,也期待共创「地球村」的和平。

    最後,你若是对心理剧产生好奇或是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身历其境」,若想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就让自己成为舞台中的「主角」,来回应心理剧所强调的「行动」与「体验」,欢迎一起探究生命的奥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剧创始人—马任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