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740|回复: 1

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3-9-29 21:14
  • 签到天数: 147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 21: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张宇丹,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分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
         单晓红,女,1965年3月生人。教授,新闻系主任,中心副主任。承担《广播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采访》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
        1987年任教以来,担任新闻系《传播学引论》等多门本科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其中传播学引论2001年获学校第八期主干课程建设项目,获优秀奖,2008年获评校精品课程。
       科研方面,在传播学理论、主持人理论和广播电视学方面论述颇丰,出版了专著《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媒介素养引论》,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罗宏生,男,1958年10月生人。高级实验师,中心副主任。承担《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课程教学任务。
       1991年起,主管实验室建设,负责实验室管理及技术指导。著述有《影视艺术》等。  
       尤伟光,男,1955年生人。研究员。中心实验教师。承担《影视人类学》等实验课程教学任务。
       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云南省教育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大学组组长。出版及获奖影视作品:主持制作了《毕摩与祭坛》、《罗婺婚俗》、《滇南彝族祭龙仪式》、《彝家篝火情》、《纳苏彝歌》等5部电视片全国公开发行,《滇东北的傩面具》、《师宗瑶族受戒仪式》、《拉祜族葫芦笙的制作》、《傣族的丧葬》等12部电视教材获云南省省级电视教材奖,《云南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多媒体网络课程获2008年全国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发表论著论文40万字。
       
       郭建斌,男,1969年1月生人。教授,中心实验教师,获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承担《社会信息调查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等实验课程教学任务。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在传播民族志和媒介人类学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编著和论著有《鄂伦春族: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国家发展与大众传播》等多部。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个国家级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多个省级、校级课题。                                   
       
       庄晓东,男,1961年4月生人。教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新闻采访学》、《文化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002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承担多个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科研项目,主编著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等多部,发表论文《文化的传播与传播的文化》十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郑思礼,男,1948年8月生人。教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新闻评论学》等课程教学。
       19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著有论著《现代新闻报道:理解与表达》和《中国古代论辩案例》等。发表论文《旅游与传播的互动》等多篇。
                               
       王纪春,男,1965年1月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心实验教师。担任《纪录片》、《应用电视学》、《影视艺术》等实验课程和校素质课《非线性编辑》、《DV电视制作》、《影视艺术》、《影视鉴赏》授课教师。
       先后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任教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调入云南大学新闻系。担任多门学院课和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自己娴熟的电视制作能力,先后制作了学校教务处、生命科学学院和新闻系的专题片多部,完成了国家级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云南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教学片,在短短的2个月内拍摄制作完成了35门课程、共计1050分钟的电视教学片。科研论文获得云南省新闻理论最高奖的特等奖和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期刊新闻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8篇。
       
       杨星星,男,1972年6月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实验课《新闻传播基础》、本科专业课《中国新闻史》、《体育新闻》、《当代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工作。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作业教学等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探索开辟教学“双师模式”。科研方面,在新闻理论及业务研究、教学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不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而且还连续两年获得了云南省新闻理论最高奖的一等奖。
       
       孙信茹,女,1976年6月生人。副教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网络新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技能》、《影视人类学》等实验课程和本科课程《公共关系学》《影视文化》教学任务。
       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今在云南大学新闻系工作。2005年就读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闻系本科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所授课程主要围绕电视学、影视文化、公共关系学和网络新闻学等内容。除正常教学工作之外,主要承担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科研方面承担了云南大学校内社科项目和云南省教育厅课题,同时参与了一些其他的课题。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媒介文化、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

       曾文蕊,女,1968年1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报刊编辑学》等实验课程教学工作。
       1990年7月,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毕业,1990至1998年担任《民族文化报》编辑和记者,1999年担任都市时报总编室副主任,2000开始任教。               
       赵净秋,女,1969年1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担任《招贴设计》实验课程和专业课《新闻法学》、《新闻伦理学》、《中外广告史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借鉴国外法学专业的“诊所教学法”教学模式,在新闻法学教学中引入其重案例、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和问题诊断法,对新闻法教学进行改革,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多样化教学,强化学生对新闻法律理论和司法理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公平、公正分析新闻事件或纠纷的中立作风,授课得到了听课学生和院、校教学督导团的肯定和好评。在科研方面,针对新闻法学、礼仪文化进行了研究,对新闻报道中的肖像侵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学术批评与名誉侵权等新闻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曾获得2007年度新闻理论研讨论文一等奖,2006年度新闻理论研讨论文二等奖。参与编写、翻译了多本专著,积极参与新闻系的系列公益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曹云雯,女,1974年7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担任《广告文案写作》实验课程,和专业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实用美学》、《现代汉语》等授课教师。
       1997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2000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参与编写论著《成人教育教学论》,发表论文《对若干“传播学研究反思”的理论文本的反思》、《“娱乐”与“被娱乐”:大学生媒介教育的核心问题与对策》、《云南传媒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报告》、《从媒介素养的角度浅析媒介影响的“四种意义”》等多篇论文。先后获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云南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张静红,女,1975年3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主要实验课程:《广播学》、《应用电视学》。
       1997年从新闻系本科毕业后,在昆明电视台工作了四年,后又回到学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6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公费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从业经验与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认真寻找资料、书籍,积极备课、实习,带给学生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知识,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晋群,女,1976年2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承担实验课程《新闻采访写作》讲授任务。
       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分别担任新华社云南分社和《体育快报》记者; 2003年8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职研究生班结业,2004年获纽卡斯尔大学跨文化传播硕士学位。2005年开始任教。担任我系“新闻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将“新闻写作”课程改造成为由“消息写作”、“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组成的符合型课程, 这在国内新闻院系的写作教学中,应属首创。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坚持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提高了自己的新闻业务素质的同时,为教学—实践良性互动做出努力。
       
       陈静静,女,1980年8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担任实验课程《社会信息调查与研究》、专业课《外国新闻史》、《传播学引论》、《新闻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工作。
       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开始在云南大学任教。将双语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外国新闻史”、“传播学引论”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理论视野,在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冲突建构》(收入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广告中的民族主义解读》(《新闻大学》,2004年冬季号;《媒介素养读本》,清华出版社,2008年7月)、《移民报刊与文化适应》(收入《文化适应与传播》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认同的空间——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与文化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2月)等。

       陈宇,男,1972年10月生人。讲师,中心实验教师。担任《应用电视学》实验环节的教学工作。承担《应用电视学》实验教学。辅助《电视制作》、《报刊编辑学》、《社会信息调研》、《报纸编辑》、《广播制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1993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昆明教育电视台工作,先后但任教育电视台编辑、编导,栏目负责人,新闻部副主任,总编室主任。2003年在云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天天资讯》担任总编,2004年任昆明教育电视台《师恩难忘》的制片人及编导,2006年调入云南大学新闻系。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有了较深入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也不断的尝试挑战不同类型节目的制作,努力探索电视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从1998年起在电视台的核心部门担任管理者,得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节目的运营,并经常思考电视传媒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其转轨的方式,并为如何建设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进行探索与构建。进入云大后,完成了学校迎接评估的专题片《云大巡礼》,参与了迎评晚会的大屏幕的视频创作。

       陈学礼,男,1975年3月生人。讲师,实验员。辅助《电视制作》、《报刊编辑学》、《社会信息调研》、《报纸编辑》、《广播制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硕士。发表论文《论民族志电影的“真实”》与《石林月湖村宗教文化调查》等多篇论文。
       
       李元昭,男,1969年1月生人。助理工程师,实验员。辅助《网页设计与制作》、《电视制作》、《报刊编辑学》、《社会信息调研》、《报纸编辑》、《广播制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1986年到1990就读于云南工学院,先后在云南省玉溪汽车运输经贸总公司、玉溪有线电视台、云南紫外线影视广告公司、昆明电视台发展研究室工作,2006年调入云南大学新闻系。有长时间三维动画、非线性编辑、广告、影视制作、影视编辑、网站技术等操作和设备维护管理、及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经验。 

       马翀炜,男,1963年11月生人。教授,兼职实验教师。兼职讲授《社会文化人类学》实验课程。
       民族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人类学,在《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等的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著作有《发展人类学》(合著)等。
       
       施惟达,男,1950年11月生人。教授,兼职实验教师。兼职讲授《社会文化人类学》实验课程。
      云南大学文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出版社社长,《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民族艺术研究》主编。云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学建设项目理论研究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研究”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学、民族艺术学、民族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近期主要成果有:《云南民族文化的理论阐述》、《变迁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阐述与建构中发展》、《现代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意义层面与市场层面》、《论民族文化的品牌化》、《略论民族精神》、《文化资源评估研究》、《民族文化学》(合著)等。
       
      王亚南,男,1956年5月生人。教授,兼职实验教师。 兼职讲授《民族学调查方法技能》实验课程。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学术方向为民俗学和文化研,兼及文化人类学和民族社会学。参与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执笔完成2001年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文化蓝皮书”云南报告部分,牵头完成2002~2005年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文化蓝皮书”云南报告部分;独立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参与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2项,主持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迄今出版著作及文集《口承文化论》等约20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口承文化:文明的渊薮》等逾200篇。
     
      李昆,男,1956年3月生人,著名摄影家,副编审,兼职实验教师。兼职讲授《新闻摄影基础》、《民俗摄影》等实验课程。
       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现供职于云南省文联,云南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曾在国家级、省级和州级各种影赛中获过奖。兼职担任新闻摄影基础等课程实验教师。
      
      魏国彬,男,1974年生人。副教授,兼职实验教师。兼职讲授《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创意制作》实验课程。
      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学科带头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读博士。曾在《艺术百家》、《电影文学》、《中国电影市场》等刊物上发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云南民族电影的产业化之路》、《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哀牢犁耙会》等多篇有关民族艺术、影视艺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电视剧市场体系研究》,参与写作《态与势:2006云南文化产业研究》、《营销传播:经营与策略》等著作。独立负责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电视剧收视的评判标准体系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云南民族电影”、云南省民族研究院立项课题“民族电影的产业化:云南的历史、实践与理论”和保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山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课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剧市场研究、民族影视艺术与产业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云南大学2016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 TA的每日心情

    2023-9-29 21:14
  • 签到天数: 147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5-17 19:35 , Processed in 1.140625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