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2 14: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小诗中的这位自相矛盾的Abraxas就成了后来的“自我”(the self),在随后的四十年中,荣格把它当作“a complexio opposotorum”(对立面的结合)加以反复讨论。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是通过意识对无意识(包括黑暗的“阴影”的一面)的吸收而达到并趋向于“完整”的境地的。因此,荣格对灵知主义者坚持“恶是一种积极的本能”这一点深感兴趣。他赞许地写道:“灵知主义者详尽地讨论了恶的问题。”“恶从哪里来?”——恶来自于以“不完美的、虚荣、无知、无能的德穆革与善的、完美的、灵性的神”相对立。在《唉翁》(Aion)一书中,荣格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对这个神话加以阐述:“这位无知的德穆革把自己想象为最高的神,这表明了自我(ego)的困惑情绪,即,当自我发现自己再也不能无视于它已经被更上一层的权威所罢免的事实时所感受到的困惑情绪...这种无法描述的‘完整’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过程的相加,在于内在的自我-心灵(ego-psyche)的对立,即我所谓的自我(self)。”荣格的心理学象许多灵知派的文献那样描写了分裂成碎片的自我的图景,并且与他们一样在这些碎片中找到了神的形象。
二十世纪的许多作家都构画了这种心理学式的灵知主义。海塞15)于一九二五年发表的《德勉》(Demian),就是在接受了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写成的。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构造了一个荣格的原形(Jungian Achetypes)的寓言。强有力的人物德勉的出现是要模糊一切年龄、性别、伦理的界线。他是“出奇地与众不同”。他告诉那位对灵知派修正圣经感到不安的英雄,指出“有骨气的人愿意接受圣经故事中的不公平待遇。”德勉还象荣格式的灵知派那样,推动他的英雄去超越他对于现实的有限视野。“一个将要出生的人必须先摧毁一个世界”,然后飞往神,这个神“的名字是Abraxas,把神性的要素与恶魔的要素结合起来。”德勉其实是代表了这位英雄的自我的一个方面,因为小说的结尾部分模糊了“他者”与“内在者”之间的区分。在神秘的、同性恋式的幻象中,这两个角色融为一体。海塞的随后的一篇小说《斯蒂芬瓦夫》(Steppenwolf)描写了一个人物,居住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无家可归的斯蒂芬瓦夫,一个狐独的人。”斯蒂芬瓦夫暗示了古代灵知主义者的一个最令人惊异的意象,看到“整个人类生活乃是最初的母亲的一场痛苦而不幸的流产,是自然界的剧烈而凄惨的灾难。”与“自然”(海塞把它等同于“粗俗的习俗”)相对抗的乃是“趋向于上帝的...精神。”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斯蒂芬瓦夫发现这种对抗更为复杂,不仅仅是两个,而是有上千个灵魂在与他一起喧闹,“一片潜能与冲动的混乱。”回应他的努力,斯蒂芬瓦夫得到了一个心理学式的、很现代的信息:“你向往抛弃这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超时间的世界中去。当然,你知道这个世界隐藏在什么地方。唯有在你自身当中存在着这个另外的实在。”
海塞的这些小说是二十世纪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学类型的早期形式:即在通往心灵王国的旅程中所发现的外部世界与内心实在之间的冲突的故事。其中有一些可以当作“灵知派”的作品来阅读,这是不足为奇的。其中有一些,比如莱辛16)的《下降到地狱简述》(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辛辣地抨击了平庸的生活。她的小说不提倡走向完全人格的整合,相反,它限制英雄的分裂了的心灵的幻想,以免牺牲他的精神“健康”。他的内在旅程带领这位英雄进入到外空的神话的土地,然后又作为诸神的信使回到地面。主人公奋力抓住这个现实,抵抗他的精神病医生的药物和休克疗法,这个过程是用典型的灵知派的隐喻——醒和睡、遗忘和回忆——来加以描写的。
四、存在主义
神学解释的现象学学派把去除了神话色彩的灵知主义与存在主义对应起来,认为它们都指向相同的内在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体发展出一种对自己的“切己”的实在的升华了的意识。阿尔替泽解释道:
古代的灵知主义……寻求彼岸的神圣实在,他们拒斥此世,视之为污秽的实在。现代灵知主义……力图逃避人在其中丧失了其实在的一个宇宙和一部历史,寻求一种主体的纯净和真正切己的状态。17)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二十世纪的灵知主义:“二十世纪的灵知主义是在上帝之死的背景下,超脱异己的宇宙,追求真正切己的拯救。”18)陶伯说,“正是灵知主义的堕落、流放、拯救的剧本在海德格尔那里被发展成了内在于自我的动态结构。”19)灵知主义的神话认为人是被扔入到一个极端敌意的环境之中的,这个敌意的环境就是这个世界,是受邪恶的暴君或阿其翁的主宰,那些敌意的神灵竭力阻挠灵知主义者为了回归真正的家园而做出的一切努力,他们的真正家园在众阿其翁不可迄及的天上。在海德格尔的根本的本体论中也可以看到一种类似的运动,在那里,缘在(Dasein)被扔入到一个沉沦(Verfallenheit)的处境之中。在这种状态中,它存在于两种存在状态的张力之中:一种状态是不切己的自我疏离,另一种状态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切己状态。
这种关于拯救的根本模式,也就是灵知主义的模式,可以完整地或部分地在下列现代小说之中:加缪(Albert Camus)的《快乐的死亡》(La Mort heureuse),《陌生人》(L’Etranger), 《不贞的女人》(La Femme adultere);萨特(Jean-Paul Sartre)的La Nausee;黑塞(Hermann Hesse)的《德勉》(Demian),《斯蒂芬瓦夫》( Der Steppenwolf);卡夫卡(Franz Kafka)的《审判》(Der Prozess),《城堡》(Das Schloss)。
存在主义的异化理论与现代式的幻觉浪漫主义(visionary romanticism)相结合,给予灵知主义以强有力的文学表达。凯鲁亚克20)和金斯堡21)是哥仑比亚大学的同学,四十年代,他们的教授韦弗(Raymond Weaver)曾向他们介绍过灵知主义。“跨掉的一代”22)历史学家泰太尔(John Tytell)指出,凯鲁亚克的小说《撒克斯大夫》(Sax Doctor)已经表达了他对灵知主义思想的兴趣。这本书的神话式的幻想描写了撒克斯大夫,这个“反罪恶之王”努力把这个世界从“罪恶的世界大蛇”的喷着死亡气息的口中拯救出来。这条蛇“背上覆盖着鳞片,发出嚎叫的声音”,是“难以忘记的罪恶、愤怒和撒旦的来源”;撒克斯大夫“耷拉着帽子”在世界各地“寻找植物,他知道有一天他会把它们提炼成有魔力的毒药...他可以让这条蛇跌在地上死掉。”小说在一场大梦中达到了高潮,似乎善恶双方的人物都在这里出场了。金斯堡也运用灵知主义的意象来表达他对世界之罪恶的痛恨。他的一首反核武器的诗《幽冥颂歌》(Plutonian Ode)是在一九七八年读了约纳斯的论灵知主义的书之后写成的,这首诗以类似驱魔符咒的形式召唤灵知派的阿其翁:
我敬仰你令人惊畏的显现,象神一样庄严,
Sabaot, Jehova, Astapheus, Adonaeus, Elohim, Iao, Ialdabaoth,
不知不觉中,移涌生出移涌,在那深邃的光明之中,
所费娅的反省使思想的银河闪闪发光,星星泡沫的旋涡稀朗的银光,象爱因斯坦的头发! 五、科幻小说中的灵知主义特征
在现代的文学体裁——科幻小说中也可以找出灵知派的思想。历史学家汤普森(William Irwin Thompson)在罗戈(Nicholas)的电影《跌入地球的人》(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和汉德森(Zena Henderson)的小说《朝圣》(Pilgrimage)中看到了灵知主义的神话。这两个故事都讲述了悲惨地离开了他们的真正家乡暂时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人。通过回忆,他们奋力回想起他们更高的来源。超人虽然没有患思乡病,但他也是一个异乡人在与罪恶力量作斗争。最有意识地运用灵知主义思想的科幻小说是作家迪克(Philip K. Dick)写成的。在他去世前一年,即一九八一年发表的小说《费丽丝》(Valis)中,主人公与神相遇,神“用一束粉红色的光将信息射入他的脑袋。”这位神就是“心灵”(Mind),可是,就象人格分裂的主人公一样,心灵把自己分为相互争斗的两半。“由于失败和悲伤,心灵变得精神错乱,于是,我们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的脑子也变得有点错乱了。”这个名叫婓特(Horselover Fat)的主人公与他的医生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相信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出来的吗?”
“是的,”斐特说:“但是按照创造者神,而不是真神。”
“什么?”
斐特说:“他是亚大巴多。有时候有叫作撒姆尔,是一个瞎眼的神,他精神错乱了。”
“你倒底在胡说什么呀?”
斐特谈论了《那戈·玛第文集》中的《论世界的起源》。对迪克来说,“疯狂的瞎眼的创造者和他的一团糟的世界”解释了这个“非理性的、粗制滥造的、精神错乱的”宇宙。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斐特力图超越这位非理性的神和他自己的分裂症而重新发现真神。这篇科幻小说和它的续篇《神的入侵》(The Divine Invasion)都讲述了外星人的故事,其中精神疾病演出了疯狂和清醒的戏剧,在人头脑中,神圣的碎片一度迷失,而后又回忆起自己。也许可以说是《那戈.玛第文集》中的文章启发了这些小说的写作,但是灵知主义本身则并没有这么简单。作品中的主人公斐特的名字就是由作者的名字变过来的,迪克自称《费丽丝》其实是他的自传,他就象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早在一九七四年就遇到了一束神圣的粉红色的光。《那戈.玛第文集》的发现只不过是印证了他的启示而已。
自觉地运用《那戈·玛第文集》中的文献的科幻小说出现于1979年,是布露姆(Harold Bloom)的《飞往金星——灵知派的幻想》(The Flight to Lucifer: A Gnostic Fantasy)。在小说中,转世重生的瓦仑廷及其追随者们飞往金星。作者引用《那戈.玛第文集》的资料,来描述这些英雄与撒卡拉(Saklas)(即在撒卡拉王国(Saklaseum)受到敬拜的德穆革)展开的激烈战斗。
注 释:
1、《那戈. 玛第文集》(Nag Hammadi Library)是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在尼罗河上游的那戈玛第镇附近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代手抄本,共有十三个蒲草纸手抄本,包括了五十二个科普特文的灵知主义文献,它的发现为古代灵知主义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对于灵知主义研究而言的重要性相当于犹太教爱色尼派研究中的《死海古卷》。
2、Jesephine Donovan, Gnosticism in Modern Literature—A study of the Selected Works of Camus, Sartre, Hesse, and Kafka, 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1990.
3、本文采用了下列资料:刘小枫,《灵知主义:从马克安到科耶夫》,见《灵知主义与现代性谋杀》,道风书社,2001;Mi rcea Eliade, P.(ed.) ,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Macmllan Publishing Co.1987; Richard Smith, “The Modern Relevance of Gnosticism”, The Nag Hammadi Library in English, Sanfrancisco, Harpe & Row,1988.
4把gnosis意译为“灵知”,相应地把Gnosticism译为“灵知主义”,这是刘小枫提出的正确的意译。人们熟悉的音译为“诺斯”和“诺斯替主义”。
5、Harnack,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的扩张》卷一,London: 1908, 页140。
6、Lucretius, De rerum nat. 3.53f.
7、S. Angus, The Mystery-Religion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5,p.16。
8、参:张新樟,<“诺斯”与拯救——论诺斯替主义的精神渊源及其神秘主义本质>,见刘小枫编,《灵知主义及其现代性谋杀》,香港道风书社,2001,页76-77。
9、约纳斯把灵知主义的原则定义为“反宇宙主义”,即一种极端的否定一切有界限的有秩序的存在物以及一切有限定的道德规范的革命性的态度。这个定义隐含着二元论的生存体验,以及克服二元论处境的追求,这是正确的,但是它指出克服二元处境的途径在于“反宇宙主义”,这过于狭隘,不如把着重点放在“诺斯”上面,“诺斯”可以把“反宇宙主义”作为其中的一个途径包括在自身之内。
10、Hans Jonas, Gnosis und spatantiker Geist, vol.Ⅰ, Gottingen, 1934,p.259。
11、Albion<诗>指英格兰或不列颠,源出希腊人和罗马人对该地的称呼。
12、亚大巴多(Ialdabaoth),塞特派神话中的重要人物,相当于造物主德穆革,他是低级所费娅的儿子,但他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以为自己是至高的神。
13、巴西里德(Basilides)二世纪第一位重要灵知主义者。
14、Pleroma, "Fullness",即围绕在神周围的移涌们的灵性世界。
15、Herman Hesse(1877-1962),瑞士籍德国作家,试图从东西方宗教、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所著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获一九四六年诺贝尔文学奖,重要作品还有《草原之狼》、《东方之行》等。
16、Doris Lessing(1919-),英国女作家,年轻进曾在罗德西亚加入共产党,作品题材广泛阔,擅长刻画知识妇女形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狂暴的孩子们》、《金色笔记》等。
17、Altizer,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Gnosticism,” The Journal of Bible and Religion 30, no.1(Jan.1962): 20.
18、Altizer,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Gnosticism,” The Journal of Bible and Religion 30, no.1(Jan.1962): 20.
19、Susan A. Taubes, “The Gnostic Foundation of Heidegger’s Nihilism”,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34, no. 3(July 1954):168.
20、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小说家、诗人,“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提倡自发发现的创作方法,主要作品有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汉》、《孤独天使》等。
21、Allen Ginsberg(1926-),美国诗人,以擅长吟诵著称,其诗作《嚎叫及其他》是美国“跨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其他诗集有《现实三明治》、《美国的堕落》等。
21、beat generation,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的一批年轻人,对社会现实不满,蔑视传统观念,在服饰和行为方面屏弃常规,追求个性自我的表现,长期浪迹于社会底层,形成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