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 发表于 2005-9-29 19:44:00

[原创]这不是旅行

本帖最后由 淘来淘去 于 2016-5-29 16:29 编辑 <br /><br /><P><FONT size=4>这不是旅行。 <BR><BR>  闷闷的心里充盈着低气压,脉里奔涌着的血感应着同族的共鸣,脚步在发黄的照片前挪着。被无形的脚镣声捆绑着,分不清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没有负重的双肩却感觉异样的重重的沉。红、黑、白、黄,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图写----是红红着血,黑黑着寂,白白着控诉,黄黄着沉积的冤和泪吗。 <BR><BR>  我们来了,来到9.18,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是你们的子孙,我们来听你们冤,听你们的屈,听你们半世的呐喊和尘化的伤了。我们来安慰来铭记来求证来记忆。是的,怎样的举步维艰、草木含悲,我无法诠释。存在在那个时空的声音仿佛被幡招回了…… <BR><BR>  那个烟雾笼罩、满城硝烟的火海。死亡是不能默黩的,只是在刻意涂改的教科书中却默黩了。 <BR><BR>  胀红的眼兽性地张狂着血腥,赌博着撕杀带来的快感。爷爷拉着黄袍车半生的走街串巷,老实巴交,本以为求饶可以换回生命的苟且,却在烈火肆意蔓身时才清楚杀戮是不需要理由的。奶奶在藏母亲去阁楼时都未曾弄清强迫、强奸与自己的关系,却被日本兵的大皮鞋一脚踏了下去。母亲紧张着怀里的幼小,知道还未能熟识人世,终于熬不过饥饿幼儿的哭泣,挺身迈入黑夜偷偷回到麦田觅食,不幸被强辱至死,死时还紧握辛苦捡来的麦穗,肚肠外流。父亲在敌人的刺刀下奋起搏杀,唯独为了儿子,在倒下的一刻按住儿子小小的身形,别出声。却让刺刀割下了他高贵的头颅去祭马。儿子在翻过父亲残破的身躯爬过肃杀的万人堆奔过野狼哀嚎的坟场。爬起来倒下去一路路过腥臭的大街漫过血样的红江,在这个血红的世界试图找寻唯一的绿色。女儿本应该因上天的厚待美丽着她的幸福,却未曾想带来的是怯弱、忧伤、惶惶不可终日。只能苍白地躲在阴湿晦涩的地下室里忍受着阵阵从外面传来的炸响,时不时还要提防鬼子的火攻。焦虑、担心、害怕,田里的粮食和水已经不能食了。细菌和瘟疫无处不在,这里已经有太多的人在发烧在生病在流血在消失了。病、痛、血泪,心灵还能承载多少?谁来申张,谁来救赎?半个肢体、一个头颅、万人坑、焚烧……长城啊,你是秦朝的长城,能守住1937的无辜吗?1937.12.23-1938.1,一个月,屠城,野性的兽化! <BR><BR>  这不是旅行,因为没有一场旅行是需要体会半世前的惊魂。这不是旅行,因为没有一次旅行行囊中需要装这么的冤和屈。这不是旅行,因为没有一次旅行能让我感到生的大义,死的壮观,和平的稀有。半世的白骨,石化的躯壳写生着怎样的过往…… <BR><BR>  不,这是旅行。生与死,量化与质化,三十万的量化到数字背后生命的质化的过程。这是一场眼见与心见的旅行。这是一场战争与和平的旅行。这是一场生与死重新认识重新界定的旅行。政治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口号、广告,抗日也不是,而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声音、一种感动、一种体悟、一种自觉。让政治不再是机械的背诵而成为一种粮食。每天都吃,每天都不厌的粮食。这该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了。怎样让那些知道小资和小农,攀比钱财、漂亮、攀比衣服手机是否是名牌、谁的化妆品够品味,吃过必胜客、麦当劳,知道卡布基努、哈根达斯的孩子也知道一下大屠杀,了解一下政治书背后血泪的和平。怎样让过去承受身体蹂躏现在承受语言蹂躏的慰安妇重新获得尊重。记得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李婉华女士写得作品《烟花三月》,开始以为是描写扬州的,看后才知道是写一位慰安妇一生的遭遇,我没有想到这么些年,慰安妇在中国自己的领土自己的国人面前仍然抬不起头。是什么样的默视让为了尊严还在申讨的慰安妇在人们眼中变成了娼妓。真心希望看我文的人能否抽空去看看烟花三月里那位连水都介意干净二字的女人。 <BR><BR>  这不仅又让我想到前一段一则让我义愤填膺的网上新闻,什么样的原因让40多人眼睁睁地看着苍老的乞丐去侮辱一个未成年的17岁的花苞。为什么没人阻止?是社会风气不好,还是现代人心中都怯弱了呢?一位熟识的人说如果在车上看见有人偷手机我是不会喊的,自己被偷只要不危及生命就睁一眼闭一眼了。请问,如果不是手机呢,如果被奸的是你呢?你还能默视吗?还要呼喊吗?你要别人来救你,你在别人呼救时有伸出过手吗?为什么1937尚有揭竿而起的勇士,现在和平年代这样一群人却睁眼瞎呢?弱化的到底是什么?是你们的人?骨头?还是心?这样一群人将来如何来护国。这样一群人在未来如何坚持起码的正义感。这样一群人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世界如何期望他们给的未来。假如再来个世界大战,谁来抗战,谁来卫国,谁来放飞和平鸽? <BR><BR>  善良的心到哪里去救赎一个空间,一群人默视罪行,一群人就在膨胀兽性。一群人看到钱就叫娘见到权就叫爹。一群人不得志自杀或者愤世杀人。请问,假如有勇气去自杀,为什么没有勇气去争取去救助去扶持一个持续性善良的环境。马加爵不是个人问题,那位跳楼的上海博士生也不是个别问题。心灵缺失的到底是怎样的部分。一个救人者被抬到医院乞求生命的救助却因为没钱被一群兽医就这么默视成了死者。如果当初抗日不靠多方的救助,无私的救助,无偿的国际援助,如果还计较得失,费用。抗日也不会那么快就取得胜利

www.138553.com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フ提现即时到账SO.C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这不是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