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xie 发表于 2007-5-3 15:57:18

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Neo-psychoanalytic Ego Developmental Theories)

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Neo-Psychoanalytic Ego Developmental Theories)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是在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9年,H。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与此同时,以H。S。沙利文、A。弗洛伊德、E。H,埃里克森和H。W。洛体裁德等人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批判和修正,形成了有共同特点的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他们批判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继承了他的无意识等概念以及心理分析和梦的解析等技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以及重视生我的作用。

??H,S,沙利文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是当他认为弗洛伊德在哲学上站不住脚的时候,他力求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了“自我体系”这一概念在沙利文看来,焦虑是婴儿最不愉快的体验,因而谋略要回避它就是主要动机。婴儿的早期学习是受焦虑的梯度指导的;他趋向焦虑的减少而回避焦虑的增强。同焦虑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移情作用,婴儿会变得焦虑起来。这里有两类需要在起作用:一是人际的安全感,最初表现为温柔体贴;一是心理上的需要。当安全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激发起焦虑。而自我体系的出现提供了回避焦虑和控制焦虑的方法。

??在自我体系中,第一阶段,婴儿最早的自我概念可以分为三个要素:凡导致奖励和人际安全感的是“善我”;凡导致轻微的或中等的焦虑为“恶我”;而“非我”则同突如其来的抵挡不住的焦虑相结合,非婴儿的学习体验可能整合。“非我”相当于于弗洛伊德的创伤事件。

??第二阶段,最初在婴儿的眼里,母亲和母亲的代理人是一样的,婴儿只能区分“好母亲”我“坏母亲”。坏母亲的例子是焦虑的母亲,还有被迫副食孩子的心怀不满姐姐。对年幼儿童来说,所有的好人是同一个人,所有的坏人也是同一个人。后来,孩子开始把“善我”我“恶我”合成“我身”,借以与环境相对立。语言有助于把“好母亲”和“坏母亲”合成“我的母亲”,与代理人不再互易其位。这些全盛构成了儿童期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人际学习基本上是人类的榜样,先以“似动作”和“似语言”为嬉,再是扮演他的母亲。由孩童向少年变迁的标志是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在第三阶段,少年时期,约入学初期,母亲在同龄人之间的显著地位下降了。这种变化是发展的,并非经验的产物,因为少年与同学不在一起时,他们的幻想也发生类似的变化。认可和赞同是积极的动力,人所不齿就等于丧失归属的需要。社会偏见的形成,尤其是按性别区分的偏见,是该阶段的特征。少年学会了社会上的服从与调节,他们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竞争、和即长期的目标与价值,并洞察人际的需要,以及如何不用多少焦虑就能满足这些需要。

??在第四阶段,即青春前期,沙利文发现了青年人与同性伙伴的关系中从自我中心上升到真正的社会状态的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在与伙伴的专一关系中,青年人首次学会了像珍视自己那样珍视别人,从真实的深度上去体验情爱;与之对立的是寂寞,它把焦虑作为一种不愉快的体验。真正的协作开始于这一时期。协作意味情感交融,超越了以利己为动机的少年斯的使用。沙利文认为,许多人终生过着少年模式的竞争和妥协的生活;一个停留在少年水平的成人可能成为唐璜式的人或“玩世不恭的人”。

??A、弗洛伊德在《自我和防御机制》一书中声称,新精神分析不仅仅是

??一种深蕴心理学,分析的价值分析中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自我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为其他心理机构的观察提供媒介,一是分析的目的得以重建。安娜认为,在弗洛伊德的前分析时期,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技术,是绕过自我来揭示无意识的,因此其治疗效果无法长久,并最终被抛弃。这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自我总是不稳定的,自我的本质在抗拒着分析工作。它具有防御作用。这些防御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攻击者自居,一是利他主义。我们可以从儿童身上看到以攻击者自居的形成过程;儿童能够模仿攻击者,想象他们的特征,或者简单地仿效攻击活动。比如,儿童通过反复削铅笔不断折断削好的笔尖,来表示他对牙医的厌恶,这就是一种自我的防御。道理很简单,儿童理解违背准则就会受到惩罚,在这一点上他将自己的内疚投射到别人身上,于是他期望惩罚的这个人就黑暗而反对那些为了使自己得到承认而横蛮逞凶的人。儿童能够内化这种批评,但他是把这种批评同自己的内疚分离开来的。真正的意识开始于把内化的批语变成自我的批评。在利他主义类型中,一个人放弃一自己的一些愿望,为此他必须面临愿望的挫折。安娜说,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女人喜欢做媒人就是一例。这种利他主义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自居作用以满足代替挫折;二是把遭到拒绝的被动角色换成恩人的主动角色。

??E.H.埃里克森以其心理社会发展的模式而闻名于世,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念。他说,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分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他对个人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地对某一群体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自我发展最初是通过心力内投和投射的过程产生的,继而是通过自居作用,再后是通过同一性的形成而实现的。这些途径并不是自我发展的阶段,而是自我形成的和转化的形式。在儿童早期,父母的命令和表象的结合,即所谓心力内投,以及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的自居作用,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同一性。真正的同一性必须由青少年自己在其他事件中,通过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同例子在各行业里找到的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铸炼而成。

??埃里克森根据弗洛伊德关于人是通过对被动经验的东西作积极的反应来获得控制的原理,为儿童心理分析治疗的一种技术,即游戏,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儿童生活中的三个领域是:游戏与玩具的领域,与他人的现实关系的领域和他自己身体的领域。通过图式转换,在一个领域里产生的问题可以在其他领域里重演。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种转化乃是儿童构念计划、进行探究和实现成长的手段。但是在一个压抑的、创伤性经验的逼迫下,这种转换就变成一种刻板的症状的重复。这里,埃里克森用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的有关自我发展的重要原理扩展了图式转换的思想,也就是说,儿童从内部产生分化,借以作为克服在他与别人的关系中出现的失败与挫折的手段:对个人内部图式来说,人际图式具有模仿和动力作用。

??H.W.洛华德认为弗洛德始终未能理顺他晚年的自我理论的含意,致使精神分析仍然处在本能理论的影响下。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看待本能的方式改变了,本能所孜孜以求的不再是享乐的满足,而是客体。洛华德指出,要想把儿童看作是降生在一个与之分离的,因而需要与之建立关系的现实世界中,就不能从儿童的,甚至父母的角度去看。更确切地说,婴儿与母亲原本是一个统一体,先是生物学的,而后渐渐是心理学的,他们之间日益增大的每一步差异,都引起相应的整合,并在这种整合下发展起来。对儿童来说,现实必须是在与其自我发展相当的诸阶段上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全然不是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而是不差异的。母亲与孩子之间差异的形成,导致了在以后各阶段上所发现的那种追求新的统一的努力,即一种强烈的欲求,它既是自我综合功能的来源,又是儿童连接母亲的里比多的起源。

??在洛华德年来,母亲不仅把孩子看作现在这种样子,而且把他理想化为未来阶段上的样子。这就对儿童产生了某种影响,并为儿童所内化,从而帮他建立起同一性情感。这样儿童当前的功能水平和母亲对他未来的期望所要求的更为成熟的阶段之间就形成一种紧张:一个人未来的最佳样子同他当前样子之间的紧张,同时也是起死回生我和自我之间的紧张。这就是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心理上的关系,台此构筑起来的内心世界就同环境建立起新的更为复杂的关系。

??由此可见,自我发展不是通过改变与固定对象的关系,而是通过不断重建军儿童与其环境的关系和重建军儿童相应的内心世界得以实现的。当儿童发展时,他所适应的现实和他所热爱的事物也因之发生变化。儿童对外部对象的真正依恋,是以清晰的外部和内部的感受为前提的,它的理想是超我形成,即心理结构的内部分化。这种情况是不能用父母的内化和父母的表象的内化来描述的,相反,对儿童的心理结构来说,这种关系是内在地重建军起来的,即旧的关系是被破坏而不是被压抑,旧的关系中的万分被整合到某些新的东西中去,从而造成了儿童的差异,并由此使儿童对其父母形成一种新的看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Neo-psychoanalytic Ego Developmental The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