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xie 发表于 2007-5-3 16:02:17

卡伦•霍妮与女性心理学

当卡伦·霍妮还是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名讲授正统理论的教师时,她开始反驳弗洛伊德关于阴茎羡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并试图用站在女性立场的观点去取代当时流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观。虽然起初她尝试从内部去修正精神分析学说,最终她还是向这一学说的许多前提条件提出挑战,继而发展了她自己的理论。

  卡伦·霍妮最早的两篇女性心理学论文--《论女性阉割情结的起源》(1923)和《逃离女性身份》(1926)中,她努力说明女孩与妇女有固定的生理构造和成长方式,应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它,而非仅仅从她们不同于男子且认定她们劣于男子之处来考虑。她指出,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认为妇女是有缺陷的男子,是因为该学说乃一位男性天才(弗洛伊德)和一个男权统治社会的产物。如果精神分析学说只从男性视角看女性,就不能说它是对妇女天性本质的科学描绘。卡伦·霍妮的疑问是:男子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妇女?她认为,男子对于怀孕、生产、母亲身份、乳房以及吮吸的羡妒,使他们无意识中产生贬低妇女的倾向;男子对富创造性工作的冲动是他们对自己在繁衍后代工作中所起微小作用的过度补偿。男子“子宫羡妒”一定比所谓的女性“阴茎羡妒”更强烈,因为男性需要贬低女性更甚于女性贬低男的需要。




后来的论文中,卡伦·霍妮继续分析男性的妇女观,暴露其缺乏科学依据之处。在《两性之间的不信任》(1931)中,她提出妇女被视作“二等人”,因为“在任何时代,强大的一方会创造有助于保持它地位的意识形态”,且“在此意识形态下,弱方与强方的不同之处被解释成为劣处”。《害怕女人》一文将男子对妇女的恐惧追溯至男孩害怕自己的生殖器无法胜任与母亲的关系。来自女性的威胁并非阉割,而是羞辱,是对他”男性自尊“的威胁。长大后,男性始终有深深隐藏的关于他阴茎大小或性能力的焦虑。女性身上却没有对应的焦虑。她”只按照存在的方式去扮演角色“,不被强迫去不断证明女性身份。因此也就不存在相应的女性对男性的恐惧。男性应付这种焦虑的对策是树立”有效率“的形象,寻求性征服和贬低恋爱对象。




卡伦·霍妮不否认妇女常常妒忌男性并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不快。事实上,她的许多论文均涉及”男性气质情结“。在《被抑制的女性情结》中,她把”男性气质情结“定义成”有关女性感到被歧视,她对男性的羡妒,她期望成为男性,抛弃女性身份的一切情感、幻想的情结“。虽然最初她提出妇女为男性气质情结束缚是因为她们需要逃离俄狄浦斯处境下产生的焦虑与罪恶感,但霍妮很快发现男性气质情结虽不可避免,可它是男性统治文化和特定家庭推动力的产物。事实上,女孩从一出生就被或小心或粗暴地暗示她劣于男性,此种体验”不断地激发她的男性气质情结“(《逃离女性身份》)。




讨论家庭推动力时,卡伦·霍妮起先着眼于女孩和男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但后来,母亲成为妇女“男性气质情结”发展中的核心人物。在《母亲的冲突》(1933)中,她将以前论文里提及的一些导致男性气质情结的童年时代特征加以归总:“一个女孩可能很早就有理由讨厌她所处的女性世界,这可能是由于母亲吓唬她,或凭经验她对父亲兄弟彻底失望,不抱幻想;也有可能是她的早期性经历令她恐惧;或她发现兄弟比自己更得宠爱。”所有这些都曾发生在卡伦·霍妮的幼年时代。

  霍妮有关女性心理学的论文彻底脱离了弗洛伊德“解剖构造即命运”的信条,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妇女羡妒的并非男子阴茎,而是男性特权,她们需要更多机会发展作为“人”的能力。家长的理想未必与她们的天性一致,但这种理想的文化力量却常使她们能在行为上与其一致。《女性受虐狂问题》一书中,霍氏向“受虐狂是天生的,或至少与妇女的天性相近”的观点发出质询。此种精神分析学的立场反映了陈旧的男性文化观,但她又指出,一系列的社会条件使妇女比男性更易成为受虐狂。进一步说,比较研究表明这一类社会条件普遍存在,有些社会比另外一些更不鼓励妇女的发展与提高。




    尽管霍妮将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女性心理学的写作,她仍于1935年放弃该选题。因为她感到,文化在女性心理形成中的角色令她无法确认哪些心理为女性特有,哪些不是。在名为《女性害怕行动》(1935)的演讲中,她指出,只有当妇女从男性统治文化中所定义的女性观中解放出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区分妇女与男子心理上究竟有何不同。我们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卡伦•霍妮与女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