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 发表于 2007-5-13 21:24:45

(时评)“庙堂之高”与“江湖之深”(zz)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深”
                                             
                                                                   玄木      


从“丘成桐炮轰北大”、“人大张鸣撤职事件”到“吉林大学濒临破产”的传闻,中国大
学似乎正处在多事之秋,“视力模糊”、“咳嗽不止”、“浑身酸痛”——症状都一一显
露了出来,但似乎没找到病根,或者说,知道病根,甚至知道治病“良药”,无奈“良药
”难咽,宁愿在旧的病灶上撒层糖衣,掩盖加上安抚了事。积重难返的结果往往是越陷越
深。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学发展的“良药”是“制度”和“人才”。近日,厦门大学礼聘
仅拥有大专学历的“民间学者”谢泳为人文学院的教授,一时间众说纷纭。在制度的腰身
越来越细,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的今天,这件事情无疑给教育界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大
学现在讲究漂亮,“美容”成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硬件自不必多说,有段子讲“美丽的
长春座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里”、“美丽的人大有美丽的观光电梯”、“美丽的北大即将
有美丽的五星级宾馆”。网上曾有个帖子,贴的是中国大学的豪华校门,上千万打造一个
校门并不稀奇。软件要的是装扮,大学的人才争夺战从来就围绕两院院士、国务院评审专
家,再不就是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即便是副教授、讲师也一律要求具有博士学位。
人才的标准的确越来越高,但只是高在名头上,说白了,因为这些名头可以为学校带来更
多的国家项目和研究资金。客观的说,人家也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候啊,赵本山被
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周星驰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李湘为四川师范
大学客座教授……请明星讲主持,送个“客座”;请老板讲创业,送个“客座”;请运动
员谈人生,再送一个“客座”……招贤还是炒作,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写过《逝去的大学》、《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储安平与<观察>》、《清华
三才子》等书和文章的“民间学者”谢泳早在80年代便以研究自由知识分子声名雀起,以
他的学问和研究成果,足以比肩教授。此次,在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的力荐和厦门大
学校长朱崇实教授、中文系主任周宁教授的促成下,“江湖”和“庙堂”终于有了实质性
对话,杨玉圣兴奋地发文《献给周宁教授——写在谢泳先生即将就任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
之际》,回顾了自己引荐谢泳的过程,并在文章最后盛赞朱崇实与周宁为蔡元培第二。当
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让没有学历的梁漱溟在北大任教,一直传为美谈。

巧的是,谢泳对中国的早期大学多有研究,且对中国的大学现状颇有微辞。在量化考核标
准森严的今天,谢泳受聘于厦门大学,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这为中国大学人才
的引进制度开了另一扇门;忧的是,刻板的学院研究会不会给谢泳的学术道路关上另一扇
窗?“庙堂的高”遭遇“江湖的深”,或许不是电光石火,但至少带来了一丝清新空气。

蓬蓬 发表于 2007-5-13 21:35:42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都知道 但都做不到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评)“庙堂之高”与“江湖之深”(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