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375|回复: 0

[知识共享] 心理学博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5-2 17: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青年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般认为,较早系统地研究青年心理的是美国的霍尔。他在担任克拉克大学校长时,指导学生研究青年心理,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专著《青年期》。霍尔之后,美国有关青年心理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布鲁克斯的《青年期心理学》,霍林沃斯的《青年心理》,格塞尔的《青少年:从10岁至16岁》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特别是德国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青年心理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青年心理学专著,如比勒的《青年的精神生活》,施普兰格尔的《青年的心理》等。日本的青年心理研究起源于介绍欧美的研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发展起自己的青年心理学。

中国有关青年心理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介绍苏联的研究成果;从70年代末才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青年心理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是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有关青年理想、动机、兴趣的研究和青年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有关青年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派别。

生物发生论强调生理成熟过程在青年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不论是心理发展上的年龄差异还是类型差异,都是由遗传结构类型的特点决定的。比如,桑代克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之朝,即产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结合的瞬间,就具有了无数有关未来行为的确定倾向,而且预先决定了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中将会发生的反应。霍尔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复滴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青年期相当于人类发展的浪漫主义时代。另一位复演学说的代表斯特恩则认为,青年期相当于人类近代文化阶段。格塞尔认为,“生长”和“发展”是同义语,青年心理的发展取决于成熟的作用,学习只能对成熟起一种辅助的作用。

社会发生论强调社会生活条件在青年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决定青年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化恬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比如勒温认为,生活环境、交往范围。群体性质是转变年龄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的行为特征首先是由他们地位的过渡性决定的。苏联心理学家,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条件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互作用论主张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制约着青年心理的发展。比如,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促成心理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产生于三种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过程。首先是自身的发育,由生物学来研究;其次是自我认识,由心理学来研究;再次是社会发展,由社会学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既同本身的生理发育有关,又同所处的社会发展有关,它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吸取国外各派观点中的积极因素和分析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青年心理发展本身的矛盾中寻求发展的动力,而把遗传、环境、教育、活动等因素看作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遗传是生物前提,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则是决定性条件,教育在这里起主导作用。
成 年 心 理 学

成年心理学是研究成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它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在于,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成人的心理的一般规律,而成年心理学则研究成年期心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过去,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少年和青年心理发展的。近年来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兴起,成年期和老年期也日益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

人的心理一生都在发展着、变化着,适应着不断变化的生活。不同年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适应方式。成年期集中反映出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心理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也影响到老年期。因此,研究成年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年心理学领域,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属于毕生发展心理学方面的。其基本观点是:人一生的任何时期心理都在变化,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所以,发展不是持续的增长过程,老年也不是持续的衰退过程;发展是多方向的,可以用起始时间、方向性,持续时间、终止时间均不相同的多种变化模式加以说明;发展既是数量的变化也是性质的变化;发展是多种过程和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与年龄有关的(如结婚、退休)、与社会历史事件有关的(如战争、经济萧条)和与偶然事件有关的(如离婚、疾病)等因素。这些影响发生的时间和模式是关键性的。

在研究方法上,毕生发展心理学认为通用的横断法和纵向法都有其缺陷。在采用横断法的情况下,不同年龄的个体也是不同出生年代的成员,结果,组间的差异实际上可能是出生年代的差异,而不是年龄的差异。在采用纵向法的情况下所考察的只是同一出生年代的人这一代人的变化可能难于概括其他年代的人。所以,无论是横断法还是纵向法,都应当包括两个以上在不同测量时间完成的研究。在控制实验研究方面,主张重视生态学效度,也就是使人为情境中所观察到的差异和变化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变化。

成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现已涉及很多方面,如成年期的智力发展、人格发展、道德发展等。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更多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这方面的研究,应当成为成年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又称老化心理学。它也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物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的内容。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

在西方,最早较系统地阐述老年的心理问题的是霍尔,他在《衰老》一书中,以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对把老化仅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阶段的一种返归,强调在老年人中老化过程的显著的个别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对心理活动老年化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剧增多。据报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间发表的 7篇有关老年心理研究的综述,共引用了247种杂志,1571篇论文。而198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于1975~1981年仅六年间就查阅到4057篇有关成年发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献。

在中国心理学界也有只重视儿童发展而忽视成年与老年心理的倾向。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以后,老年心理学才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50年代以来,有关老年智力问题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记忆和学习问题。总的说来,老年心理学集中注意于认知过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后是个性、社会适应和态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强调心理生物学的研究,或强调社会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觉和知觉与健康和生存的年龄变化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对老年认知的训练研究。

在中国,有关老年心理学和养生学的思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调摄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造述。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腧矩”的见解。在《道德经》和《庄子》中,明确提出了无欲、无知、无为的“返朴归真”思想,对中国历代养生学有重要影响。

又如唐代孙思邀的《千金翼方》中载:“论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近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比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侧重于记忆的老化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 ;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另外,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马赫把圆周称为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

埃伦费尔期把这些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并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的元素。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四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这四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质或元素。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 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克勒说:“当我眼看面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香烟等。”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

克勒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意义’。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离的整体。”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总之,在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认为,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这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假使 a点和邻近的 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 a和 b之间产生了短路。如果 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 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说:“心理学的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系”。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其内容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

过去许多工业心理学家都是从实验心理学研究转向工业心理学的,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反应时学习心理,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信号觉察论等,都对工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心理学学派都对工业心理学的理论作出过贡献。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强调的知觉的形与基,在工业心理学的数符辨认、图形识别及服装设计中都是必须考虑的条件。其顿悟学说以及勒温的行为依赖于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更为管理心理学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现代心理学的目的观,已从机械论中解放出来,它注重于行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程序理论对工业心理学的作业理论也起着深远的启迪作用;从冯特的普通心理学派生出了差异心理学后,高尔顿又用正态分布来描述个体差异。

为深究差异的原因,高尔顿研究了父母对子女的遗传,提出了回归的概念。从相关到因素分析以及方差和协方差的实验设计,都成了工业心理学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也影响着工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和潜艇的出现以及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战后美国总结了大战期间的工作经验,并在军工、民用工业中广泛加以推广,人的因素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管理方面由于霍桑实验等的推动,发展为更广泛的行为科学研究。

英国为解决工人因加班加点赶制战争物质而出现的疲劳问题,成立了疲劳研究部。1922年该部改属国家医学委员会,沿至今日。剑桥大学教授迈尔斯在伦敦成立了工业心理研究所,为企业及各种咨询工作服务。美国参战动员了200万人,为甄别兵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智力测验。此后人事心理学就成为最广泛的研究课题。许多国家都利用工业心理学为战争服务。

中国在工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张耀翔曾作过关于商店招牌的调查;1935年,中央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着手从事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陈立、周先庚等曾在机车厂进行劳动环境,库存管理以及疲劳的实验研究。对纺织业的室温、照明和择工测验等实际问题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后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心理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50年代,陈立等进行了纺织工训练等研究 ;李家泊、徐联仓等开展了事故防止、操作合理化、群众发明创造等研究;60年代,曹日昌、荆其诚等进行了电站中央控制室设计的心理学研究;曹传辞、朱祖祥等进行了航空工程心理学研究;李家治、徐联仓等进行了信号的信息分析等工作。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操作的研究也在变化。早期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思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以及后来关于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有关人如何适应于新的生产方式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从机械工业过渡到自动化生产后,人远离被操纵的对象,监控成为人的主要操作方式。今后这方面的问题将变得更为重要,并成为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包括新型仪表的设计、人员的特殊训练和选拔以及工作制度安排等。

在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是保证一个大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工程心理学在这方面作出过不少贡献。把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趋势是把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将是今后工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它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心。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普谝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工作环境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日益重视工作者心理上的需要。例如,重视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本身对人的意义,增加工作者的满意度等。

现代管理者应该善于为组织确定目标,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如增强归属感、凝聚力),改善组织外部的联系(如加强沟通与协调),并注重采用组织开发的技术,使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具有组织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这些工作难以由组织本身来进行,社会化的咨询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参与改进组织管理的工作,也就是说,组织系统将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将成为工业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美国已将传统的工业心理学称为工业组织心理学。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将改变人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但并不能排除人对生产的参与,而且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人的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将更高。工业心理学今后在提高人的激励水平,改善培训方法,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以及职业的设计和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工业心理学也将为科学地制定有关人事管理的制度提供依据。

不断提高的个人和社会消费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内在要素。研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需求对于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今后,服务行业将成为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工业心理学将在满足人的兴趣爱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劳动将成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可以满足美的需要,人的发明创造才能将普遍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最后会逐步得到实现,工业心理学对此必将做出贡献。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恶》)。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不过,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还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这时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着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问题,但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机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的问题。战后,许多学者总结了战时的经验,考虑到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认为可以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的诸因素统一加以考虑。于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

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跨文化管理心理学,比较不同的地区、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管理行为的异同,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经营企业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方法方面,管理心理学并没有一种适用于解决一切问题的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以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量表法、个案分析、准实验研究、社会调查、公众意见调查等方法为基础,结合管理实际,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采用适宜的方法,使问题的解决有客观的科学的根据。

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主要应用于人为资源的研究,如利用测验方法选拔职工,或应用评价中心方法对领导进行评价;由专家组帮助企业增加自我完善的能力,带动各种组织进行改革;决策理论的应用,如协助大企业对重大项目、经营战略进行审定等。采用决策会议方式,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电子计算机及专门的决策软件可以大大加快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提高决策的质量;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如制定更完善的作业班制度,防止事故,减少工作的应激等。



劳动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服务。劳动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与机器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研究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劳动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其前身是劳动技术学。采用劳动心理学这一名称的多为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研究者主要关注人的劳动活动自身的纪律,更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

西方的工业心理学家在开展类似的劳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时,往往从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并注意它们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一般较少采用劳动心理学的名称;而苏联的劳动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生产力问题,与管理心理学没有直接联系。

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动作与时间研究,操作设计和劳动环境的合理化,产品质量,疲劳与工作安排,安全、事故与劳动保护,各种职业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的要求,职业指导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工作紧张和劳动群体、劳动态度问题等。

早期的劳动心理学研究是在工效学领域进行的。当时主要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泰勒和吉尔布雷思等人的动作与时间研究。此后,欧洲一些生理学家研究了劳动者的肌肉工作和疲劳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为了提高军事人员的选拔效率,在新兵入伍中大量采用了心理测验方法。此外,英国根据军工生产的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就工作时间、倒班生产和防止疲劳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战争结束后,各国建立了更多的有关劳动心理学的研究机构,开展了有效地利用人力、改进劳动条件、训练新工人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成立了中央劳动研究所,就探索人的生物特性与心理特性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一些有关组织劳动活动的方式和培训方法、手段的标准化问题,此后,还就影响劳动活动形成的各种条件展开了较系统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因素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其主要特点是:劳动者的体力负荷明显下降,心理负荷显著增加。这样,劳动心理学家对动作与时间研究普遍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技工应具备更高水平的判断能力,新技术革命使得工业企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类型和技术手段,因此有关操作员活动的心理分析、职业选择和职工培训等领域出现不少新的研究课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十分落后,加之各种社会条件的限制,心理学家只是在职业选择、工业安全、职业训练、工作疲劳、工作效率与方法上介绍国外的劳动心理学成果,除了在机械业和纺织业进行了有关改善工作环境的实地调查外,没有开展其他的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到了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劳动心理学家先后进行了总结先进的生产经验、操作合理化和技术发明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60年代,劳动心理学家与其他心理学工作者就各种信息的接收规律进行了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适应科教现代化的需要,不少学者先后进行了降低心理负荷、操作能力测验、飞行员选拔的研究,还对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生产线的操作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的心理模拟教学研究,以探讨培养现代技工技术能力的新途径。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6-29 14:54 , Processed in 1.171875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