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964|回复: 0

[推荐]张维迎高见: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经济,计划经济是官场经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22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nbsp;<><FONT size=5>张维迎高见: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经济,计划经济是官场经济<BR>【下文,张维迎提出了一个论断:"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一个最大区别是,计划经济的运行主体是政府官员,而商品经济的运行主体是企业家;如果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那么,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则是改革的主题所在,改革的过程也就是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家化的过程。"这个论断相当清晰又相当有针对性,很有意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是企业家,而与之相对照的是计划经济,它的运行主体是政府官员。如果我们要走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那么,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如何造就呢?目前的制度环境,是否适合造就?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企业家存在的意义,它与资本家有何区别。企业家,通常指公司企业中的经理层群体,他们有可能是相应公司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或参股者,但大多数却不是所有者,只是替所有者的资本家经营相应的产权,同时受资本家的严密监督。由于他们被认为是市场经营方面的专家,所以被特定的资本家聘请来经营一定的资产。由此,他们与资本家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不承担资本保值增殖的切身责任,这个责任由资本家承担。如果企业家承担了这样的责任,那么他们就"演化为"资本家了。作为市场的专家,企业家被定位在对资本进行市场运营的"操纵手"位置。这样,他们被认为最了解市场特性与内在规律的一群人,懂得利用市场规律去谋取资本利润最大化。但如果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经济,它受到太多政府行为的干预,从而使市场规律失去作用,那么企业家也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政府干预下,市场价格是扭曲的,表现为刚性过高或者刚性过低,这样就没有市场规律作用。此时企业家的力量不放在如何去对付市场,而放在如何对付政府行为,甚至把大多数力量放在对政府官员的"攻关"上。此时,企业运行实际上被政府官员牵着鼻子走。于是企业家也就走样了,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企业家群体。可见,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仍然带有浓重"官场经济"的情况下,难以产生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群体,因此也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市场经济。<BR>企业家群体产生的条件是:首先产生一个对资本的保值增殖负切身责任的资本家群体,然后才在这个资本家群体的需求之下,产生一个企业家群体。如果资本没有人负保值增殖的切身责任(就象国有资本一样),那么就没有人对真正的企业家产生需求,这样,企业家群体就无法产生,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黄焕金】</FONT></P><><FONT size=5>&nbsp;&nbsp; 与时俱进&nbsp;&nbsp;不断创新--《经济研究》50年 <BR>张维迎<BR>(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nbsp;&nbsp;100871) </FONT></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经济研究》的50年,不仅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和经济学队伍成长的50年,也是记录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50年。我们这一代经济学者可以说是读着《经济研究》成长起来的。我自己是从1986年开始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的。大致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许多中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凭借《经济研究》这个阵地,崭露头角,形成一支"创新"的主力军,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影响。在我的脑子里,《经济研究》一直是与时俱进的。这里讲两个与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相关的事例。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1984年,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是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1985年,围绕着工业超高速增长和其他一系列宏观失衡问题,中央政府宏观控制的中心任务是抑制总需求,紧缩信贷和财政成为抑制总需求的主要政策措施。这一年,讨论宏观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的热点,《经济研究》曾几次召开研讨会讨论宏观经济形势,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引入中国的。1986年初,经济学界在如何评价1985年的紧缩政策上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一种是"改革环境论者"的观点,认为1985年的控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缓解了1984年第四季以后出现的"过热"和紧张状态,但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只是处在由紧变松的转化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松驰下来,因此1986年应该继续紧缩,抑制需求,同时改善供给。另一种意见主要来自以宋国青和我为代表的体改所宏观室的观点,我们认为,1985年紧缩过度,导致总需求不足和生产速度陡降,因此,1986年应该适当放松总需求。这后一种意见实际上是对"改革环境论"本身提出质疑。我们认为,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果改革时期必须紧缩,那么长期紧缩的结果必然是经济萎缩,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改革本身;同时,由于改革中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总量控制太死就会使调整无法进行。 </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对形势判断的这种分歧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观察形势所依据的理论的分歧。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宏观理论仍然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这一理论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等同于消费与积累的分配,即居民个人收入都是"消费基金",由此,居民储蓄被认为是"节余购买力",表明存在"国民收入的超分配";把信贷的增长等同于货币的增长,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5-8 10:4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