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204|回复: 1

病毒性肝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4-22 14: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较高,乙、丙、丁三型易演变成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并有发生肝细胞癌的可能。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郁证”、“癥积”等范畴。

自1854年起,急性黄疸性肝炎长期被误称为急性卡他性黄疸,直到1940年,人们才知道是该病是病毒所致,而且观察到有传染性和血清性两种肝炎。1963年Blumb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以及1973年Feinstone发现27nm的病毒样颗粒以后,由于病毒分离成功,才确定了过去所称的传染性肝炎就是甲型肝炎(甲肝),血清性肝炎就是乙型肝炎(乙肝)。 此后,由于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除了甲、乙两型肝炎以外,还可能有几种肝炎,统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中一类以血源感染为主的,Houghton于1989年证明为丙型肝炎(丙肝);另一类经口传染的,为戊型肝炎(戊肝),Balayan于1983年首先发现25~32nm的病毒样颗粒。至于丁型肝炎(丁肝),是Rizzetto于1977年研究乙肝时,发现了delta因子,1984年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此病毒必须有乙肝病毒存在时方可复制,故乙、丁两型肝炎常呈先后重叠感染或同时混合感染。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甲肝病毒(HAV)是27mm正20面体结构的小RNA病毒,无包膜,内含单股RNA,100℃5分钟,或紫外线照射l小时,或氯1mg/130min条件下可灭活。临床标本可分离HAV,细胞培养中不引起细胞病变。甲肝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型抗体仅存于起病后12周内,IgG抗体则长期保存。

甲肝患者粪便和血液都有传染性,在黄疸发生以前粪便中排出病毒达高峰,发生黄疸以后,病毒颗粒的排出急剧下降。甲肝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传染,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带有甲肝病毒的血液经过注射途径可引起感染。甲肝病人带病毒的粪便污染了饮水和食物则常引起暴发流行。甲肝儿童多见,无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病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

预防方法除卫生措施外,肌注免疫球蛋白(16%0.05-0.1毫升/千克体重)可防止或减轻发病。甲肝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在批量试用。

乙肝病毒(HBV)是42nm球形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或称Dane粒子。外壳为表面抗原(HBsAg),核心含有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环状双股HBV-DNA和DNA聚合酶(DNAP)等,是病毒复制的主体。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包括HBsAg与抗-HBs,HBcAg与抗-HBc,HBeAg与抗-HBe。 HBsAg存在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血液和各种体液中,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HbsAg)有10个亚型;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感染和预防接种后,血中出现此种抗体时,证明已获免疫能力。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一般在外周血中查不到;血中抗-HBc分lgM和lgG两型,前者是现症感染标志,后者是既往感染标志。HBeAg在血中出现稍后于HBsAg而消失则较早,它与HBVDNA和DNAP者是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志;抗-HBe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于血中,则表示复制减少和传染性降低。临床动态检测血中上述乙肝病毒标志(HBVM),以明确病情变化和预后。HBV的抵抗力很强,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方可灭活。黑猩猩易感,可在人及猴肾细胞和人羊膜细胞中生长,常伴有细胞病变。 乙肝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毒者。乙肝病人在潜伏期传染性很强,在发病前的2~3个月就有传染性,发病后2个月仍可以有传染性。病人的血液、唾液以及其他分泌物中都曾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慢性乙肝病人带病毒可持续多年。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较为复杂,主要通过血和血制品,经针刺、注射、手术、母婴传播和生活上密切接触而传播,密切接触是指同吃、同住、同生活等频繁而密切的接触。人群普遍易感,中国是乙肝高发区,HBV感染率平均为10%,乙肝疫苗接种已纳入计划免疫。

丙肝病毒(HCV)属黄病毒类,是50~60nmRNA病毒,外壳含脂质。经血液传播,和乙肝一样易发展为慢性,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血中感染标志是抗-HCV和HCV-RNA。疫苗正在研制。

丁肝病毒(HDV)是35~37nmRNA病毒,在人体复制需HBV的存在。血中标志是抗-HD,感染途径和预防措施与乙肝相同,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戊肝病毒(HEV)是32~34nmRNA病毒,经口传染,预防与甲肝相同,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现代医学病理:

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经胃肠道进入血液,或经注射等直接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以后定位于肝细胞内增殖。肝炎病毒定位肝脏后,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引起细胞病变。肝脏病变的轻重与机体免疫状态、病毒剂量大小、受染细胞多少等有关,如果病毒剂量大,受染细胞数目多,机体免疫反应强则因免疫反应受累的肝细胞就多,临床表现为重型肝炎;若病毒剂量少,受染细胞少,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受累肝细胞数不多,临床上表现为一般肝炎。乙、丙、丁三型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伤较为明显,且易形成慢性病变,并有肾、关节、血管等肝外损害。 各型肝炎的肝脏病变基本相同,主要是弥漫性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增生以及间质增生和炎性浸润。感染的肝细胞可查见各型相应的病原体。急性肝炎早期,肝细胞为气球样变、嗜酸性变、核溶解,最后灶性坏死与再生;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肝血窦壁枯否氏细胞增生。重型肝炎特征为大量肝细胞坏死,急性重型为急性肝坏死,亚急性和慢性重型为亚急性肝坏死伴肝细胞结节性增生及结缔组织增生,易演变为坏死后肝硬化。慢性肝炎由乙、丙、丁三型所致,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肝细胞失去索状排列,肝细胞膜增厚,胞浆空虚,堆砌成铺路石状;汇管区纤维组织轻微增生,肝细胞坏死处和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坏死较重,常发生碎屑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扩展到肝小叶内,当肝坏死在肝小叶中心区与汇管区连成一片时,称为桥状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多,纤维组织增生重,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可导致肝硬化。淤胆型肝炎除有轻微急性肝炎的变化,主要是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肝细胞内胆色素滞留。 由于肝脏充血、细胞浸润及肿胀,引起肝脏肿大、有叩击痛;肝细胞变性、坏死和溶解,引起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部分患者由于胆汁排出受阻,胆栓形成,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梗阻性或反流性黄疸。胆汁瘀积,胆盐可刺激感觉神经末稍而引起皮肤瘙痒,胆盐刺激迷走神经而使心跳减慢。糖代谢及乳酸转化糖元过程发生障碍,可出现乏力、倦怠、感。胃肠道炎症及充血,消化腺分泌减少等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肝细胞大量坏死时,解毒功能减低,血氨及毒性物质蓄积、芳香氨基酸升高,胺类假性神经递质通过血脑屏障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以及低钾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和感染等均可导致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可引起出血;肝坏死和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等,可导致肾功能不全;低蛋白、门脉高压、醛固酮增高、钠水潴留等,均可产生腹水。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湿内郁复感湿热疫邪所致。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嗜好饮酒,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加上外感湿热痰邪,蕴结脾胃,内外合邪,上而宣散不畅,下而利泄不及,湿热交阻,脾湿肝郁而发病。

正邪相搏,或隐而不发,或发而无黄疸或有黄疸。如湿热疫毒蕴结不解,深伏血分,日久则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和亏虚。这一过程与现代医学病理学急性肝炎演变为慢性或肝硬化的病理过程较为相似。或为病毒携带,或为急性,或为慢性,或为轻症,或为重症,与病毒的质量与机体防御机能的消长密切相关。

湿热疫毒作用脾胃,引起中焦转输、生化及升降功能障碍,毒气内泛侵犯于肝,致使肝气郁滞,复横逆脾胃,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胁肋胀痛,肝脾轻度肿大, ALT升高,肝炎病毒标志阳性等。如肝郁不解,气机痹塞,经络阻滞,气滞血瘀,则证见胁肋积块固着不移,久渐气血凝结,积块硬痛,面色黯、瘀痣(蛛蜘痣)、舌紫、脉弦细。此时,已由慢性肝炎演变成肝硬化,肝脾进行性肿大,肝功能反复或持久失常,肝脏及全身微循环障碍。

如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肝气不能疏泄,则胆液不循常道而入血,溢于肌肤而发黄。热甚者,鲜黄如橘,可见乏力、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胁痛,苔黄腻,脉弦滑,属于“阳黄”;其中少数热毒炽盛,邪入营血,内陷心包,神志昏为,出血,全身金黄者,属“急黄”或“瘟黄”;尚有少数“阳黄”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寒湿为患,黄色暗晦,神疲畏寒,腹胀便溏,舌淡苔腻,脉沉细者,称为“阴黄”。黄疸的轻重一般与肝细胞坏死和肝内淤胆的程度相关,坏死严重者,多黄重而预后较差。而以毛细胆管炎症为主,肝内淤胆者,则病程相对漫长,有时迁延日久,甚或演变成胆汁性肝硬化。故而中医也认为急黄险恶,阴黄或兼痰湿胶着血分者,其黄难治。

综上述,本病为外感湿热疫毒,病位主要在肝,然而肝藏血,性如风木,主筋,肝肾同源,有赖于肾阴濡养,肝胆表里相关,肝木乘脾,肝病日久,自然亏损全身其他脏腑、阴阳与气血。重症毒入营血,可出现肝性脑病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久病或肝肾阴虚,或脾肾阴虚,或气滞血瘀,迁延反复,年深月累形成积聚鼓胀,即演变成肝硬化腹水,甚或癌变。最终导致肝肾衰竭和全身衰竭。当然,此仅少数,大多数患者还是良性经过,可以治愈。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与体征有乏力、饮食减少、肝区疼痛、肝脾肿大或有黄疸等。急性、慢性、重型和淤胆型各有特征。甲、乙、丙、丁、戊各型均有急性及重型,乙、丙、丁有慢性,并可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1.急性黄疸肝炎

潜伏期:甲型肝炎约为15~50天,乙型肝炎约为60~180天。

黄疸前期:起病一般较缓。由于病毒血症及肝脏的损害,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昏及肌肉关节酸痛等。发热多不高,约在38℃左右,同时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少数病人有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往往消化道症状较全身中毒症状更为明显,部分病人肝脏可扪及有压痛。尿胆红素试验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本期一般为3~5天,也有长达1周者。

黄疸期:黄疸出现后患者发热消退,胃肠道症状经短期加剧后好转,食欲也逐渐恢复,仅遗有乏力,轻度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并且持续相当长时间。黄疸于1~2周内达到高峰,随即迅速减轻,但轻度黄疸或肉眼观察无黄疸时仍可持续数周或更长,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黄疸高峰期可暂时有灰白色粪便、皮肤瘙痒,粪及尿胆原减少等肝内胆道瘀滞表现。多数患者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少数患者脾脏也可肿大,黄疸期可以很短暂,程度很轻,也可以迁延很久不退。本期约持续2~6周。

黄疸消退后,症状也随之消失。部分患者仍有乏力、上腹部不适、易疲乏、肝脏压痛持续数周或数月。甲型病毒性肝炎95%以上在3个月内恢复,只有个别转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恢复较慢,易转变为迁延性及慢性肝炎。

2.急性无黄疸肝炎:潜伏期与黄疸型相同,发病较黄疸型多,约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临床表现除无黄疸外,其他与黄疸型基本相似,但程度较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治疗、休息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数患者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而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3.慢性迁延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而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经常反复出现症状,如食欲不振、乏力、胁痛、腹胀多气等症;肝肿大或伴压痛;肝功能检查持续或反复出现轻度异常。病程迁延为时较长,常可引起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4.慢性活动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病程在1年以上,临床表现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重。经常有倦怠、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肝区痛,有的可见关节炎、紫癜,肾炎,干燥综合征等肝外症状。病情反复多次活动,可以反复出现黄疸。病人有肝病面容,多数有蜘蛛痣、肝掌、肝脏肿大、硬度渐增,且常有明显压痛。多伴有进行性脾脏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有的可检测出自身抗体阳性及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等。

5.胆汁瘀滞性肝炎:急性期黄疸达高峰后,长期持续不退,黄疸深,血清胆红素常在20mg%以上,粪便灰白色,皮肤发痒,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及胆固醇显著升高,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有肝脏肿大及压痛。黄疸虽然很深,但病人感觉良好,症状很少。本型预后良好,黄疸持续2~6个月左右,最后完全恢复,少数病程可达1年或更长。

6.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黄疸迅速加深、恶心、呕吐、肝脏缩小、伴显著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血清谷丙转氨酶往往短期升高后迅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血浆白蛋白和总胆固醇降低,血氨升高。常有皮肤和粘膜出血、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等,并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随后即进入昏迷状态。少数病人有抽搐、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若治疗不及时,患者多于数日内因肝肾综合征、肝功能衰竭或严重出血而死亡。特别重病例也可在黄疸尚未出现之前(病程7~10天时)因肝功能衰竭或严重出血而死亡。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

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0m%),肝功能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胆碱脂酶活力明显降低。表现为高度无力及明显食欲碱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测: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者;③急性期早期大便抗-HAV免疫电镜见到有抗体桥连结的HAV颗粒凝集团。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①急性期早期血清HBsAg阳性并随病情恢复好转而阴转;②急性期抗-HBc·IgM阳性,恢复期阴转;③急性HBsAg阴性,但抗-HBs或抗-HBc于发病后阴转;④双份血清甲型肝炎抗体效价无改变。

近年来,pres系统在乙肝诊断中受到重视,抗pres在潜伏期就出现,先于HBc·IgM;抗pres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后出现,此两种抗体在恢复后数个月仍可持续检出。抗pres产生于急性乙肝早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①凡确诊为急性乙肝者,于发病6个月,HBsAg血症不消退、抗-HBc效价不下降、抗-HBc不阴转者,可诊断为慢性乙肝。②凡慢性肝炎HBV感染指标不明显或只有抗-HBc 1项指标阳性,应进行肝穿刺,用荧光抗体技术、ELISA染色技术进行肝内HBcAg、HBsAg检测,其中有1项阳性者仍可诊断为乙肝。

HBsAg健康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并经肝穿证实肝脏无肝病理改变,可诊断。

丙型肝炎:①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HCV阳性;②IgM抗-HCV为判断本型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③PCR法检测HCV-RNA 有极高的特异性和屡敏性,可用于本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丁型肝炎:急性者可测血清中HDAg、抗-HDIgM。如果抗-HDIg(总)出现,提示既往曾有感染。

戊型肝炎:血清中抗-HEV常呈阳性。本型患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初期,粪便中能检出HEV。

2.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设。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也可减少。

3.肝功能检查:

血清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在潜伏期末即增加,但上升较缓,持续较久,在第4~8周恢复正常。慢性肝炎时可持续升高或反复不正常,有时成为肝损害的唯一表现。重症者反而下降,而黄疸及临床症状却加重,呈疸、酶分离现象,表明肝细胞大量坏死。

蛋白功能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有血清白蛋白减少,丙种球蛋白升高,形成A/G比值倒置。

色素代谢功能测定:尿胆红素及胆原检查,血清黄疸指数,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测定,均有助于各种性质黄疸的鉴别。

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胆碱脂酶活力明显下降,总胆固醇及胆碱脂酶活力明显下降,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明显下降。肝昏迷患者,血氨往往升高。 4.病理检查:

肝穿活检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型十分重要,如对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鉴别。

5.超声波检查:

对肝脏大小、腹水、脾脏大小以及胆道并发症等有一定价值。此外,对鉴别肝胆系统占位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病毒本身可侵犯各脏器外,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可沉积于血管内膜而引起各系统的病变。主要并发症有:关节炎、胆管炎、胰腺疾患、心肌损害、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脑膜脑炎、肾炎、糖尿病、脂肪肝等,其中以糖尿病和脂肪肝等最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遗留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病。 鉴别诊断:

1.其他传染病的肝损害: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异常淋巴细胞超过白细胞计数的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抗EBV效价递升。②CMV感染:类似EBV感染,抗CMV效价递升而抗EBV阴性,血、尿、痰、粪可作病毒分离。③沙门属菌病、败血症、结核病、疟疾、包虫病、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等,各有原发病特征及病原学证据。

2.药物与酒精性肝损害:是一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常见肝病。解热镇痛药、四环素、利福平、新生霉素、磺胺、异烟肼、氯喹、对氨水杨酸钠、红霉素、6一巯基嘌呤、甲基睾丸素、氯丙嗪、甲基多巴、安定药、口服避孕药、胆囊造影剂,以及酒精中毒,均能引起药物性肝炎、肝坏死和肝硬化。本病有明确的药物服用史,初发症有发热、皮疹、搔痒等过敏现象,未稍血嗜酸细胞>6%,再次应用相同药物,再度发生肝损害,病毒性肝炎标志阴性。

3.胆道感染与结石:慢性胆道感染与结石常伴有肝损害,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也常合并胆道感染与结石。本病多有发热、上腹痛伴肌紧张,白细胞中性分类增高,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胆固醇升高, ALT轻度上升,X线、B超、 CT助诊可发现结石与肝内胆管扩张等。

4.恶性肿瘤:胰腺癌上腹疼痛向背放射,持续进行性阻塞性黄疸;肝癌进行性肝肿大与肝区疼痛,AFP阳性。X线、B超、CT均可辅助诊断。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可有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黄疸和出血,骨髓检查可以确诊。

5.代谢性肝病和自身免疫病: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储积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实验室检查有一定帮助,多数需要肝活组织检查确诊。

现代医学疗法:

急性肝炎:

1.一般处理:适当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减少消耗,有利于肝脏修复。急性肝炎、迁延性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发热、黄疸、肝功能不正常等症状及体征时,应卧床休息,这样可使血流量比站立时增加1倍以上,有利于肝脏的恢复;临床症状减轻、体温正常、肝功能显著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

目前,有些专家并不主张多用药物,因为药品大多具有一定毒性,需经过肝脏解毒,如果肝脏本来有病,再滥用药物,就会给肝脏增加毒害,而不利于肝炎恢复。对肝炎患者用药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保肝药物,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四环素、冬眠灵等。

调理饮食:肝内保存糖元可以增强解毒机能,所以应给予适量糖类,保护肝脏,但过量也不适宜。本病早期宜给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当肝功能渐有恢复,食欲增进时,方可相应地增加热能,以适当的糖类、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脂肪在能耐受消化的情况下也不必过分限制。但当体重迅速增加,且症状和肝机能并无好转,疑有引起肝脏脂肪变性的可能时,应减少或不食甜食、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2.退黄:如血清胆红素急剧上升,超过(10gm/dl)或黄疸迁延,久不消退,或瘀胆型肝炎,可考虑使用泼尼松或氢化泼尼松30~40gm/d,儿童1~2mg/kg,治疗1~2周,见效后逐渐减量,疗程3~4周。

3.降酶:血清转氨酶持续不降或时有波动,可视为病情活动的标志,常用联苯双酯25~50mg,每日3次;五灵脂4~6片,每天2次;益肝灵2片,每日3次。

慢性肝炎

1.一般处理:促进肝脏功能代谢、肝营养、解毒等药物,包括非特异性保肝药如维生素类、肝太乐、维丙胺、肌苷、辅酶A、水解蛋白、三磷酸腺苷、前列腺素E、苯丙酸诺龙、复方氨基酸、六合氨基酸等根据病情使用。

2.纠正免疫反应:对伴有自身免疫标志者,可根据免疫功能检测结果,选用体液免疫抑制剂或细胞免疫增强剂治疗。对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有自身免疫增强指征而HBsAg阴性者,可试用泼尼松10mg或用硫唑嘌呤50mg,每天1次;临床表现缓解后,可改用d-青霉胺每天0.3~09g,疗程6~12个月。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选用HBV特异免疫核糖核酸(IRNA),1~2mg,每周2次,腋窝或鼠蹊部淋巴结周围皮下注射,4~6个月为1个疗程;胸腺素5~10mg,每天或隔天1次肌肉注射,1~3个月为1个疗程,应用前要皮试;辅酶Q10 5mg每天1次,肌肉注射,l个月为1个疗程。另如白细胞介素Ⅱ,是一种作用广泛的免疫调节剂,也可应用。

3.抗病毒治疗:白细胞干扰素,300~500万单位,肌肉注射,疗程1个月;阿糖胞苷(Arà-A),5mg/kg/d,口服,28天为1个疗程,可与白细胞干扰素等药交替使用。 重症肝炎治疗

对于重症肝炎,应及时在昏迷前期或前驱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消除和预防有关肝昏迷的诱发因素,维持机体机能,纠正代谢障碍,尤其是氨的代谢等障碍,防治各种合并症。对于昏迷病人,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

1.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并给以营养支持。①热量:总热量一般30~35卡/kg/d。昏迷病人可用20%葡萄糖鼻饲或静滴。②食物成份:昏迷时采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0.5g/kg/d,好转后1g/kg/d。高热量饮食葡萄糖每日300g以上。脂肪每日40~60g为宜。③水分每日液体量约尿量加1000m1,不多于2500m1,肝肾综合征病人,进液量约尿量加600ml,不多于1000ml。要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每天尿量1000ml左右为宜。尿量正常者,除补给氯化钾外(3g/d以上),还应随时注意出现低血钾情况。

2.继发细菌感染的治疗:常见继发感染有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败血症、肺炎和感染性休克等,可按不同感染情况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3.出血的防治:①应用维生素K、C,并应用安络血、止血敏。②输新鲜血或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③呕血时可使用垂体后叶素5~10单位,静脉注射。并可用冰水反复洗胃;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考虑使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去甲肾上腺素8mg加生理盐水100m1,于1天内分1~2次口服或鼻饲。④预防消化道出血,可用甲氰咪胍等。⑤如发生DIC可使用肝素。

4.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①人胎肝细胞悬液静脉内灌注。②胰岛素栆雀咛撬亓品ǎ?雀咛撬-1~4mg/d(一般用1~2mg/d)、胰岛素8~12单位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但有食道静脉曲张者慎用。③白蛋白、血浆等也可应用。

5.纠正内毒素血症:防治内毒素血症应是多环节的综合性措施,包括抗感染、纠正微循环障碍、输白蛋白、血浆及激素等。

6.免疫调控疗法:急性重型肝炎可用皮质激素疗法,亚急性重型肝炎有极度乏力、纳差、中毒症状严重、黄疸急剧上升者也可考虑应用。常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但病情不十分危急者可用氢化泼尼松30~60mg/d,疗程7天左右,酌情减停。其他免疫调节药如胸腺素、辅酶Q10等也可应用。

7.调整微循环:包括解除微小动脉痉挛、疏通微循环及减少血管通透性等方面的改变。 如 654-2 40mg~120mg/d,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但应从小量开始,个体用量差异较大。对狂躁者,可用东莨菪碱0.6~0.9mg,一次静脉注射。此外,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也可应用。

8.肝昏迷(肝性脑病):①限制蛋白质饮食。②阻止氮从肠道吸收,可清肠及酸化肠道,于清洁灌肠后可用食醋30mg加2倍水保留灌肠。③控制脑水肿,特别是急性重型肝炎有颅内高压表现者,可使用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剂,可配用地塞米松或加速尿。④纠正高血氨,可用谷氨酸钠、谷氨酸钾23~46g/d,或精氨酸10~20g/d,或乙酰谷酰胺0.3~0.9g/d,静脉滴注。应用上述各药的同时,直用ATP 20mg和25%硫酸镁2~5ml,肌肉注射,以辅助其作用。⑤调节氨基酸代谢紊乱,用支链氨基酸、六合氨基酸等500~1000ml/d,静脉滴注,清醒后减半,再维持一段时间。⑥促进正常神经传递恢复,左旋多巴静脉滴注对非氨性肝昏迷有效,开始用量100mg,以后每小时递增50~100mg,直至清醒。

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

急性肝炎:

阳黄治法应清热利湿,解毒祛邪,芳香化浊,理气活血。

热重者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者用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清热利湿可选用茵陈、虎杖、龙胆草、车前草、栀子、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

解毒祛邪可选用山豆根、板兰根、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野菊花、土茯苓、蚤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芳香化浊可选用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苍术、厚朴、薄荷、菖蒲等。

理气活血可选用郁金、柴胡、香附、青皮、大腹皮、泽兰、丹参、陈皮、赤芍、佛手等。

慢性肝炎:

肝胆湿热:
症状: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腻、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腻臭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选用茵陈蒿汤类,酌加凉血解毒药。

肝郁脾虚:
症状:胁肋胀满、精神抑郁、面色萎黄、食纳减少、口淡无味、脘痞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药选用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

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舌红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方药选用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

脾肾阳虚:
症状:畏寒喜暖、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食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扶阳。方药选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九等。

瘀血阻络:
症状: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方药选用血府逐瘀汤或下瘀血汤、鳖甲煎丸等。 淤胆型肝炎:

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化痰散瘀、疏肝利胆为主。可重用赤芍配伍大黄,或用黛矾散、硝矾散等方药。如属阴黄,则治以温散寒湿,选用茵陈四逆汤或茵陈术附汤之类。

重症肝炎:

症状:瘟邪逆传心包或湿热蒙蔽清窍,可证见神昏谵语。热毒入营,迫伤血络,可见出血发斑。肾阴亏竭,土不制水,可见尿少腹水。气虚血脱,阴阳离绝,可见手足逆冷、脉微欲绝。

治疗:应早期综合多途径给药,如口服、静滴、肌注、灌肠、外敷等,以顿挫病势,维护正气,尤应注意防范未然。对热毒炽盛者,可静滴茵栀黄注射液,或口服黄连解毒汤,或大剂量新鲜金钱草榨汁内服;对气营两燔者,可服大剂清瘟败毒饮;热入营血者,可用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热毒内结便秘鼓肠者,服用大黄类方,通里攻下,或保留灌肠;热毒神昏者,服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或静滴醒脑静、清开灵;湿浊神昏者,服用菖蒲郁金汤加减;气阴亏竭欲脱者,滴注生脉液合大剂西洋参频服。 用药加减:

抗病毒用药: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各类清热解毒药如板兰根、贯众;凉血解毒药如紫草、玄参;通下解毒药如大黄、虎杖;化湿解毒药如土茯苓、生薏仁;活血解毒药如半边莲等。方剂如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五味消毒饮等。 调节免疫用药:增强免疫以扶正培本为主,药用仙灵脾、冬虫夏草、巴戟天、黄芪、人参、白术、猪苓、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女贞子等。方剂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抑制免疫以凉血活血为主,药用丹皮、赤芍、生地、红花、桃仁、大黄、益母草等。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大黄蜇虫丸、复元活血汤等。

针灸治疗:

湿热郁蒸证:

取穴:大椎GV14、阳陵泉GB34、太冲LR3、阴陵泉SP9、阳纲LB48、内庭ST44。

配穴:热重配曲池Ll11;湿重配至阳GV9。

毫针刺,用泻法。

毒陷心肝证:

取穴:劳宫PC8、涌泉KI1、十二井、委中BL40。

配穴:神昏配人中GV26、百会GV20;痉厥配阳陵泉GB34、太冲LR3;衄血配鱼际LU10、血海SP10。

毫针刺,劳宫、涌泉直刺0.5~1.0寸,行提插泻法;十二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委中刺络放血。

肝脾不和证:

取穴:肝俞BL18、阳陵泉GB34、脾俞BL20、足三里ST36。

配穴:呕恶配内关PC6;纳呆配中院CV12。

毫针刺,用平补平泻。

寒湿困脾证:

取穴:胆俞BL19、阳纲BL48、脾俞BL20、三阴交SP6、阴陵泉SP9。

配穴:畏寒甚者配大椎GV14、至阳GV9,腹胀甚者配气海CV6,脘痞甚者配中脘CV12、内关PC6。

毫针刺,用补法。

邪热伤阴证: 取穴:肝俞BL18、太溪KI3、大椎GV14、间使PC5。

配穴:肝脏肿大而质硬者配痞根EX-B4、章门LR13;多梦配神门HT7。

毫针刺,肝俞、太溪用补法,大椎、间使用泻法。

耳针疗法:

取穴:肝、胆、脾、胃。

配穴:肝区疼痛配皮质下、神门,食欲不振配胰、胆,腹胀配大肠,失眠配神门、心。

每次选用3~5穴,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灸疗法:

取穴:期门LR14、支沟TE6,肝俞BL18、太冲LR3、三阴交SP6。

配穴:胸闷胁胀配膻中CV17、内关PC6,肝脏肿大配膈俞BL17、阳陵泉GB34。

每次选用3~5穴,用艾条悬灸,每穴灸3~5壮,每日施灸1~2次。

单方验方:

1茵陈30g,玉米须30g,水煎服,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2茵陈30g,茅根15g,大枣10个,水煎服,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健肝汤:柴胡6g,白芍9g,瓜萎9g,焦山楂12g,甘草6g,红花3g,水煎服,可降低谷丙转氨酶。

预防:

防治肝炎,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隔离病人,急性期病人的隔离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的病人要隔离40天。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垃圾的管理,搞好室内卫生,饮水要煮沸,饭前、便后和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食具、牙刷、毛巾、剃刀等均应专用。

在医疗单位,对输血、注射、针灸、取血、手术、消毒、隔离等工作要做到严肃认真,安全可靠,以防医源性感染。

献血人员应严格体检,有肝炎病史,肝功能异常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均不能献血。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者可用中药预防,如茵陈、车前草、蒲公英、虎杖、鸭跖草等,任选l种,9~15g水煎服,连服7天。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云南大学2016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4-22 22: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8: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5-22 05:0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