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xie 发表于 2007-5-3 15:37:26

阿德勒杂谈

一、前言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



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新进的发展有显着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一)性格

  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



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



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一个人如果睡不安稳,显然是害怕危险的发生,这种对人生的自然现象(睡眠)都抱着敌视态度的人,明显就是悲观主义者。另外,他认为攻击者因为不受社会的赞同,往往会转成防卫者,这两种类型都有缺点,如攻击者凶暴、残酷,防卫者则好批评、猜忌。



  阿德勒对性格有特别的看法,大致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及其他三类;一般说来,当一个人追求权力及优越的目标,以公开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连对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敌意时,就属于激进性格;相对于激进性格,非激进性格以从人群中撤退的方式,来操纵关心他的人,这种表面上不伤害别人的形式,其实同样隐藏着对人的敌意。以下大致说明这些性格。



1、激进性格

虚荣(Vanity)

虚荣会引导人去做一些只重外观而不重实质的无益工作及努力,使人经常想着自己,或别人对他的看法,这迟早会使人失去与现实的接触。虚荣最常使人去干扰别人,那些无法在自我虚荣中得到满足的人,常努力去阻止别人充份展现其生命。有虚荣心的人总是知道怎样把错误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们对别人的生命毫无贡献,只是一味地抱怨、找藉口,不计一切代价维持个人的优越感,并保护他们的虚荣,免得遭受羞辱。



嫉妒(Jealousy)

嫉妒有千百种形态,它可能表现在不信任、暗中袭击别人、从批评的角度去衡量别人、经常怕被人忽视;自毁;死硬的顽强;限制别人的自由;征服等,哪一个独占鳌头,就全看当事人在形成嫉妒情感前为社会生活所作的准备了。嫉妒也可能抱着谴责别人的目的,凡此种种形态都导向一个结果:剥夺另一个人的意志自由,把他拘在一个常规里,或把他锁起来。



眼红(Envy)

只要有追求权力及追求支配存在的地方,“眼红”一定存在。个人若达不到目标,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会产生自卑情结。这份自卑感压迫他,对他的整体行为和生命态度造成影响,他会开始把时间花在注意别人的成功,思考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别人已经如何成功等事务上,他经常觉得被忽略,感到受人歧视,由于他难得费心去同情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对人性了解极少,也不会因自己的行为使别人受苦而尝试改变自己,最后他可能会见旁人痛苦而感到高兴。



贪吝(Avarice)

贪吝者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围墙,以保护那些可鄙的财物,在今日文明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带着一点贪吝,其实这也是个不错的特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吝啬时间、体力,就等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就怕被误用,将自己的工作重担转移到别人肩头。



恨(Hate)

恨通常不会公开表露,它类似虚荣,知道如何给自己戴上面具再显现,有时恨以温和的形态表现,例如不信任人;唠叨;哀怨就是一种掩饰形态,一个人怀恨的程度和唠叨程度,可说是此人个性的最佳指标。



犯罪性疏忽

当一个人把个人小事看得比别人的利益更重要时,他才会对可能给别人造成危险毫不挂虑,而这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敌意”与人道的“索引”。



2、非激进性格

孤僻(Seclusiveness)

这种人会刻意对人冷淡,利用每一种可能在自己与人类同胞中制造距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虚荣及野心的暗流——他们意图强调自己与社会的不同来提升自己,但他们最后赢得的也不过是幻想的荣耀罢了,在这些仿佛无害的放逐态度里,明显带有争斗的敌意。



焦虑不安(Anxiety)

厌世的性格常满布焦虑不安的色彩,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某种敌意下的受害者,他们相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异于常人,“害怕跌落”就是他们表现在外的态度,其实他们和追求权力及优越目标的人一样,焦灼不安是强迫别人走近他们并陪伴他们的明显招式。



懦弱(Faint-heartedness)

这种人觉得每一件面临的工作都特别困难,他们对自己完成任何一件事的力量没有信心,他们表现的外在形式必然是行动迟缓,结果不但无法很快完成工作,反而可能保持不变;除了行动迟缓,懦弱性格还有过度慎重、过度周备的表现,这些都只是为逃避责任才有的行为。



粗野不驯(Untamed Instincts)

有些人的个性可以用粗鲁(uncouthness)、或极度缺乏教养来说明,他们的言行表现肮脏凌乱,不做一件有用的事,似乎一意破坏和冒犯别人。他们的粗野行为始于幼年时期,他们的性格很少是直线发展的;藏在这种行为的底层,是这种粗俗者会见朋友的明显恶感,每个粗俗而令人不快的人都希望远离生命,而且他们都厌恶合作,粗野行为是他们逃避人类的最好方法。



3、其他

愉快(cheerfulness)

有的人常常神采奕奕,永远不会忧虑,与人相处时擅于把这种愉快散发出去,使人生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性格是社会感的高度发展。



思辨力的匮乏(thought processe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有的人所思所言,满是格言、谚语或专门术语,他们在判断、批评别人时缺乏感同身受的心思,这足以证明他们心灵阻滞。



学生式的不成熟(schoolboy immaturity)

有些人的发展生涯似乎停留在学校的某阶段,他们表现地像个学生:迫切地听讲,等待机会一抒己见,让别人得知他对当时的议题亦有所知,并等待好的分数来肯定自己,他们只适合处在固定不变的生活形态;假如他们恰好缺少同情心,就会显得尖酸刻薄、难以亲近,或是流露出想扮演万事通的意图,依个人偏颇的规则与公式对事情作贸然的分类。



腐懦及原则至上者(penants and men of principle)

这类学究型的人,事事都依据原则,且谨慎地逃避一切变化,因为他们常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必须把生命塞进几条规则与公式中,他们才不会害怕生命,当无公式或规则可依循时,他们只有逃跑。



顺服(submissiveness)

这类人大概不能适应主动的位置,他们只有在遵从别人的命令时才会显得舒适自在,他们逢人就鞠躬,仔细聆听每个人的话,不多加衡量、思考,只是听命行事,且一味附和,他们认为顺服是一种荣耀,有些人甚至在压抑自己中找到快乐,可以说他们是在压抑自己中为人生的问题找到解答。有些的奴性到了只有感谢某人时,他们才会快乐,他们仿佛为人的原谅而存活于世。但我们不应以为他们高兴这样,其实他们多数是不快乐的。

另外,阿德勒认为女性被灌输的人生法则是顺服,即使她们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她们仍深信不移。解决这些困难的通路就是两性朝平等的方向努力,也许目前还是理想,但它至少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



专横霸道(imperiousness)

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支配欲,喜欢担任领导的角色,所以当他们需要服从别人的命令时,他们往往显得紧张不安,如果我们恰好需要一名领导者,就可以往这类人中去找,不过他们在团体中不能发挥他们的一份力量。终其一生,他们把自己拉到极限,直到用某些方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才会休息。



命中带煞(hard lack)

这类不幸者的倾向是,以其恶运为荣,并把它当作某种超自然力量所致,其实这只是顽固的虚荣在作祟,只有认为自己是万事万物中心者才会如此夸大;他们看每件事都过分严重、悲观,我们不难了解他们何以事事不顺,他们不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愁苦,也使别人变得愁苦,所以人人谴责他们是扫把星。虚荣是其不幸的根源,而“不幸”则是这种人用来显得不同凡响的一种方法!



宗教狂(religiosity)

在他们的看法中,认为借用人工的方法和一些特别热切的祈祷和宗教仪式一样,能使自己和上帝更靠近,也就是说,上帝除了全心看顾他们之外,别无他事。他们接近上帝的方法一如他们接近人类,只是抱怨、发牢骚,而从不设法自救或改善环境,他们觉得合作只是别人的义务。



(二)生活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人们不能体认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那么人们就很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在生命开始的第五年未了之际,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生活模式,这就是他处理问题与事物的模式,即使这模式错得一塌糊涂,会不断带来不幸与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除非由受过训练的专家来帮助发现最初的错误,并从旁建议一种较为合适的意义。以下是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



1、器官缺陷的儿童:大多数器官或内分泌腺有缺陷的儿童,常因为别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变得只对自己有兴趣,而成为失败者。但是有些人却能够奋力克服身体及外在环境的限制,而对我们的文化有杰出贡献,所以,光看肉体是无法判断其心灵发展将会变好或变坏。



2、被骄纵的儿童:他们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法律,他不必努力就会成为天之骄子,所以当他进入一个众人不是以他为中心的情境,且别人也不是以体贴他的感觉为目的时,他就会觉得世界亏待了他;当他们长大后,如果别人不再对他们谄媚或顺服,他们往往觉得社会对他们充满敌意,而想要施与报复,此时如果施与处罚,只会更加强他们“别人都反对我”的信念。



3、被忽视的儿童:他们从不知爱与信任感为何物,只因社会曾对他冷漠,他就误以为它永远是冷漠的,所以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当他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及旁人的善意与帮助,他们多数会成为失败者,其中大多数出身为孤儿或私生子。



(三)自卑感与优越感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例如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类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团结与合作。但是有些人却制定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除不谈。例如缺乏勇气的人,因为不觉得自己强壮,所以他们总是逃避困难,透过避免战斗,他们得到一种比本身更强壮与聪明的感觉,这种优越感是他们用来逃避自卑感的方法。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这正是我们对文化的贡献。





(四)生活方式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会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他处在一个有利的情境中,我们便很难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当他遭遇困难时,我们便很容易看清他的生活方式;有时我们只需和他谈话并使他回答问题,就能够预知他的未来。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必须减少他的自卑感,实际上我们也不愿意完全根除自卑感,因为它是建构某些事物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他的目标。早期回忆是了解生活方式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藉由家中排行来了解。



(五)社会兴趣

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包括: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会渐渐消失。人们由共同参与活动与互相尊重而表达出社会兴趣,此时他们是向着生命的光明面发展,而未具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沮丧,生活在黑暗面。



(六)出生别与手足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虽然同样受“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的影响,但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却因出生别而有不同。以下是四种心理位置:

1、优势的长子(女):每个长子都曾经历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通常会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



2、压力下的次子(女)或中间排行:因为他一出生便必须与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所以他比长子易于与人合作。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超越别人,好像时时刻刻在参加比赛,他通常都比长子有才能,且更成功。



3、极力超越的么儿(女):父母对么儿总是特别细心对待,因为他们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他们并不喜欢当最小的孩子,因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赖,没有信心,所以他想证明他样样都能做,因此他特别重视权力的追求,他往往会成为家中最能干的人。但是有些么儿被塑造成最年幼的超速者,一直想打败所有的人,所以他要在具有竞争的环境中才过得愉快,他只有牺牲别人才能维持精神上的平衡;另一种么儿就像碰到障碍的马拉松选手,当他碰到困难时,他会从旁绕过,当他们丧失勇气后变成彻底的懦夫,所以他们常处在自卑的压迫中,为终生难与生命妥协而苦。



4、备受保护的独子(女):由于父母将希望全摆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所以有时他会变得依赖,由于他常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所以他很容易觉得自己真的大有价值,当他不再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时,他的人生态度便很容易发生错误。独子的父母通常会特别谨慎,对孩子不免表现出过度的担心,使孩子容易把世界想成充满敌意的地方,所以他对每一项需要独立自主的工作都感到困难。另外,女孩间长大的男孩也很值得探讨:如果他是长子,会有被女性对手紧跟不放的感觉;如果他是么儿,很可能会成为玩物;如果他正好排行中间,他会腹背受敌,一般来说,他们都不太讨人喜欢,但他也可能强烈反抗这种气氛,时时防卫自己,免得受女性的驾驭,他觉得他必须显现自己的不凡与优越,所以他常显得紧张,他会往极端方向发展,不是非常强壮就是非常软弱。同样的,在男孩间长大的女孩也是一样,不是非常男性化就是非常女性化,她会常觉得无安全感与孤立无助。



三、评价与贡献

(一)正面评价

1、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乃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最早提出“创造性自我”的观念。

3、强调人格的独特性、统整性:一个人所做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他自己特有的生活格式。

4、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

5、“学校心理卫生中心”的最早设立者之一。

6、阿德勒转变了弗氏人格发展的重点,将重点放在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上。

7、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二)负面评价

1、阿德勒强调的补偿作用,较多重视生理组织方面,而忽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

2、并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积极的补偿。其补偿作用只适合用在缺陷者本身有足够的自信,并有外在支持的力量,才能发生理想的“优越感”。

3、阿德勒的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忽略了人尚有积极的支配欲(Maslow)。



四、总结

综观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有以下几大贡献:

1、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是受社会驱力所推动的。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更重视“社会兴趣”,他相信社会可助长人格的发展。

2、创造的自我这一概念对精神分析而言,是相当新颖的。

3、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动机、特性、兴趣与价值的个人独特之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正代表着他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他的说法减低了弗洛伊德学说“性”在行为动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满足其性需要的方式是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而并非是生活方式决定于性的满足方式,这使许多人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解脱出来。

4、认定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行为;这与弗洛伊德完全相反。

5、修正了弗洛伊德提过的个人对性发展不完全而求其补偿的理论。因为不健全的器官,总会有从别的方面的特别活动来纠正这种缺陷的趋向。

 

阿德勒学派认为人是主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与理想的指引。从小时候,每一个人都积极地从过去的经验中选择资料建立对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或主观的信条系统。生活型态一旦建立之后,就成为个人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人的生存永远离不开社会、人际关系、工作与性。虽然这些行为环境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型态,但生活型态也会决定一个人与生活环境的交往方式与内容。一个人会因为持有错误的生活型态而产生错误的看法、目标、学习及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很自然地导致挫折、泄气、失望,或失去生活的勇气。



虽然有人说阿德勒的理论失之偏激,遭到许多批评,但他的理论中,重视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的思想却影响深远。总之,阿德勒的学说有许多贡献和成就,他选择了“个人心理学”这个名称,承认个人是独立的生命有机体,把人看作是内在协调的、努力与同伴合作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德勒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