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不得不说, 这是一部对民工生活现状的恶搞的电影,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设置的莫名其妙,如果不是导演的功力太差,那就是导演把自身的"腻想"强型塞入了这部电影,对民工生活现状的平面表象的刻画以及导演本身游移在艺术与商业间的模糊定位毁了这部影片.
我不明白我什么这类反映低层挣扎人民生活的题材中会有如此多的"性",无任是里面的台词对白(最少有50%是与性相关的话题),还是肌体动作,很多相当不必要的性的展露只能够是让我很怀疑导演要反映的是民工的生活困境还是仅仅是他们的性困境。性方面的过量扭捏造作的涉及不得不让我怀疑,这只是导演的设计,为的是吸引眼球。

此外,影片中很多故事情节的设计和描述相当的浅显,对于城市中人物的刻画如泥鳅的上头的工地“老板”的刻画,完全一副为了赢得大众欢呼的“刻画”而刻画的,如泥鳅(男)此般的包工头的刻画也相当的无力,现实中再“笨”的包工头也不会如泥鳅此般。对于城市中人物的一位采取彻底浅显的“否定”的描述只能够是让人想起这或许更是一种讨取大众表象欢呼的“媚俗”。另外就是对于女主人公"泥鳅"的"不要个脸"的一味强调总让人有种怪怪的感觉,为了要这个脸,就得死守着此般的道德,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苦难?对于苦难的一未承受,以及影片中两个孩子的"积极乐观",使得影片更像是一部民工教育片.悲情的缺席以及过分的积极乐观使得这部影片展现不出丝毫的艺术性.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不得不说,导演此次的选材和他具体的操作是相当不称的,如此沉重的一副社会题材表现的如此无力,又让我想起前些时间的《东京审判》,同样是举着相当的“高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结果一副反映二战中国创伤的电影却成了一部“怎样争取中国面子”的剧情,啊!!很让人无语。
中国的导演似乎向来有种艺术情节,但在电影市场的面前又总显得软弱无力,总想既有艺术造诣又赢得票房,此般心态造就了如此多的国产电影怪胎。由此看来,对于张艺谋,陈凯歌的“下海”,彻底地商业一把,我想这样或许会更好,总比总打着艺术的幌子来卖商业娱乐好~!
PS:记得上次看到一篇评东京审判的文章中有这么段话:"最后我不得不说,《东京审判》,完全是一次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恶搞,鉴于这种恶搞一再地出现在类似的题材中,由于中国导演现阶段完全不具备拍摄此类重大历史题材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及相关知识,为防止进一步的恶搞,建议我国暂停对此类电影的立项批准,以保护更多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觉得与革命无关,与我们的历史相关)不被糟蹋,留给后人一个真正严肃地思索历史的机会。"
我觉得民工题材更甚~!如此深重悲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却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够真正为他们呼喊~!
[ 本帖最后由 九月方向 于 2006-11-12 08: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