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xie 发表于 2008-1-29 23:05:20

心理咨询中的“熟人不咨询”原则

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映像最深刻的就是这条“熟人不咨询”原则。映像深刻,但未必真的了解设立改原则的缘由。我最初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书本上所说的:1、价值观中立。为熟人进行咨询,咨询人员很难真正的做到价值观中立,这样在咨询过程中就有可能有所偏倚。2、利益相关。熟人之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是难免会存在利益共存点或对立点,在咨询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使得来访者和咨询人员都自觉不自觉的有所避讳、不能全无顾及说出所历所想,使得咨询受到干扰,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以上两点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不能说不深刻。但我近来的一些经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熟人不咨询”原则的认识。
       为熟人进行咨询,除了已说的两点外,还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潜在问题。
       一种情况是,为熟人进行咨询,因为咨询过程中难免会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有的时候即便咨询人员能够很好的做到职业操守所规定的保密等原则,有的来访者因为个人认识的原因或受世俗观点的影响对咨询人员产生怀疑,由于双方私人生活有交叉认为留下了把柄在咨询人员手中不妥,从而产生心结,进而影响双方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心理咨询过程中采用的“自我暴露”、共感等技术,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向来访者袒露的小隐私、过往小经历或来访者认为隐射出的咨询者个人私生活,由于来访者自身认识不足或出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被来访者在咨询场所之外作为聊天素材公诸于众或作为咨询者个人的缺点等加以取笑,对咨询人员造成伤害。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真的是十分头痛!:L 第一次的时候我只能做善意劝告,第二次又出现时我只能告诉他我并不在乎,但他自己要作一个选择了。当然,咨询人员在给来访者做咨询过程中采用“自我暴露”技术,所暴露的个人隐私或经历都不会是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因为那样反而加重来访者心理负担,但,也不会希望被作为素材在各种场合和地点加以使用。作为咨询人员来说,为来访者做咨询时都是抱有12万分的真诚和热情进行的,这种真诚和热情需要得到基本的尊重。换句话说,虽然你是熟人,但如果不是在作咨询或与你讨论心理学,我根本不会跟你说如此深的个人经历。如果不是熟人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是熟人的缘故,出了咨询场所,双方的私人生活还有交叉,无可避免还要做咨询之外的更多的交流,这样就很难避免咨询场所中的特定话题不会超出这个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其他不和时宜的场合出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对熟人咨询中都会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但按风险最高定律“摩非定律:有可能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更严重的后果,对熟人还是要坚持“熟人不咨询”原则。这也并不是说对熟人就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了,我认为对熟人可以“提供一些善意的建议”并适当转介,而不适合做深入的咨询。

[ 本帖最后由 lanaxie 于 2008-1-30 14:44 编辑 ]

lanaxie 发表于 2008-1-30 15:02:30

对于先是咨询关系后发展成为私人朋友的咨询人员和来访者之间:一方面,咨询人员在后来的交往中还是要把握并遵循职业操守中的一些规定和原则,并继续保持真诚的心与对方进行交往;另一方面,来访者也不应当抱有期望认为咨询人员能够在生活中任何时刻都能保持以往咨询过程中的职业状态,因为,既然是职业状态那么就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咨询人员在私人的生活中也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甚至也有心理问题的普通人。
    由于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对来访者所袒露的极度的真诚、热情和关注,会使来访者对咨询者产生依恋感和其他的情感(就是常说的移情),并甚至可能误认为咨询人员在私人生活中也是一个保有至诚宽广的慈悲之心、心怀普渡众生之弘愿的如同观音大世一般的人物。一个咨询人员如果不怀悲天悯人之心固然作不好咨询工作,但也不能因此夸大了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咨询人员也是普通人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职业的咨询人员,应是能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的。

nobel 发表于 2008-1-31 18:51:03

“熟人不咨询”原则
我想来访者做心理咨询也会尽量避免去找熟人吧
毕竟涉及到个人隐私

lanaxie 发表于 2008-2-1 15:19:04

回复 3# 的帖子

这只是你的看法!因为并不认识太多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对通过广告或网络搜索的得到的咨询人员信息缺乏信任,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熟人方式获得信息,来进行咨询。

[ 本帖最后由 lanaxie 于 2008-2-1 15:25 编辑 ]

OzAlphaX 发表于 2008-2-4 14:18:24

貌似我身边有很多人都习惯去找熟人咨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咨询中的“熟人不咨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