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6-11-30 00:16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07-5-17 08: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页多纸拿到诺奖zz》一文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演义”类文学作品,而非严肃的史学作
品。该文歪曲了物理学史,有损多位知名物理学家的形象。名人容易成为人们聊天的话题
,该文的读者较多,有可能以讹传讹造成混乱,需要澄清。
○“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花花公子……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
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
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
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德布罗意出身于贵族家庭,“不愁吃不愁穿”是事实,但这能说明什么?能成为“德
布罗意是混日子的花花公子”的证据吗?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文艺复兴时代的伽利略、
资本主义时代的开文迪士不也是出身于贵族豪门吗?
德布罗意固然是出身于贵族家庭,但同时又是出身于有着浓厚学术气氛的学者家庭,
他家里有私人的实验室。他的哥哥莫利斯 德布罗意公爵是杰出的X射线物理学家,兄弟
二人经常讨论X射线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在大学本科时代本来是攻读历史。在1913年大学毕业之时,正逢第一次世界
大战即将爆发,因而他一毕业就参军了,在军队里连续搞了六年无线电设备。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他到哥哥私人的实验室里研究X射线,从此把兴趣转向物理。在进大学之前,
起码已经学过高中物理,大学毕业后又在物理实验方面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还能算是“
对物理一窍不通”吗?
德布罗意在读研期间已经发表过5篇论文。1922年,他用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和光量子
假说导出了维恩定律和普朗克定律,发表在Journal de Physique(Serie V1,3,1922,422
)上。可以认为该文是玻色统计的先导。同年还研究了黑体辐射的能量涨落,发表在 Com
ptes Rendus(175,1922,811). 1923年又连续在Comptes Rendus 发表了三篇文章,标题
分别为《波与量子》、《光量子、衍射和干涉》、《量子、气体动力理论和费马原理》,
为后来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他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工作,并且都已经载
入史册。凭什么说“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如今,我
国有大量的博士生,他们也已经发表了一些有水平的文章,但能拿出几篇来同德布罗意的
那些文章比一比质量吗?(此话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绝无批评中国博士生之意。博士生们
的导师也多半不能同德布罗意比高低,又怎能苛求学生?)
德布罗意写过一本《波动力学》,六十年代我校图书馆里有此书的中译本,我曾读过
。该书中不仅是介绍了量子力学,还涉及到了相对论方面的一些知识,绝不是属于“对物
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的那种水平。
○“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
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我想,朗之万和爱因斯坦都不至于如此庸俗。法国是卢梭的故乡,民权思想的普及程
度超过其它任何国家,最不买权威账的人莫过于法国人。作为学界人物,朗之万的社会地
位已经到顶了,不需要谁来提拔;作为社会名人,朗之万的知名度在部长之上,部长有能
力有胆量进行打击报复吗?朗之万凭什么要巴结部长?在信中顺便介绍论文作者的一些情
况,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至于爱因斯坦,他的品德更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学术问题上是从不讲情面的,他敢批
评玻尔、玻恩等已经成名的教授,他能热情扶持无权无势、尚未成名的玻色,他敢于在年
轻的弗里德曼面前承认自己在学术上的错误,他到美国避难时敢于批评美国政府的政策,
世上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是非分明刚直不阿呢?法国总统的权力尚且不能到达德国,爱因
斯坦凭什么要巴结法国的部长呢?他在诺贝尔奖得主之中是威望最高的一个,访问别国时
往往要受到国家元首的接待,为什么要在乎一个部长的捧场呢?
德布罗意的确是朗之万的得意门生,他确实欣赏德布罗意的假说,但感到无把握,这
才征求爱因斯坦的意见。爱因斯坦也确实很重视德布罗意的论文,他并不是用“很新很有
趣”之类无足轻重的字眼来评论德布罗意的论文,而是说该文“已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
”,还在自己的论文里把德布罗意的论文称为“非常值得注意的论文”,并说该文“对玻
尔-索末菲量子规则作了很值得注意的几何解释”。
德布罗意的论文导致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问世,为后来的原子能、半导体、激光等
一系列的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已经是既成事实。这个事实表明:当年对持反对意见
的人实际上是不识货,他们差一点把新生的婴儿扼杀在摇篮里。而朗之万,特别是爱因斯
坦,分明是起了“伯乐”的作用,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需要“千里马”,还需要有“伯乐”。拉马克的进化论在法国被居维叶压下去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如果得不到赫胥黎的大力支持,恐怕也顶不住大主教的压力。世上总有
一些人不乐意看到别人取得成就,看问题不是以实际效果为依据,而喜欢所谓“透过现象
看动机”。能“透过现象”当然是最好,但需使用“X光”。德布罗意有“X光机”,朗之
万和爱因斯坦也有“X光机”,但更多的人是没有,所以就以“可以想象”冒充“透视”。
事物总有好坏两种可能性,有些人在新事物面前的本能反应是把别人往坏处想,坏就是坏
,好也是坏。或许是所谓“将心比心”、“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吧?
○“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
玻恩”,“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
玻尔是丹麦人,曾赴英国留学。回国后在哥本哈根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教了七年书,
于
1920年创办理论物理研究所。从未到德国执教。
海森堡是德国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德国,从未前往丹麦求学。他在慕尼黑大学读
研时,攻读的是理论物理,导师是世界一流理论物理学家兼数学家索末菲。1923年,海森
堡获博士学位,前往哥庭根大学担任玻恩的助教。后来到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工作了三年
,与玻尔是“同事”关系而非“师生”关系。
玻恩也是德国人,他不仅从未到丹麦求学,而且从未到玻尔那里工作过。他生于1882
年,比1885年出世的玻尔大三岁,天晓得他怎么可能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
。
狄拉克是英国人,他在学生时代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祖国。起初是学电机工程,毕业后
改读数学,成为剑桥大学福勒的研究生。他从未在玻尔门下工作过。
在量子力学问题上,狄拉克曾支持过玻尔观点,后来倒戈,改为支持爱因斯坦观点。
如果是因为曾经支持过玻尔观点就能算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弟子”,那么当代中国物理学
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就都可以宣布自己是玻尔的学生。
○“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
矩阵代数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问世的,后来成为大学本科低年级的课程。比海森伯长
一辈的玻恩在不太知名的布莱斯劳大学读书时已经读过这门课。在一流大学(慕尼黑大学
)攻读理论物理、在世界一流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的海森伯,居然
能在“事实上不懂矩阵”的情况下创立“矩阵力学”,这个“事实”在逻辑上能够讲得通
吗?
起初海森伯对自己创立的学说感到没有把握,那倒是真的,但那是指“矩阵力学”而
不是指低年级的“矩阵代数”。正因为感到没有把握,他才决定把文章寄给玻恩。玻恩虽
学过矩阵,但已经忘了,这倒也是事实。据玻恩回忆,海森伯的文章迫使他复习了矩阵代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