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难过 2015-9-9 01:30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6 2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囤房囤地企业贷款遭禁央行、银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再度收紧房地产企业贷款阀门。文件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囤地、囤房企业发放贷款,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只能通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 % m# b' ]6 B5 t! @( v
文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姿态,体现了有关部门宏观调控和预防房贷风险的决心。但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格局下,文件能否有效抑制“圈地运动”现象的蔓延呢? ( {( w( W8 s9 X4 ^- j c9 i+ N8 h
( X" ^( e9 W, H9 o8 G
% i- J5 x: D! l. J* C7 I9 t
房地产公司掀起上市、增发热潮
" U7 K4 N; q. G- z# [% T( t w- q, r; A6 n( C
, H3 C$ G1 }$ A' m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及中国经济年鉴社9月16日共同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称,我国最大的“地主”碧桂园储地量达到了惊人的4500万平方米,万科、富力、XD新世界、合生创展等行业领先企业的储地量均在1500万平方米以上。
5 @: i" P" T. a2 A; R" H/ K) q7 y; N5 g# \
4 ] b- N$ G9 M
“在这一轮储地浪潮中,房地产上市公司唱主角。”业内研究人士如是说。自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土地、信贷阀门一再收紧,国内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一些中小企业局面困窘甚至退出市场,而一些大型企业则走上了直接融资之路。 7 O$ u+ E! Y V- z
4 ^. l9 I% e9 S8 ~9 Q( N. y$ v
. [. M1 x/ F0 x8月22日,金地集团发布公告,除发行12亿元的公司债进行融资外,公司还将通过公开增发募集180亿元左右的资金。而一个多月前,这家公司刚刚定向增发1.73亿股A股,募得近45亿元。
4 G$ Z& a0 M) x
4 v% q6 x7 R" [) `+ C+ ]4 a! m+ R% T
2 [% |! k% P3 t2 q+ ^8月29日,万科公告,宣布增发31715万股A股,募资100亿元,创下我国股市增发史上单次募资最高纪录。 k- T* |% F1 L; Z: q) S! j
1 i' d7 I3 c# Q* m' E, J% u
/ M6 {' ]% u) J2 l2 O3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房地产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已合计融资逾1100亿元。江苏华泰证券行业研究员张驰飞说,沪深股市成立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房地产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融得如此多的资金。 3 O! ~- q J* o* y% F
- N# _ f: s+ t- p3 J+ x' K
# x9 N& s" l8 f4 w/ b巨额融资影响信贷调控效果
% g( ^8 q6 z- q6 }& g* m! ]/ d4 s+ p' ^8 q4 J
% k; P/ _, l- C- [ r' v
“面对日益收紧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众多小型房企将举步维艰。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当前‘圈地运动’的根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玉芳说。
; b' e+ D7 e5 m) R7 F' Q" K; F" Z6 F# i* G' ^ R9 s1 d( j8 M n
; c1 {8 D. j9 Q+ b" C% }
他认为,包括上市、风投在内的海内外直接融资渠道的打通已经令众多大、中房地产企业具备了抵御信贷调控的能力。
" i& v% X8 _, D" n" \6 [* i: \+ E: ]7 ?% `% w0 p5 D, k
* Y3 u5 T( s) A/ D& y) W
碧桂园于4月20日于香港联交所上市,筹集资金达148.5亿港元。其后,该公司加快了土地储备的步伐。即使按照公司自己的说法,也是“截至2007年6月30日,本集团的总土地储备以建筑面积计约达29.9百万平方米,较上市时大幅增加57.6%”。
& x/ {: |$ R5 @ V; ?9 c
* v9 q4 r0 V+ x* R% d
7 C; b: b' Y$ ]7 ?! _+ A仅7月中旬至今,就有万科、北辰实业、N保利、栖霞建设等多家房地产公司四处购地,足迹遍及无锡、苏州、东莞、南京、长沙、杭州等多个城市。
' K: `6 b: o$ W& p3 U1 l6 [+ }* V$ Z7 r
! \' z+ U. r; ^$ w2 x
“一块土地动辄拍出十几亿、几十亿元,如果依靠银行贷款,不仅会受到严格限制,信贷成本也会很高。”N建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信贷经理说,而从股市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却由众多投资者分担。“地产商动辄一掷亿金也就毫不奇怪了。”
( g! q9 {- }* V4 \2 \3 F+ {
8 @9 V2 `/ q! r* \! I. u( F! @4 R) B$ g; s
严格土地监控:一味不得不开的“良药” ; d; h; H) X3 p5 R) F# Q
# u( N- N0 l5 ]( R3 [5 R7 O2 B8 x5 ?; g' @/ x4 \0 i
专家们认为,不能将抑制房地产企业“圈地冲动”的希望仅仅寄托于信贷政策。各地政府严格、雷厉风行的土地监控措施才是真正有效的“药方”。 ; a% ?9 p- ~ I6 K& J, c) d
. [( S, ^% ]! r \) r& A9 w5 g
( j' W8 d; d: y8 p# |& A1 ]0 T1994年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就规定,出让的土地逾期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征20%的闲置费,逾期两年则可无偿收回。1999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2005年出台的“国八条”均重申了相关规定。2006年国务院转发的九部委意见更要求“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按期动工但开发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不足1/4,且未经批准中止建设连续满1年的,按闲置土地处置”。
# s6 B- v6 C4 L3 l. m7 q
& K2 V. j7 A# ]) x' N* y5 j7 s0 X3 {7 q. Z
但现在,众多房地产公司公开声称土地储备足够开发三四年,显然是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于不顾。
" h0 e/ D* z" E0 f6 v3 U8 z$ s: s6 S! a n2 e5 m4 R; k, m
7 g+ k" g. T4 ^* B5 V2 S; g
房地产评论人士顾海波说,“对闲置土地不处置,囤地之风会更盛,开发商直接从囤地中坐享增值,影响住宅供给;严格执行的话,土地储备的价值会削减,投资地产股的股民难免受损。总而言之,圈钱、囤地对楼市调控都大为不利。”
6 Y. _" i5 \( K3 S1 d0 }7 l# A, ^ B4 r/ d% g
. D y7 X/ V5 _; J* d
% |* G+ g% Z. p- _' Z, V" \- ]
文/新华社记者 徐寿松 蔡国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