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xie 发表于 2007-5-16 15:36:22

网络心理学

着网络的日益深入人心与目前互联网使用带来的大量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将传统的研究领域向网上拓展,从而出现了诸如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网络经济学之类的边缘学科。心理学亦不示弱,一方面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借助于网络技术而全面网络化,在今日因特网上获得新生,如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咨询的网络化趋势。另一方面则由于随着赛博空间(Cyberspace)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学开始考虑将网络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将网络作为研究内容这两者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的学科——网络心理学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 (阳志平,2000)。本文拟就当前国内外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作一评价性的回顾。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更为便捷的国际交流为正开始走向世界的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初步探讨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启示。

一、网络心理学的含义以及主要研究范畴

据笔者统计,截至2000年12月底,目前欧美业已出版网络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至少已有56本(数据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Yahoo网、美国Amazon网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目前完全针对网络心理学的专业网站、有影响力的个人网站至少已有86个(根据Yahoo!、Excite、Altavista、CNN、Hotbot、Infoseek、Search、WebCrawler等著名搜索引擎搜索整理而得)主题完全针对网络心理学的邮件列表至少已有10个(数据根据上叙网站的资源衔接的列表整理而得)。同时利用美国心理学协会最近开通的专业心理学网上电子文档搜索工具PsyClawer搜索可见,当前涉及到网络心理学的电子文档在1885份以上。目前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专业心理学实验至少在150个以上(数据根据各个网络心理学实验室的实验列表估计)。同时目前还出现了相当专业的网络心理学专刊《网络心理学与行为》。以网络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刊物还有《网络社会学》、《CMC》、《网络行为期刊》等刊物。

可以说当前网络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其它传统的学术刊物亦对网络心理学的发展持有相当的兴趣与热情。在欧美一些相当有影响力,反映一个学科动态的学术刊物,如《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心理学新思》都出现了与网络相关的学术论文与学术报告。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的美国对网络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情有独衷。如《美国心理学协会学报》 2000年第四期作为专刊,探讨网络与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亦是专文探讨以网络为代表的远程技术对心理学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影响。

然而,正如著名的网络心理学研究者约翰·苏勒博士所言,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一样宽广与多样化。试图列举出当前网络心理学所涉及到的所有课题是徒劳无功的——几乎心理学的每一分支学科都可以而且正在与网络相结合成为网络心理学自身的研究对象。因此,根据文献,笔者在此仅对网络心理学当前研究涉及到的主要课题予以介绍。

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可以指一切与网络相关的心理学研究。首先,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处理与收集信息的高科技手段,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然造成深刻的冲击。以往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实验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对应的形式。

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苏勒博士所言“因特网为心理学家以及其它行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网络是如此迷人,它不只是社会的领域,同时抵达那里是如此的容易。”(Suler,1998)从理论上而言,一名网络心理学研究者仅仅需要上网的基本设备,就可以对网络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同时亦可以借助于网络轻松的与被研究者进行交谈。或者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因此,目前通过互联网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研究者越来越多。最为研究者常用的问卷调查也在互联网上得到新生。美国著名社会科学方法论学者艾尔·巴比在1998年第八次修订他的经典教材《社会研究方法》的“调查法”这一章时,即将网络问卷列为一种比邮寄问卷、电话调查、电脑调查更有前途的一种重要的问卷调查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的心理学实验则可以说一直在不断涌现,层出不穷。据笔者保守的估计,目前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专业心理学实验至少在150个以上。(数据根据各个网络心理学实验室的实验列表估计)。由学者Birnbaum编著的两本著作《在因特网上的实验》与《因特网行为研究导论》两本专著更是从理论与实践上系统总结了心理学实验网络化的趋势,而将心理学实验网络化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其次,随着网络空间(Cyberspace)、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环境的去抑制特点、虚拟团队的管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学开始考虑将网络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

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因为不同的技术载体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然而,每一种形式都涉及到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WWW为例,可以看出心理学意义上的网络行为实质上依据交流的方式而呈现为三个层次:人机交流层次;个体心理层次;社会心理层次。(1)人机交流层次。假想现在的你正坐在电脑前,好,准备好了吗?现在,你该连上互联网了吧?(什么,上不去呀?哦,电脑没有打开J)启动浏览器.

——对眼前的页面我们作为个体,首先要予以评价,如果满意的话,可能自己有可能呆得更久。这也就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人机交流。在这个层次之上,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人机更好的交流,和谐的相处。也就是说,怎样组织、安排、呈现网络信息,才能让受众感到最舒服呢?网页的版面、网站的衔接、广告的位置等系列问题都是颇值考虑的。有关研究指出,在页面布局时,以遵循格式塔心理学原则为宜。在最近的“哪一种网络广告形式最能吸引您点击:”的调查中,59.77%的人认同动画式,而仅有2.05%的人选择插播式广告。在这一层次之上,网络心理学涉及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有:人类工效学;工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等。
(2)个体心理层次。越来越的事实表明,网络正在成为一种致瘾物。据调查,广州大中学生上网人数超过8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35%,由上网而对其他事物减少兴趣的占36.2%。曾对网虫进行过详细研究的心.理学家戴维·格林菲尔德指出,在他的病人中,由于迷恋互联网而造成婚姻破裂、有心理问题、花钱毫无节制的人增多了。可以说,国内外越来越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陶醉于网络聊天、上网浏览而无法面对真实生活。以致于APA在近期报告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中列举了十条症状提醒人们健康上网。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的心理学在这个层次上所要做的了。传统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理解在网络时代遇到极大的挑战。与传统媒介相比,从“读”报纸、“听”广播、 “看”电视到“上”网,网络让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凸现。在今天,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因此,上网者的自我卷入和自我分裂程度前所未有的高。著有《荧幕生活:网络时代的主体性》的MIT心理学教授Sherryturkle剖析网络时代的自我卷入和自我分裂时指出:“比如,你原来很难理解你是存在于你的语言中,或者你的语言决定你的存在面貌,可是在MUD游戏当中一切都变成不言而喻了。你不得不这样做,你的语言就是你的行为,你的语言就是你这个个体。而且你会感觉非常自在。类似地,一个人当他在网上拥有多个ID,或者同时在用5个呢称聊天,多样性这个概念作为用来确定个人身份的一种思考方式,就很容易理解了。……..在网上,人们来回地变动不同的自我,从一个窗口到另一个窗口,在不同的环境中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他们不同的侧面。”如果研究者不对网络时代的自我进行更为彻底的追问,那么,心理学在网络时代是不尽职的。

似乎当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网络个体心理,更多的强调了网络的负面作用。其实在这个层次的研究,远远不局限于此。网络对于个体的作用永远是双重的。如何让网络更好的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量的工作期待心理学的参与。

(3)社会心理层次。英国学者内尔-巴雷特指出:“随着因特网被全世界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位(Niche)。原始的因特网用户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就一套可接受的行为规范、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有争议的新达成协议….赛伯族,这个受因特网或者类似系统的影响形成的有共同信仰或人生观的部落,已经因此而存在。” 由于赛伯族、SOHO族、电子隐士的兴起,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并透过全球电脑网路型构了内尔-巴雷特所言的“虚拟世界”(cyberspace)以及“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当然进一步就会造成虚拟的人际关系。这些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事务导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网络社会置于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

也许一种新科技在初期出现时,人们更容易关注它的负面效应。与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层次对网络疾病执著的关注类似,当前研究者在此层次上更关注网络所引发的社会心理不良现象。比如网络色情的研究,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儿童犯罪研究中心所作的调查惊人的显示:儿童本身是散播网络色情的始作俑者之一,打破了都是出自恋童癖成人的刻板印象。此外,调查也发现,10-15岁的上网青少年中,20%会定期收到大胆的色情邀约。中国大陆的情况呢?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中国大陆约有157万学生上网,最近一项针对3000名大中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学生曾光顾过色情网站,76%的学生沉迷于网路聊天室,另有35%以上的受访者上网玩游戏。
围绕网络时代出现与可能出现的不良社会心理反应,如“人际关系的疏离”、“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网络赌博”、“线上隐私权”、“信息代沟”、“信息超载”、“信息焦虑”等问题,心理学在这一层次上将大有作为。但是,鉴于起初的心理学仅仅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所走的弯路,我们还更应关注网络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与其他类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如计算机心理学、传播心理学与电视心理学相比较,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毫不夸张地讲,当前网络心理学研究将涉及心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在心理学史上含有如此能够融合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实质上,这正是网络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载体的必然结果。

与以上对网络心理学的定义的宽泛的理解所不同的是,狭义的网络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强调信息交流观点的心理学研究取向。

众所周知,自人类发明计算机以来,深深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心理学的影响亦是相当深远。它直接导致了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作为核心观点的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诚如在中国第一次关于互联网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中的讨论时一名哲学家所言:

电脑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转折。在实践观上表现为从“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到“主体交往实践”模式的演化逻辑。第一次转变,即从主机型电脑向PC机的转变,实际上是从“大写的主体对客体的实践驾驭模式”到“多元分散的个体主体对各自对象把握模式”的转变。主机型电脑“作为人类头脑的解放工具”,其实践理念主要是凸显中央机集中控制,在实践观上表现为单一的、集中化的、大写的主体(主机)论,即单一、大写的主体对若干客体事件进行信息处理的结构。实践的主题也由此而确定:探索人类大写主体如何以集中化、扩大化的智能方式来有效地改造和把握自然客体,即速度更快,选择度更大,能力更强,范围更广,等等。每一个体在实践方式上受主机控制,因而是不独立、不自主的。而PC机的出现,宣告了主机型电脑的衰落,它破除了单一大写的主体,使无数个体在实践上具有了自主权。然而在实践方式上,PC机仍然照搬主机型实践模式,仍然成为“主体—客体”两极化的实践工具,无数个体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断裂而分散的,因而形成了无数的“个体主体—客体”的两极实践模式。各个体蛰伏一寓,面对PC机及各自的微观对象,作分散孤立地操作。实践的主题是:个体化“主体—客体”关系。像以往人类用“手的延长”即蒸汽机、精密机床来作为征服自然客体的新工具一样,今天人们关注的,是PC机如何尽可能多地替代人脑的功能,加大作为主体征服自然客体新工具的新技术含量。狭义实践观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在这里成为PC机应用开发研究的界限,成为人们理解微机革命意义的界限。第二次转向,即全球化互联网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打破了单一或分离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建立了以电脑网络为中介的“主体际”交往实践结构,进而建立了以全球网络交往为轴心的交往社会,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网络时代;创造了新的主题:全球化主体际交往实践。由于将各原先分散孤立的PC机连结起来,形成相互对话的网络,从而使单一的“主体—客体”实践关系退化为网络交往实践关系的一个内在环节。在网络化交往中,每一个参与者不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处在主体际关系中的交往者。任何主体在网络终端机上的操作都不过是借助于“主体—客体”关系而将自己推入全球性交往关系之中。由此实现了电脑发展史上的“交往实践的转向”。
反映在心理学的研究之上,就是将网络观点引入心理学研究中的研究取向对将人脑与计算机作类比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挑战。广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将以自己的广泛的研究而为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与补充。尽管目前对于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在目前的讨论中,我们也更多的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网络,对于“网络心理学”的含义更多的也是从广义的层次上加以理解,对于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然而,我们相信,在这个后工业文明时代,强调交流,突出对话,凸现多元的研究取向也许更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的本质相吻合。这也许是心理学发展尤其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最大机遇。在网络全面普及之前,中国软件产业不具备与微软等国外软件公司抗衡的实力,如今网络的发展则为我们提供了开发基于自己的协议的软件产品的可能性。如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程一样,心理学作为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一直跟在西方研究者之后亦步亦趋。然而随着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日益得到众多心理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人们开始对“建立在白种人、男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人视野基础上的关于人类本性的声明与看法产生歧义与反感”(高峰强,2000),我们感觉到建构中国心理学理论的需要。而在以网络为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时代,西方心理学一直赖以生存的基本的观点,如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诸多方面的挑战。可以说,这正是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提供了绝好的机遇。网络心理学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而建构与中国国情吻合的网络心理学理论!

lanaxie 发表于 2007-5-16 15:38:58

什么是网络心理学?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1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已经达到3370万人,网络正在逐步覆盖着每所学校、每个家庭,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的隐患。
  心理学家担心在网络和电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会患上“情感冷漠症”,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其实,情感冷漠症只是网络环境下众多心理问题之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已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在不少青少年“网民”身上显现。据报道,武汉一大二女生沉溺于网络,以致出现精神障碍,学业日渐荒废。长春市中心医院神经科近来已发现十余例因无节制上网导致精神异常的患者……据我们观察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撒谎。遨游在网络中的人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有一位少年网民这样说:“在网络上没有一句话是可信的,你被人骗只能证明你是白痴,你不骗人只能说明你是傻子。”调查表明,有不少中小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撒谎为乐事。
  二、孤独。就信息的本身来看,互联网是开放的,它能使青少年接受到更全面、更生动、更形象的信息,但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其接受的过程却是相对封闭的。尽管有不少的网站具有互动性,但毕竟需要依靠冷冰冰的网络、电脑等设备做中介物,青少年网民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就很难表达自己,无法与他人沟通,“上网时间长了,我连怎么用嘴说话都忘了。”这是一个“网虫”的自白。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青少年“网民”情感上的孤独。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对其他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
  三、冲动。一方面,虚拟空间是一个无底洞,你永远无法穷尽它,甚至你根本无法触摸到它,但你却无法抗拒自己深入它的欲望,你越是沉迷,就越发现它的庞大,而人们对于无法捉摸和过于庞大的事物总是会产生害怕和狂躁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在网络中缺乏正常的情感疏通,人们很难在网络上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网络上浮躁的言词与画面的刺激,因此,青少年网民常常遇事不冷静具有冲动的心理。
  四、暴戾。比冲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网民在不良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暴力的心理倾向。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游戏,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沉迷其间,形成暴力崇拜。他们期望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通过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网吧斗殴或因上网而发生的争吵、杀人事件屡有发生。
  五、淫逸。色情网站以挑逗人们的性心理,刺激网民的感官为能事,其肮脏的语言、淫秽的画面、下流的声响,对处于性萌动期的青少年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上网的中学生中存在着早恋、性放纵等现象,缺少起码的贞操意识。
  六、虚空。网络是精彩的,但网络也是虚拟的;现实是客观的,但现实常常使人很无奈。正因为如此,一些青少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企图以此摆脱学习生活的重负,减轻精神的压力。但事与愿违,由于长时间的上网,不但损害了身体健康,而且造成自我评价降低,能力下降和思维迟缓,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结果,上网犹如借酒浇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而且由于网络的镜像与生活的实际反差巨大,于是不免产生无聊的虚空心理,觉得人活着是一种痛苦,严重的会产生自残或自杀的意念和行为,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客观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但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关注得都不够。例如,我国有关网络心理学的书刊很少,即使从国外引进的相关图书也少有人问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lanaxie 发表于 2007-5-16 15:39:26

广义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人类工效学对群件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
  狭义的网络心理学指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自组织性、非线性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深刻影响。如PDP观念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等。

遊客 发表于 2007-5-16 17:29:36

一、撒谎。遨游在网络中的人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有一位少年网民这样说:“在网络上没有一句话是可信的,你被人骗只能证明你是白痴,你不骗人只能说明你是傻子。”调查表明,有不少中小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撒谎为乐事。
  二、孤独。就信息的本身来看,互联网是开放的,它能使青少年接受到更全面、更生动、更形象的信息,但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其接受的过程却是相对封闭的。尽管有不少的网站具有互动性,但毕竟需要依靠冷冰冰的网络、电脑等设备做中介物,青少年网民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就很难表达自己,无法与他人沟通,“上网时间长了,我连怎么用嘴说话都忘了。”这是一个“网虫”的自白。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青少年“网民”情感上的孤独。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对其他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
  三、冲动。一方面,虚拟空间是一个无底洞,你永远无法穷尽它,甚至你根本无法触摸到它,但你却无法抗拒自己深入它的欲望,你越是沉迷,就越发现它的庞大,而人们对于无法捉摸和过于庞大的事物总是会产生害怕和狂躁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在网络中缺乏正常的情感疏通,人们很难在网络上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网络上浮躁的言词与画面的刺激,因此,青少年网民常常遇事不冷静具有冲动的心理。
  四、暴戾。比冲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网民在不良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暴力的心理倾向。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游戏,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沉迷其间,形成暴力崇拜。他们期望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通过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网吧斗殴或因上网而发生的争吵、杀人事件屡有发生。
  五、淫逸。色情网站以挑逗人们的性心理,刺激网民的感官为能事,其肮脏的语言、淫秽的画面、下流的声响,对处于性萌动期的青少年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上网的中学生中存在着早恋、性放纵等现象,缺少起码的贞操意识。
  六、虚空。网络是精彩的,但网络也是虚拟的;现实是客观的,但现实常常使人很无奈。正因为如此,一些青少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企图以此摆脱学习生活的重负,减轻精神的压力。但事与愿违,由于长时间的上网,不但损害了身体健康,而且造成自我评价降低,能力下降和思维迟缓,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结果,上网犹如借酒浇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而且由于网络的镜像与生活的实际反差巨大,于是不免产生无聊的虚空心理,觉得人活着是一种痛苦,严重的会产生自残或自杀的意念和行为,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

lanaxie 发表于 2007-5-16 18:33:22

怎么了,大哥有什么意见就直说,不要这样高深莫测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