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anaxie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达赖仓央嘉错和他的情诗

  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错。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二十五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错,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由于接触过广大的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从而写出了优美动人的《仓央嘉错情歌》。一说仓央嘉错被解往北京途中遭害,所写作品为二十五岁以前的东西。

    《仓洋嘉措情歌》
     白洋嘉措(1683—1706)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仓洋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一、书名和版本
    《仓洋嘉措情歌》(以下简称《情歌》),按藏文原书名应译为《仓洋嘉措诗歌》。因其内容多属爱情之作,所以一般都泽成“情歌”了。有人把它解释成宗教诗,还有人解释为政治诗。

      《情歌》,一般都认定是六世达赖喇嘛仓洋嘉措所作。但是,也有人认为不是仓洋嘉措所作,而是别有用心的人为陷害他而伪造的。还有人认为,情歌不一定全是仓洋嘉措的作品,有些可能是仓洋嘉措所写,有些则可能是采录的民歌。对此,目前尚无充分的材料可兹考证。这里我们按藏族的一般说法,认为它是仓洋嘉措的作品。

     据目前所知,集录成册的《情歌》,有拉萨梵式木刻本五十七首,于道泉教授藏、汉 英对照本六十二首,西藏自治区文化局本六十六首,青海民族出版社本七十四首,还有一本四百四十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有一千多首,但没见到过。看来还是以七十首左右较为可信。

    二、作者生平
     仓洋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域地区纳卧宇松地方的邬坚岭。父亲扎喜丹增,母亲才旺拉莫,是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家庭。仓洋嘉措出生时,恰逢五世达赖脱缁不久,西藏地区政治斗争的形势错综复杂,他从小就被当时西藏地方的执政者桑吉嘉措指认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1697年,仓洋嘉措十五岁,在朗卡子县,以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薙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洋嘉措。同年,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此之前,仓洋嘉措都是生活在民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或称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再如当时藏族民间的爱情生活比较自由,所以,使白洋嘉措形成了爱情方面的自由思想。但是,后来他被指认为达赖喇嘛,而达赖所属格鲁派(或称黄教)佛教则严禁僧徒结婚成家、接近妇女。何况身为达赖喇嘛,就更要以身作则了。这便和他原来的思想认识产生了矛盾,使他难于接受这种极端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因此,他不顾来自各方的责难,冲破重重阻碍,变装易名,经常于深夜前往拉萨城中,混迹于“茶坊酒肆”,做出了许多违反教规的“风流韵事”。而这些事情,恰恰被对立面所利用,使年轻的仓洋嘉措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706年在被钦使迎往北京的途中,逝世于青海湖滨。

     关于仓洋嘉措的最后结局,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传说讲:仓洋嘉措带着手铐脚镣随钦使走到青海扎西期地方时,即以神通脱身,往五台山山洞中修法。一天,忽然来了一位姑娘,送他一幅观音画像。他把像挂在壁上,便念“安像咒”,这时姑娘忽然离地而起,冉冉走人像中,那像随即说道:“不必再念,我已到像中来了!”他才醒悟姑娘即是观音化身。因此,那幅画像被称为“说过话的像”,他修法的山洞被称为“观音洞”。后来,他从五台山到了蒙古阿拉善旗,给一户人一家放羊,有许多羊被狼吃了,主人对他大加申斥,他便去把吃拗狼找来,对主人说:“羊是它们吃的,请向它们理论吧!”主人大奇,才知他是有来历的人。另在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记有:“十三世达赖到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仓洋嘉措闭关静修的寺庙参观”等文字;还有说他被软禁在五台山的。说明去五台山之说颇为流行。

     关于白洋嘉措未死于赴京途中的说法,以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仓洋嘉措秘史》最为详尽。《秘史》中讲:仓洋嘉措被钦使解至青海的堆如错纳时,皇帝圣旨到,斥钦使办事不周说:“尔等将大师迎至内地,安置何处?如何供养?”因之钦使惧罪,乃暗放仓洋嘉措子身过去。之后,仓洋嘉措经安多、康区,前往四川峨眉山,受到寺中僧众热情款待。然后返回藏区,经理塘、巴塘而到拉萨。又往山南朝拜桑耶、昌珠等寺庙。不料为拉藏汗所知,派人捉获,于解往拉萨途中脱逃,乃远游尼泊尔和印度,复经聂拉木、定日、门域、工布、塔布返回拉萨。被人认出,因此存身不住,乃远走高飞。先后巡游于青海、蒙古等地。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此为驻锡地而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带。1746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据此看来,关于仓洋嘉措的后半生,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三、思想内容
     对于《情歌》的思想性,我们必须结合仓洋嘉措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和他的特殊身份,来加以分析认识。前面说到,按照格鲁派的规定,僧人是要严格遵守禁欲主义戒律的。何况身为宗教最高领袖的达赖喇嘛,则更应为众增之表率。但是;仓洋嘉措不但不做表率,反而偏偏以这种独特而显赫的身份,做出了不少“风流韵事”,写下了情意缠绵的《情歌》,向佛教的清规戒律进行了大胆的挑战,这件事本身,从宁玛派的观点来看,虽然无足怪异。但是,对于当时以严守戒律为标榜的格鲁派以及整个佛教的出世思想来讲,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持挑战,因此它但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他在情歌中写道: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译自青海省民族出版社藏汉对照《仓洋嘉措情歌》第24首)
  
  这首诗,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出家修佛,还是在家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执著的追求,还是舍弃今生去寻求那虚无缥缈的来生幸福?这个问题,在每个僧人面前摆着,在每个僧人心中想着。在广大僧徒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容的矛盾问题。这种矛盾,是那么不可调和,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每具僧人都不得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在旧时代的西藏,在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统治下,人们是没有人身自由和信仰由自的。一家若有两个男孩,便要送一个去当僧人;若有三个,但要送两个去出家。所以,这里完全抹杀了信仰自由,剥夺了自己选择的权利。在这点上,仓洋嘉措和广大僧徒遭受到同样的命运。
  但是,对于行动的桎梏,并不等于扼杀了思想。失掉爱情的自由,仓洋嘉措是不甘心的。所心在《情歌》中又唱出了如下的歌:

“我观修的喇嘛的脸面,
却不能在心中显现;
没观修的情人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在佛教观念中,“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就是说佛、教义和僧人是佛教中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信徒都要诫崇奉,绝不允许有丝毫不敬,更不用说亵渎了。其中特别是向自己传授佛法经典的喇嘛,那是引导自己进入教门、指引走向解脱道路的亲教师,是佛的代言人。对之就更要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并要在修法中,时时加以观修,否则就是大逆不到,罪恶难容。但是,在这首诗中,仓洋嘉措却把教导自己修习佛法的喇嘛与佛教严禁接触的“情人”相提并论。而且还毫不避讳地宣称,自己特意观修的喇嘛,在心中不见影象,而没有观修的情人,却占据了自己的心田。这就充分说明诗人对于佛法和喇嘛是淡然视之,而对于人世生活却是热烈追求。 

  像这样内容的诗,《情歌》中有七、八首。这些诗,不但否定了佛教的出世思想,而且对于强迫出家、把出家做为差役摊派给农奴的政教合一制度,给了有力的抨击。它表达了广大僧徒的心声,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制度的不满和对非理性的佛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使这些诗歌具有深刻的议会意义。这便是《情歌》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在民间,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更何况诗人还唱出:

          “发发草上霜冻,
         再加使者寒风,
          当然就是他俩,
         拆散花儿蜜蜂!”
                                              (同书第8首)

这首诗通篇用比喻,生动形象,有力地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一切破坏爱情的“霜冻”和“寒风”,其社会意义便更加普遍了。
    在《情歌》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对于坚贞爱情的追求和赞美的诗,如:

          “心中热烈地爱恋,
         问伊能否作侣伴?
          答道:除非死别,
         活着便决不离散!”
                                              (同书第23首)
          “盖的黑色印章,
         不会把话来讲,
         请将信义小印,
         嵌在各自心上”
                                            〔同书第14首)
          “写的黑色小字,
          已被雨水冲去;
          未画的心的图画,
         要擦也擦不掉它!”
                                              (同书第13首)

    《情歌》中还有不少诗章,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微妙多变的心理状态,也都真实、细腻,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如描绘初恋的:

        “在那众人之中,
        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
        请用眉眼传递!”
                                              (同书第71首)
    表达爱情欢乐的如:

        “杜鹃来自门地,
        带来春的气息;
        我和情人相会,
        身心无限欢喜。”
                                            (同书第46首)
  抒发想念之情的如:
          “第一最好不见,
          免得彼此相恋;
          第二最好不识,
          免得彼此相思。”
                                              (同书第66首)
    反映不安心情的如:
          “虽然肌肤相亲,
         却不知情人真心;
          不如地上画图,
         能算准天上星辰。”
                                              (同书第49首)

     这首诗细腻地反映了男女相交过程中,摸不准对方真情时的忐忑不安心情。
     以上所举《情歌》中表述的在爱情生活中所感受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所品尝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是在一般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都会出现的。这也使诗人和广大群众在感情上有了相通之处。

  对于仓洋嘉措,西藏的两股政治势力,从不同的方向,对他施加着强大的压力。扶立仓洋嘉措为达赖喇嘛的触者桑吉嘉措,告诫他要烙守清规,不犯戒律,潜心读经。这在《桑吉嘉措传 和《仓洋嘉措秘史》中都有明自记述。这显然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不给对方以口实。另一方是拉藏汗,则借仓洋嘉措的“荒唐行为”,极力进行攻击,说桑吉嘉措所立的不是真达赖。总之,各方的非难和攻击,一齐落到仓洋嘉措的头上。对此,诗人并没有屈服。他一方面向他的亲教师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表示情愿交出“达赖喇嘛”这顶桂冠;另一方面,还用自己的诗歌作出了响亮而有力的回答:

          “人们说我闲话,
          自认说得不差,
         少年我的脚印,
         进了女店主家。”
                                              (同书第61首)

     这和另一首:“老狗长满毛须,心比人还伶俐。奠说我曾夜出,莫说破晓才归!”比起来,后者显然是初期写的,表露了诗人生怕自己的行为被别人知道的惴惴不安心情。而前者则是诗人对自己的行为直认不讳,同时对那些责难给以强力的反驳:

        “莫说仓洋嘉措,
        去把情人寻找。
        恰似己所觅求,
        他人同样需要!”
                                            (同书第67首)

     不但如此,诗人还横下一条心,大声对他们宣告:
        “背后的凶恶龙魔,
        无所谓怕与不怕,
        前面的香甜苹果,
        我一定要摘到它!”
                                            (同书第65首)

     这首诗显示了诗人要冲破一切清规戒律,不顾一切攻击和责难,而去追求爱情,热爱人生的坚强意志和刚毅决心。
     凡此种种,对当时的西藏上层社会,特别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界来说,犹如发聋振聩的晴天霹雳,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和打击。因之对仓洋嘉措加以责难。不过,这种违反教规的行为显然只是一个导火线,更为重要的还是政治上的原因,所以,他们抓住仓洋嘉措的生活表现,借题发挥,罗织罪名,上告中央皇廷,实际上是要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但是,正因为如此,便更鲜明地显示出《情歌》的进步性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四、艺术成就
     《情歌》不但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也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在格律结构上,《情歌》采取了“谐体”(四句六言体)民歌的形式,除个别六旬、八句外。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即四句六音节三顿的民歌格律。节奏响亮,琅琅上口,还可以民歌曲调吟唱,极富于音乐美感。《情歌》寓情于喻,多取比兴;直抒胸怀,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然而流畅,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歌风韵。《情歌》用比的艺术手段也多种多样。有通篇比喻的。如:

        “柳树爱上小鸟,
        小鸟爱上柳树,
        只要双双相爱,
        鹞鹰无法破坏!”
                                              (同书第62首)

     诗中以小鸟栖息杨柳的常见自然景象比喻男女的相爱;以鹰鹞与鸟雀的敌对关系,比喻破坏者及其凶恶本性,都是非常贴切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还有前两句比兴,后两句写实的,如:

        “烈马逃到山上,
        可用套索捉捕。
        情人一旦反目,
        法力也难捉住!”
                                            (同书第37首)

     前两句以不驯的劣马比后两句中反目的情人,可谓就近取比,颇具民族特色。
     《情歌》中还有不少诗章采取直抒胸怀的白描手法。如:

   一个把帽子戴在头,
       一个把辫子从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
          一个说请把步地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
          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同书第56首)
     戴帽、甩辫的动作,本来极为平常,但诗人写人诗中,却显得那么真切、细腻,给人以动的画面;几句对话,也似平淡无奇。但一片恋恋难舍深情,却就寄寓在平淡之中;分别相送也是常事,可是,一旦注人了爱情美酒,那情景也就使人格外陶醉了。短短六句诗,写动作,男女分明;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成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绝妙惜别素描。不是诗人热爱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哪能达到这般高超的境界!
      《情歌》的一些诗章,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

          “我到喇嘛跟前,
         请把心路指点。
         无奈心儿难收,
         跑到情人那边。”
                                          (同书第17首)

     这首诗把情人和喇嘛、爱情和佛法这两对尖锐矛盾着的事物相对比,而以心儿的选择做为对比的杠杆,把客观事物的美丑、主观感情的爱憎以及诗人的取舍,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相对比,形象格外鲜明,感受更加强烈,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情歌》中有的诗在构思和意境方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

          “天空洁白仙鹤,
         请把双翅惜我,
          不到远处去飞,
         只到理塘就回!”
                                            (同书第57首)

     这首诗显露了诗人驰神逞想,纵意凌空,超脱浪漫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急欲冲出牢笼获取自由的愿望,使人读之心旷神怡,一向为群众所喜传爱唱。解放后,群众还借此格律新创了一首“天空洁白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到远处去飞,只到北京就回!”的脍炙人口的新民歌。

     诗人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朴素无华,活泼生动,清新明快,平易通俗,多是群众语言。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知道诗歌出处的人,只把它当做一般民歌来唱。由此可见《情歌》在语言艺术和思想感情方面“群众化”的程度。特别在当时,上层文人多受“年阿”诗体的影响,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词藻堆砌、鄙视“俗词俚语”之风盛行之际,诗人却以达赖喇嘛至高的身份,坚持将群众语言写入诗篇,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更觉难能可贵。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一个有成就的诗人,他总是要向民歌学习,并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以充实自己的。从十一世纪的米拉日巴和十二世纪的贡噶坚赞的诗作看,也都无不如此。

  综上所述,《仓洋嘉措情歌》称得上思想内容积极健康,一扫封建文人凡有著作必有宗教内容的习气。艺术上有独到的成就,玉润珠圆,唾吐自然,富于民歌风韵,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美诗篇,在藏族作家诗中独放异彩,成为藏族文学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鲜花。

[ 本帖最后由 lanaxie 于 2007-3-22 20:29 编辑 ]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云南大学2016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达赖出生

压根儿没见最好的,也省得情思萦绕。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颠倒。

  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的情诗。这位情歌大师写了数百首情诗,你很难想象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这种婉约细腻的诗歌来。



  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错,后被迎至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二十五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错,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
  仓央嘉措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
  一说仓央嘉错被解往北京途中遭害,所写作品为二十五岁以前的东西。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神王,是情圣,是诗人。他在人世间逗留过,虽然仅有短短25年。他在人世间短暂逗留,仿佛就为留下这些诗篇。“玛吉阿米”的名称正是从仓氏情诗中借用而来,在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汇集的66首作为篇首:

在那东方山顶,生起洁白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玛吉阿米直译为“未嫁少女”、“未嫁娘”;据说八廓街的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或说是微服出行的仓央嘉措以少年宕桑汪波的名义与情人幽会之处。这幢黄颜色的小楼骄傲地存在并成为某种象征,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西藏一直被广为传颂。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所以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如今仓央嘉措的身世遭际已经广为人知,他的情诗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至今仍不乏新的译作出现。仅仅是近百年间的汉语翻译,我所见到的就不下七八个版本:有民歌体的,有五言、七言体的,有现代新诗的。由派生而影响,这些诗作同样给当代画家、音乐家提供着不竭的灵感和创作资源。特别是经由当代优秀作曲家和歌手倾情打造的仓氏情歌格外的具有魅力,经由仓央嘉措鼓励和加持的人间情爱凭添了神性光彩。

这位六世达赖出生在被称为“西藏的江南”的“山南”地区。山南与林芝地区是指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部。东西方向的喜马拉雅山至此忽然北翘,与高大的伯舒拉岭形成了一个喇叭形的巨大通道,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长驱直入,在此留下来丰沛的降雨,因此这块土地像江南一样温暖湿润,这是西藏惟一能种水稻的地方。

六世达赖出生风景


[ 本帖最后由 lanaxie 于 2007-3-22 20:42 编辑 ]
Img222693565.jpg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仓央嘉措身世:权利斗争的悲剧

  仓央嘉措为什么这么叛逆,一个是因为信仰红教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当时的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能继续执掌政权,在五世达赖圆寂后密不发丧长达15年,致使寻访灵童的工作不能开展,当仓央嘉措被迎进布达拉宫的时候仓央嘉措已经是一个16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年了,一下子让他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然是难以接受的了。          六世达赖六世达赖经名为“仓央嘉措”,藏语意思为“音律之海”,其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生的预言!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从六世达赖的一生来看,他无愧于一个大乘行者的德行,当然政治斗争非他所长,说他是牺牲品到是蛮中肯的。所谓,妇人之仁就是最终的大慈悲,一切人如果都有妇人之仁的话,极乐也就不远了。
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乾隆皇帝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系藏南门隅之邬坚岭地方人,藏历第十一绕迥之水猪年(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名扎喜丹增,母名才旺拉莫。
         五世达赖圆寂后,当时担任第巴的是他培养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达赖的权威掌管格鲁派事务,并和固始汗的继任王达赖汗固始汗之孙)争夺独掌西藏的政治权力,乃“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赖之命以行”,密不发丧达15年之久。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在蒙古亲征准噶尔叛乱时,从俘虏的口中才得知五世达赖早已去世,即降旨向桑结嘉措问罪;桑结嘉措惶恐万状,此时才将五世达赖去世的实情禀告朝廷。因此,于火兔年(1697年),第巴桑杰嘉措才选定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的“灵童”,是年九月。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人,是第巴桑结嘉措一手制造的政治斗争的产物。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坐床时,年已15岁,他只是格鲁派的一个忠实平民信徒,骤然端坐黄教领袖的高位之上,他是不适应的。因此,关于这位六世达赖的短暂一生,民间有许多极有人情味的迷人传说。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故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类似的浪漫传说还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同时,仓央嘉措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热情奔放的情歌,他的《情歌》诗集,词句优美,朴实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歌诵。 此时,西藏的政局发生变动。金蛇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木鸡年(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败,第巴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杰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由桑杰嘉措所拥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但于火狗年(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据说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时年24岁。有的记载中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藏印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
         仓央嘉措被解走以后,拉藏汗与新任第巴隆索商议,于火猪年(1707年)另立白噶曾巴·伊喜嘉措为六世达赖,但西藏人民认为伊喜嘉措是假达赖,始终未予承认。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达赖喇嘛的世系里,同四世达赖一样,是另一位具有不同情况的特殊人物,关于他的经历和去世的情况,还有种种传说,但均待进一步考证。
Img222694477.jpg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娃卓玛和六世达赖的情缘

  五世达赖喇嘛六十六岁时在布达拉宫圆寂,他手下的总管第悉桑结嘉措自作主张隐瞒了达赖喇嘛的死讯,他向外公布说达赖老了,又有病,需要每天在密室里闭关静坐,研习佛法,不愿公开露面,同时,他秘密派人四处寻访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在山南的措那地方,他们找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童,认定他是五世达赖的转世,把他接到措那城堡悄悄供养起来,到了15岁时,在布达拉宫大殿坐床,他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仓央嘉措不喜欢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里,每天从早到晚没完没了的诵经礼佛使他非常厌烦,他就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长长的假发,化名唐桑旺布,溜到拉萨八角街或布达拉宫下的雪村,找男朋女友玩耍,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他写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他过着活佛和俗人的双重生活,其中有两首是这样写的:
在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年轻姑娘面容/    渐渐浮现心上

黄昏去会情人/
    黎明大雪飞扬/    莫说瞒与不瞒/    脚印已留雪上
守门的狗儿/    你比人还机灵/    别说我黄昏出去/    别说我拂晓才归
人家说我的闲话/    自以说得不差/    少年我轻盈步履/    曾走过女店主家

常想活佛面孔/
    从不展现眼前/    没想情人容颜/    时时映在心中

住在布达拉宫/
    我是持明仓央嘉措/    住在山下拉萨/    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后面林园的湖中小岛上,修建了一座名叫龙王潭的精美楼阁,在这里邀集拉萨城里的男女青年,在一起唱歌跳舞,饮酒狂欢,仓央嘉措编写了很多的情歌,让大家演唱,这些情歌很快在西藏传唱开来,很受人们的喜爱。在龙王潭,仓央嘉措结识了一个来自琼结地方的姑娘,名叫达娃卓玛,达娃卓玛容貌美丽,性情温柔,嗓音甜美,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像刚刚酿就的葡萄酒,看一眼就能把人醉倒。仓央嘉措和她特别相知相爱,好像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影子,白天他们在一起歌舞游玩,夜里常常幽会。仓央嘉措非常喜欢达娃卓玛,认为是神灵的赐于,前世的缘份,他写了这样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拉萨人烟稠密     琼结人儿美丽     我心心相印的人儿     是琼结地方来的
    俗话说,甜青稞往往酿成苦酒,快乐往往变成悲哀。后来仓央嘉措发现达娃卓玛好些天没有到龙王潭来了,给她捎信约会,也像撒在水里的糌粑一样没有回音,亲自到她住处拜访,只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跟邻居们打听,才知道达娃卓玛被她父母带回了琼结好多天了。仓央嘉措像丢了心爱的珍宝,心里特别难过。他失魂落魄,烦闷的时候,编写了前面那首“不要再说琼结琼结”的歌。从此,仓洋嘉措再没见过达娃卓玛,达娃卓玛成了他梦中的情人。
Img222693818.jpg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仓央嘉措达赖转世灵童 及灵异传说

  达娃卓玛回到琼结以后,生儿育女过日子, 但她一天也没把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忘记,她白天想着他,夜里也想着他,仓央嘉措更是在梦里常常和她相会。在思念中只过了几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圆寂了,去世时才二十四岁。为了寻找六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活佛和官员们认真查找了六世达赖的遗物,以求得寻找线索。他们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中,发现了这样一首暗示性很强的诗:      云间白色的仙鹤啊,     请把翅膀借给我,        我不会往很远的地方飞,       我到理塘转转就回来。      根据这首诗歌的意思,人们认为六世达赖很可能在理塘地方转世,他们去了理塘,通过多方面验证,找到了一个聪明富态的男孩,后来这个男孩被迎请到布达拉宫坐床,他就是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格桑嘉措虽然出生在理塘,可是他的父亲罗桑达吉跟琼结有很深的关系。罗桑达吉出生在江孜地方,从小在琼结日乌德寺当喇嘛,后来和寺庙头人发生冲撞,为免遭迫害,他连夜逃出琼结跑到拉萨,到哲蚌寺给一个大活佛当佣人。有一次他赶马帮到了四川省的理塘,在一条河边看见从上游漂下一个人,他救起来一看,是一位年轻女子。这女子是附近一户人家的女儿,淌水过河时不小心被水冲走了。这家人非常感谢,决定将姑娘嫁给他为妻,罗桑达吉十分高兴,将事情办完以后,遂和姑娘完婚,在理塘定居下来。不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了七世达赖的格桑嘉措。      罗桑达吉本是个穷喇嘛,一夜之间成了佛父,拥有了地位和财富。在拉萨布达拉宫住了一些日子,他又回到琼结,提出要在日乌德寺新修一座弥勒强巴佛殿,塑一尊两人高的弥勒强巴佛镏金铜像。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是要感谢琼结地方的神灵,保佑他生了一个当达赖的孩子;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在日乌德寺的头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这时候,达娃卓玛虽然已经老了,但因为她和六世达赖喇嘛的关系人人皆知,很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佛像开光之前,罗桑达吉专程前去拜会了达娃卓玛,并诚恳地请她参加佛像的开光仪式,达娃卓玛感谢佛父的盛情,开光那天,她专门为佛像供奉了一条自己精心编织的七彩围裙,这条围裙被作为圣物装藏在佛像里面。      一晃二百年过去了,“文化革命”时,一伙人冲进日乌德寺造反,他们捣毁了强巴佛殿,推倒了强巴佛像,一个名叫洛热娃的骡马贩子,趁人不备,从强巴佛的肚子里,将达娃卓玛供奉的那条颜色依然鲜艳的围裙偷偷揣进怀里带回了家,他喜孜孜地叫老婆围上,不料他老婆一围上这条围裙,便感到天眩地转,急忙解下来,后来又有几个人围过,但都一样,没有办法,洛热娃只好又把围裙送回原来的地方。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仓央嘉措达赖情歌选

《情歌》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出家修佛与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
  在佛教观念中,“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就是说,佛、教义和僧人在佛教中,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是对向自己传授法经典的喇嘛(佛的代言人),更要毕恭毕敬。但是,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对于人世生活却是热烈追求。

  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
  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惟纱惟肖的心理状态。初恋:
  在那众人之中,
  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
  请用眉眼传递。
  表达爱情欢乐的如:
  杜鹃来自门地,
  带来春的气息;
  我和情人相会,
  身心无限欢喜。
  抒发思念之情的如:
  第一最好不相见,
  免得彼此相爱恋;
  第二最好不熟识,
  免得彼此苦相思
  在格律结构上,采用民歌的形式,珍重少数六句、八句外,多数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即四句六音节三顿。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还可配上民歌曲调演唱,民歌味很浓。有些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如:
  一个把帽子戴在头,
  一个把辫子甩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
  一个说请把步儿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
  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短短六句诗,写动作,男女有别;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真切,细腻,充满生活气息。
  诗人所处的时代,文人多受“年阿”诗体的影响,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词藻堆砌之风盛行,而仓央嘉措却坚持将通俗语言写入诗篇,使《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乐,通俗易懂,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所以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
Img222694091.jpg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善南寺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在贺兰山主峰巴音森布尔的西北侧,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宽阔地带。这里,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鸟语花香,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10公里。南寺,就坐落在这里。   
   南寺的正式名称为“广宗寺”,藏文称作“噶丹吉林”,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块胜地。寺庙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依山而建,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寺内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而闻名宗教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1706年)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实际上,相传,只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后,于1716年来到阿拉善,被当地人信奉为上师。1746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时,圆寂于此。南寺占地曾达40万平方米、拥有庙宇数十座,仓房僧舍2859间,僧侣人数最多达1500多名,可谓气势磅礴。


南寺菩提塔在雨中倒塌  将揭开六世达赖的秘史
               
            
            南寺菩提塔倒塌 惊现出万件文物
            
            2003年7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的贺兰山南寺(广宗寺)最古老的藏式双白塔之一的菩提塔在雨中轰然倒塌,正在做佛事的喇嘛们急忙跑向出事地点,眼前发生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原本十几米高的菩提塔只剩下二、三米高的基座,昔日美丽的白塔变成了一堆砖石瓦砾。但更让他们惊奇的是废墟中出现了大量的经书和佛像,喇嘛们顾不得多想,冒雨投入到紧张的抢救文物工作之中。
            在贺兰山南寺寺管所了解到被抢救出的经书上百卷,重达2000公斤,以及上万件佛像、佛塔、陶器、模具、银元、珊瑚、珍珠等珍贵文物,在阿拉善左旗文物史上还是第一次。出土的文物佛像、佛塔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的有二、三十公分高,小的仅有一分钱硬币大小,质地大多为泥塑,另有一小部分佛像、佛塔为烧制或镀金和彩绘制品。佛像人物大多是释迦牟尼、宗喀巴和六世达赖喇嘛。尤为珍贵的一具制作佛像用的模具,有一块泥板上竟印有二十尊佛像,至于这些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菩提塔意外倒塌  惊爆出塔内秘密
            
            菩提塔身是由砖和土坯砌成,外部仅包有一层青砖,因此易受雨水侵蚀,以往寺上每年都要用白灰对白塔进行防雨护理。曾经用水泥对塔身做了罩面,但不曾想到,塔身上部的水泥罩面出现了裂缝,致使雨灌入塔内,结果将使塔泡塌。菩提塔这个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白塔,虽然奇迹般的躲过了“文化大革命”那场劫难,却没能抵挡住大自然的侵蚀,倒塌在一场大雨中,也就是这次意外的倒塌,惊爆出一个秘密。
            原来,倒塌的白塔是用来存放六世达赖喇嘛生前物品的塔,倒塌的菩提塔是其中的一个大塔。在超格图呼热大庙另一座佛塔是为六世达赖喇嘛在通湖圆寂后,真身从通湖移到头道湖(超格图呼热)存放这里,待贺兰山南寺佛塔建造好后,最后又将六世达赖喇嘛的肉身在大经堂的中央供奉着灵塔。按照藏传佛教传统惯例,修建佛塔时都要求塔基底部和数量要高于塔身,此次倒塌,塔内出土的文物只是塔内文物的一部分,六世达赖喇嘛生前用过的法器以及手稿极有可能存放在残存的塔基内。着手制定菩提塔新的整修方案,就须对废墟和残存的塔基进行彻底清理。届时,也许还会有更多更新奇的发现。六世达赖是一位宗教领袖,将其安置黄楼庙灵塔内供奉,从塔前壁上的小玻璃窗口可以看到其肉身。菩提塔存放其法器、手稿、生前用过的东西之类,将揭开更多有关六世达赖喇嘛的秘密。
            追逐历史文化的遗产,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尤其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哈日浩特)最古老的藏式“苏波尔盖”塔神秘而传奇色彩丰富的历史文化一定会使你惊叹不己,流连忘返。1908年,俄国科兹洛夫率领考察队,在1号倒塌塔废墟中发现书籍3卷、西夏文手稿近30册,保存完好。还发现可能是一个宗教界人物的随葬品,这个宗教界人物的尸骨置于佛塔底座的地方,圆寂时成趺坐式,并获得了一大批东西:一整套书籍、稿卷、手稿,总数在2000卷(份)以上,许多幅(达300幅)画在麻布、细绢和纸上的佛像;一些金属铸像和木头雕像、有大量的小型铜像、雕版、雕板所用的木板和塔模型。这些文物不仅说明唐古特人首府及其居民的历史,而且有助于说明别的许多情况。仅此两处也足可以让你了解到阿拉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质的概略。
            
            六世达赖来到阿拉善  给后世留下神奇传说
            
            南寺是六世达赖的寺院,寺中供奉着六世达赖的灵塔。南寺作为阿拉善最大的寺院,聚集了大量有历史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品,也聚集了精通佛教显密二宗教义教规的高僧大德。当然也聚集了无法估算其价值的以金银珠宝为材料的大批的法器、供器等。南寺的魅力还在于一些难解之谜和动人传说。
            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不仅为当时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当他15岁的时候,迭斯尔德呼图克图第巴·桑结嘉措主持选认为六世达赖,并迎请到布达拉宫坐床。后来,迭斯尔德同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之曾孙,驻藏蒙军首领拉藏汗发生激烈冲突,企图毒杀拉藏,反被拉藏所杀,拉藏废黜了迭斯尔德认定的仓央嘉措,报清政府说仓央嘉措是假达赖喇嘛,将仓央嘉措押送北京。1706年,走至青海湖时他一人逃走,押送人员谎报仓央嘉措在途中病逝。朝廷顺势批准拉藏所立之达赖坐床,一场公案,乃告结束。但只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却化名为阿旺曲札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安多、蒙古诸地10年,后于1716年初来到阿拉善。
            一天,六世达赖徒步翻越腾格里沙漠,来到敖门高勒的一户牧人家中,主人热情款待了这位云游喇嘛。第二天,六世达赖喇嘛来到名叫百土坎的地方(现超格图呼热大庙所在地),发现这里地形特殊,水草丰美,牧人纯朴。六世达赖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对这里的命题,觉得在这里建造寺庙,一定能推广藏传佛教。1734年,正式开始建造寺庙,随着时间推移,超格图呼热大庙规模逐渐扩大,成为阿拉善地区最早的喇嘛庙和藏传佛教的开元之地。
            一天,六世达赖来到阿拉善厢根达来巴格匝布苏尔乌素的一户人家作客,听见那家婴儿的啼哭声,便认定是当年被拉藏汗杀害的第巴·桑结嘉措的声音,遂决定以阿拉善作为自己的归宿点。将阿旺多尔济认定为自己的心传弟子而收为徒弟。当时阿旺多尔济尚年幼,待到成年后,仓央嘉措就让他去西藏深造,把建南寺的遗嘱留给他。
            人们传说,阿拉善来了一位法力无穷的神僧,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旗王爷府。王爷的福晋丹眼公主听了甚是奇怪,就把仓央嘉措请到王府来。福晋想试探一下仓央嘉措的本事有多大,就专门制作了一把十尺高的木椅,请仓央嘉措就坐。说也奇怪,当仓央嘉措走过去的时候,那把高椅变得跟普通木椅一般高低,但等仓央嘉措就坐之后,又渐渐回升到原来十尺的高度去了。福晋见了十分惊诧,可是还想再试探一次,吩咐下人用没有底的大瓷碗盛满滚烫的奶茶敬献仓央嘉措。仓央嘉措从怀里拿出玛尼念珠绕数圈,往空中一抛,那念珠便停在了木椅旁边的半空之中。仓央嘉措接过茶碗放在念珠上。喝完了茶,把碗攥在手心,形同和面一样揉做一团,又把软团儿拉成一根细绳拴了一个吉祥结还给福晋。直到此时,福晋才心悦诚服,当时就拜仓央嘉措为师父,并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献给仓央嘉措,以示永久的虔诚。福晋的那一绺头发至今还供奉在南寺大殿里。
            六世达赖在他37岁时,第一次走进金刚口(南寺口),来到赛音希日格开阔地之时,那里有供奉无量寿佛和弥勒佛的一座小庙,庙旁住着两户牧人家,一名巴雅吉呼,一名阿日毕吉呼。其名之意分别为富裕和昌盛。仓央嘉措来到他们家,一家把正在锅里沸腾的热奶献给了他,另一家把刚刚缝制出手的坐垫铺在家中,请他坐。他刚走进金刚口,两个菩萨变作普通人的模样前来迎接他。前后所有这种种吉兆令仓央嘉措非常高兴和满意,于是决定在此处建造寺院。宏法利生,并为此而努力至终。据说,1935年正月十五日,九世班禅就是沿着金刚口到达南寺的。
            据记载,被全阿拉善敬称为德都格根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位体态丰满,眉目清秀,五官端正,声音宏亮,品行庄重,而且擅长诗词,浑发着沉香气味的人。到了花甲之年,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岁左右的模样。左手掌心和右手无名指指肚上分别有人的眼睛和经文的图形。1745年,仓央嘉措圆寂于阿拉善旗腾格里沙漠深处的承庆寺,是年64岁。
            
            供奉六世达赖的灵塔  将南寺展现世人面前
            
            六世达赖的心传徒弟阿旺多尔济完成学业从西藏回来后,遵照其师父的遗愿而建造南寺庙,并且将师父的灵塔供奉在殿内,南寺也因此而闻名于远近。阿拉善悠久的历史真迹,珍异文化的遗产,使纯朴善良的牧民世代保护六世达赖的灵塔。在这里有必要将六世达赖灵塔殿—黄楼庙、荼毗塔、佛海坛城塔、双白塔介绍给读者。
            黄楼庙—是六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即供奉六世达赖之处,庙用黄琉璃瓦建成,故名。依山建造,气势宏伟,集蒙藏汉寺院之大成。占地面积870平方公尺,庙房81间,庙高约20公尺,分4层,环绕大殿的转经长廊内设有108个筒式转经轮。入庙台阶74级。殿内所供奉的仓央嘉措镏金灵塔为全寺之尊,塔身高3公尺,塔门上镶嵌着各种颜色的宝石,内藏六世达赖喇嘛真身舍利。殿宇辉煌,金塔焕彩,展现了历史、文化、佛教氛围和南寺的独特魅力。
            荼毗塔—据载,六世达赖喇嘛64岁时,他吞服一颗舍利子后以菩萨跏趺坐姿口诵无量经而圆寂。其时,从左肘流下各色透明油质液体19天。虽时值酷夏,但法体丝毫未腐烂。弟子们将其安置于灵塔内供奉。后因时乱,曾几度从塔内取出装入木龛转移,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历经220载,多人目睹肢体内脏仍完好无损。“文化大革命”中,六世达赖喇嘛法体在庙旁火化,僧众检骨灰另造此荼毗塔(荼毗是梵语火葬意义的荼毗之讹)。塔内装藏佛像经卷外,有六世达赖喇嘛用过的牦牛皮褡裢一件。
            佛海坛城塔—此塔建于六世达赖喇嘛灵塔原址,因传说基底座地底深处用彩色方解石粉修有胜乐金刚坛城,故起名日坛城塔,又在塔名前冠以“佛海”二字,象征十方三时诸佛智慧永驻此塔。该塔高10.5公尺,合市制315寸,象征六世达赖喇嘛诞辰315周年时建造。于1998年阴历七月二十五,本寺寺主迭斯尔德活佛等高僧大德在塔前聚会诵经,举行了开光仪式。塔内装藏有:释迦牟尼像10万张,宗喀巴师徒三尊像10万张,莲花生大师像10万张,三族佛像20万张,马头明王像10万张,龙尊王佛像10万张,四臂观音像10万张,具光佛母像10万张等佛像类和《甘珠尔》经一套108卷,《解脱经》3部,《菩提道次第广论》1部,宗喀巴传、米拉日巴传、六世达赖喇嘛传各1部,《俱舍论》、《现观应严论》各1部,六世达赖梵名咒10万遍,护法神咒10万遍以及六字真言等经咒类。还有伏藏瓶,各种矿石、器具等均按规定备齐后由本寺年龄最长者88岁的罗布桑策仁喇嘛主持诵经加被后装入塔腹。
            双白塔—位于黄楼庙和大经堂西北隅的一双白塔,是南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唯一一座虽经“文化大革命”而有幸存下来的藏式双塔,堪称古迹。其上首较高的为菩提塔(在雨中倒塌),较低的为尊胜塔,两者之间有一本康,菩提塔前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藏文“嘛”字的大石头,是属罕物。据说,初建南寺时,该双塔为南寺的北边界线,寺院的转经路就经过塔下,后来寺院规模扩大,双塔位置就靠近寺院中心了。上述灵塔以她恢宏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致,将阿拉善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世达赖的荼毗塔


[ 本帖最后由 lanaxie 于 2007-3-22 20:58 编辑 ]
Img222694127.jpg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2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译本与现代诗译本比较

资料整理中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22 23: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8: :8: 偶是粗人,呼呼,不太懂哦,不过还是给楼主支持一下吧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17: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廓街深处的黄房子 六世达赖的玛吉阿米

拉萨的八廓街遐迩闻名,这早已成为世人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八廓街风情万种;有人说八廓街靓丽多韵。窃以为,八廓街的迷人之处,只有踏上那经过千余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被数百万虔诚的灵魂叩拜过的石板路时,才能有深刻的、难以替代的体验。当你依照藏族人的习俗,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方向漫步前行时,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你都会感悟到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和藏传佛教神威力量的震撼:这里散 发着古老艺术超凡灵气的诱惑;这里激荡着康巴汉子粗犷、豪放血脉的跳动;这里谱写着生死轮回生命长歌的乐章……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不远万里在世界级文化遗产大昭寺前磕着等身头顶礼膜拜;桑炉里为敬佛而焚烧的桑烟袅袅弥漫空中;低沉的法号声和诵经声回旋耳际,身着各色藏装的转经者与穿着随意且不合时令的外国游客混杂交织;浑厚豪放的藏族歌曲与欢快浪漫的印、巴民歌从小街两旁的商店、餐厅中传出;琳琅满目的各式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此时,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会使你恍如身在异邦,抑或是在梦中。

  在八廓街漫步转至东南角那巨大的经幡前,一幢黄色的小楼会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蜚声中外的“玛吉阿米”,当地人习惯地称它为“黄房子”。

  这幢看似很不起眼的黄色小楼,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典故。在藏区,崇尚白色是藏族人亘古不变的习俗。一般民宅、村居墙壁都以白色粉饰,而只有寺庙、活佛的驻锡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有资格“身披黄色的外衣“。在这繁华闹市区为何有此颜色点缀其中?

  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还是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特别是仓央嘉措的爱情诗,更是独树一帜。有人形容他的诗,像风在雪域高原处处飘荡,似歌在西藏人人颂唱。 风流倜傥的六世达赖喇嘛常常独自一人走出寺庙深宫云游四方,在深入民间、体验普通百姓生活、感受俗家凡人的过程中,他也写下许多具有反封建色彩、纯朴自然的诗歌,其情歌更是脍炙人口,在西藏群众中至今仍广为流传。 而那幢黄色的小楼,传说正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经常下榻的地方。

  在拉萨市文化局工作的藏族朋友卓嘎,看我对西藏民族风情的研究颇下功夫,决意要陪我去领略“黄房子”的情趣,此邀请使我乐不可支,于是便欣然前往。

  五月下旬,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具有神秘色彩的黄房子。此处地理位置极佳,坐在二楼临街的窗口向外眺望,八廓街上川流不息的转经者和两旁的店铺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卓嘎津津有味地讲起了黄房子的传奇故事:公元1683年(清康熙廿二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诞生于藏南门隅地方的一户农家。1682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圆寂后,当时的当权者桑结嘉措隐而不报,并要求康熙皇帝予以册封为王,遂愿后,更加专权跋扈。1696年,康熙亲自率领大军击败准噶尔部后,得知五世达赖早已圆寂的消息,遂降旨严厉斥责桑结嘉措。桑结嘉措深感畏惧,于是才派人迎请13 岁的仓央嘉措,立为六世达赖。

  六世达赖天资聪慧,尤喜赋诗。据说,他在微服云游之际,来到八廓街的这幢房子,俯视窗外,见转经的人流中有一貌若天仙的女子,偶然抬头张望,与他目光不期而遇,遂一见钟情,把黄房子作为他们幽会的场所,并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东方高高的山巅,

  每当升起明月皎颜,

  那玛吉阿米的笑脸,

  会冉冉浮现在心田。

  诗中的“玛吉阿米“即纯情少女、(未来的)圣洁母亲之意,也可引伸为美丽的遗梦……

       在黄房子二楼的正厅里,悬挂着威仪轩昂的强巴(未来)佛像;南侧墙上,悬挂着雪域风景图片,陈旧的照片布满了岁月的留痕,使人顿生怀旧之幽思;北侧的墙上则装饰着西藏题材的油画和古铜艺术饰品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唐卡;东侧是精工雕成的吧台,体现着西藏贵族文化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室内的牦牛毛地毯、圣水铜罐、土陶花瓶与咖啡杯、餐桌上羊毛氆氇织成的餐垫等,这一切交织成一幅古朴的、艺术的、民族的、时尚的画卷,令人备感神秘。特别是还摆放着几台能上网的电脑,更令初来者茫然。这里是餐厅?酒吧?还是网吧?咖啡吧?其实,这里只是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中“玛吉阿米”命名的藏族文化餐厅。在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八廓街中,玛吉阿米能使几大洲的各色人种与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且留连忘返,这其中的奥妙何在?

  两个小时的逗留使我真正找到了在内地已经久违多年的“宾至如归“的感觉,也轻而易举地知道了它历久不衰的个中原委。

  凡去过玛吉阿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这里像个家“。说它像个家,不仅仅是指它暖色调中布局形成温馨的氛围,更主要的是它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而舒展的栖息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用各式风味佳肴:藏式的、印度的、尼泊尔的、意大利的、美国的,任君品尝;让北京人叫绝的高原牦牛酸奶、酥油茶、自酿的青裸酒以及各种洋酒、时尚饮料应有尽有。在这里,你可以一边品尝巴西产的现煮黑咖啡,一边俯瞰八廓街转经的“芸芸众生”;一边欣赏《天唱》、《英格玛》、《神秘园》等西藏古老音乐与西方名曲,一边浏览各种外文版的书籍。

  来之前,卓嘎曾告诉我,因为这里的“老外”多于内宾,所以这里的藏族小姐说英语比说普通话还流利,有兴趣的话,可以和她们用英语对话,特别是老板娘,别看是个年轻的姑娘,温文尔雅,落落 大方,还非常干练,是我们藏族出类拔萃的新女性, 很多外国朋友为她的漂亮容貌所吸引,这也是玛吉阿米红火、走俏的原因之一。

  凡是到过玛吉阿米的人,无不被这里民族与历史、文化与艺术、古朴而温馨、幽雅而浪漫氛围的魅力所吸引、所陶醉。不知是作为人的仓央嘉措世间情丝未断,还是作为神的六世达赖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或是他的信息仍绕梁不绝,让这里演绎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克瑞斯蒂,一个漂亮的德国姑娘。尽管芳龄二十有九,却情窦未开,机缘难遇。但当她光顾玛吉阿米的第一天就奇迹般地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小伙子哈里森“触电”,双双坠入爱洞。当三年后她们在同样的季节,到拉萨进行纪念性重访玛吉阿米时,已经是“一 加一等于三”,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日耳曼男孩儿。 一位来自广州的女孩,在玛吉阿米经历过一次难忘的“邂逅相遇"之后,发誓要在第二年带着古筝重来拉萨,到这里演绎她人生最有价值、最浪漫的一段故事。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玛吉阿米不胜枚举……

  玛吉阿米是人世间心灵与情感结缘的“风水宝地“,是人们在异域他乡广交朋友、而无任何利害关系的“圣壤净土”。玛吉阿米作为一个餐馆只是一个店名,但它的品牌效应却蜚声中外。近几年来,各路新闻媒体趋之若鹜、相继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德国、香港、泰国等三十多家媒体频频宣传,使得这个不足200米的高原小店走出拉萨,走出国门,跨入了世界。

  分手时,活泼热情的卓嘎问我:不虚此行吧!我连连点头:下次到拉萨,一定要重来光顾黄房子,作玛吉阿米的回头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八廓街的黄房 子,伴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会不断丰富浪漫而动人的故事,会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目中留下美丽的憧憬与梦想。

  王九顺/文

  来源:中国西藏

黄房子是转经人每天经过的地方 (摄影 张鹰)

黄房子是转经人每天经过的地方 (摄影 张鹰)

八廓街

八廓街

外国游客在“玛吉阿吉”屋顶一边喝咖啡一边观赏风景

外国游客在“玛吉阿吉”屋顶一边喝咖啡一边观赏风景

黄房子屋顶上是捕捉八廓街风景的最佳位置

黄房子屋顶上是捕捉八廓街风景的最佳位置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5-4-21 10:19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