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327|回复: 0

高等院校校园空间环境的探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2 11: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size=-1]一 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区
  基地位于沈阳市区以北近郊,规划总用地面积54万m2,规划建筑面积21万m2,分三期建设实施,预计于2010年底全部竣工。基地现状为荒废的水稻田地,平坦开阔,条件比较宽松,一切从头开始。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校,除了合理利用土地,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外,最大的难点在于探索校园空间的个性。如何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具有标志性的场所,成为我们创作的焦点。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城市。正如城市具有典型的市中心一样,校园也应具有核心。向心性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渴求,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征,也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出发点。作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心区,不仅是教学与生活的功能中心,校园空间的重心,更应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给学生以“家”的认知感和安全感。于是我们把对校园空间个性的把握落在了中心区的塑造上。
  新校址用地虽开阔平坦,但基地边界零乱不规则,难于把握。为统一用地,进而控制整个校区,在基地中心设计了一个圆,直径380 m。圆形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并且在众多的形式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视觉突出性。学校的主要功能区域——教学区就设在这一划定的圆形用地内。圆形路网以内的用地又被划分为九块,形式如《洛书》中描绘的中国传统的宇宙图示——九宫格。九宫格之中宫的位置无论从传统观念上、功能组织上,还是从几何构图关系上都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这决定了其作为教学区乃至整个校区的中心广场的地位。而教学区的各主要建筑则依主次分别占据九宫格内的其他地块,共同限定、围合着广场空间。
  新教学区在圆形路网的控制下自成一体,位置显要、特色鲜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意识和心理需求;严格的几何关系、充满理性的布局与教学区严谨有序的性格相和谐;开阔低平的广场空间与教学科研区开放性的学术氛围相一致。中心广场也以其具有显著特色的空间格局在校区整体环境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场所。

二 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氛围
  总结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应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可见,高等院校的校园应具备多种性格的环境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对一个面向21世纪的大学校园意义深远。
  美好的环境首先应与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高等院校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意气风发、充满创造激情。活跃的思维使他们渴求跌宕起伏的变幻,单一呆板的空间格局,虽然能满足物质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却难以满足他们心理上的热切渴望。因此,美好的高校校园环境空间应层次丰富、形式多变。
  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格局,多层次的环境氛围,来满足教学和生活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却截然不同的功能的需要。
  教学区空间表现为在圆形母题控制下、严格的几何式布局,位于基地中心,这里充满了治学严谨的学术气氛。与之相对应,学生生活区布置在教学区外围的北侧及东侧,与教学区之间通过宽阔的绿化带过渡与联系。生活区空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布局,道路自由曲折,建筑布局顺应道路,空间态势与教学区迥异,其亲切、恬静、轻松的氛围给紧张学习过后渴望得到放松的学生们带来充分的心理满足。
  如果说教学区的空间格局偏重于理性,那么生活区的空间形式则更重人情,两者功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不失为良好的交往空间,可谓各得其所。二者的结合,情理相依,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新校区层次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
  在当今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结合生态的环境设计成为共识,绿色环境是当今人工空间的发展趋势。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整体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创作的又一主要课题。
  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址用地为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因此在经营各功能分区的同时,必须系统地考虑人工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使其有机完善,积极地调节并改善校区小气候,同时美化环境。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将各个功能分区内的建筑尽量集中布置,节约出大片完整的用地,在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过渡带形成集中的公共绿地,并向各个区域内部渗透。这样的绿化布置,具有整体性,连贯有效,为校区提供了真正的氧气库,并在空间和景观上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结合功能布局,在圆形路网控制下形成的集中式教学区外围布置一圈连贯的绿化带,其间穿插环状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绿环,绿环在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局部放大,成为一片开敞的绿化林地,有效地净化空气、隔绝噪声,既保证教学区安静的氛围,又使生活区环境清雅、安逸。水面的处理依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理水的原则,“聚则辽阔、散则曲折不尽”,技术上采取循环水处理的手法,使其具有流动性,形成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随着季节的更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并对调节校区温湿度及两岸植被的生长态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的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
  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无论是树立具有向心性的校区焦点,创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格局,还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系统,无一背离广大师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或许这就是我们制胜的原因: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



关于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
  摘 要: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校园 规划作为发展的—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创造良好品质的校园环境,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环境育人”的角度,探讨高等学校户外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高校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 高校 公共开放空间 校园规划

  当今高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也是社会文化的源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知识创新的今天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使学生在一个学术交流更为广泛,科学渗透更为紧密的环境中成长,高校应创造出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快了校园规划的步伐,各相关院校纷纷合并筹建“人学城”,在这些校园规划中,校园内的每一栋建筑都受到极大的关注,未来筹建的各种系馆更是经过深思熟虑,在校园的未来发展中成为主角。而校园中的广外空间常被看做是评价建筑美学价值的构图要素,很少淡及作为大学主体—人是如何感知、评价和使用这些空间的。

  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以及艺术作品、 书本之间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因而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人学校园只有具备了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一校园户外活动的类型

  必要性活动—是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如出早操、听课、购物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一是指人有参加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人,只有天气好,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各种展览,朋友间的交谈等,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二高校校园生活的特点

  高校校园生活很大程度上发生在即定活动场地和固定建筑之间,如早晨学生们多活动在运动场及运动场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而课间学生们多在临近教学楼的室外空间活动,在大学校园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多是发生在室外,而且与其所选修的课程并无太多的联系。在学术环境中,这种室外随意性的交流往往是学习知识的良好时机,因而在大学校园规划中既要考虑为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空间场所,更要支持这种户外交流、学习,这也许正是大学校园与其他校园的不同点。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建筑内部我们会感到应该做点什么或完成某项工作,而在外部则可以什么都不做,使整个身心放松下来,去关注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而会产生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解脱出来的平静感。

  从教学角度考虑,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有很大差异,中学阶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阶段,“教”与“学”所占的份额都很大,而且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这—环节上,而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场所,在“教”与“学”的环节上,“教”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只学习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注重知识的更新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今天高等教育的目标。

  针对人们在校园中的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在校园规划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应作为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给与关注。

  三高校户外公共空间的定位及组成要素

  高校户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

  (1)主要广场空间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象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

  (2)校园入口空间

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达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

  (3)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

  —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

  (4)道路空间

  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

  (5)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四对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调查研究

  在这里我们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高校内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在西安读书期间对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采取访谈、观察的形式进行过实地凋研,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要求被凋查者在一张校园地图上标明他们经常去的或喜欢的校园户外公共空间,去那里的时间、理由、和对这一空间的看法。

  在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中,60%以上的被调查者(其中有学生、教师、老年人、工人)表示非常喜欢教学区的休闲广场,其次是运动场。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1)位置 休闲广场位于教学区的中心位置,是去建筑系馆、图书馆、校文化广场和主楼的必经之路,而且休闲广场位于校主要交通轴东侧,可达性非常强,这样许多人都可以熟悉它,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看到它,并逐步有意识地欣赏它。休闲广场还是—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和视觉上的方向标识,人流自然地流向这里。
(2)结构 广场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图书馆前集散广场、南广场、北广场。图书馆前集散广场是校园南北交通轴的扩大部分,材质以硬质铺地为主,是校园举行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南广场是原有校中心绿地经过改造而成,堆土成山,撅土为池,高人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与各种花草交相呼应,景色十分宜人,北广场以草坪为主,由于老图书馆建设地位于地裂缝上,老图书馆已被拆除,在广场的设计中用不同高差的铺地保留了图书馆原址,走在其中会使人感到它的存在,为那些回母校寻旧的校友提供了感情寄托。草坪的处理也不是将大面积简单地分割,而是利用“梁思成”、“博古”等名人雕像形成主题小广场,整体感觉零而不散,处理的非常好。

  (3)尺度 整个广场以步行尺度为准,河卵石铺的小路,砌筑的短墙,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水,高大乔木下休闲的人群,都体现一种校园的美。(4)座椅 在这里即可以找到一个人的座位也可以找到三五成群人的座位,座位的设置也很巧妙,有的利用界限的边缘做为座椅,有的将短木砌在短墙上,看上去很随意但很适用。

  另外西安的气候也比较温湿适合室外活动,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这个休闲广场从早到晚的利用率都很高,在这个校园中它是人们心中的社会活动中心。分析队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问卷凋查,最受欢迎的是图书馆和新主楼周围的室外空间,很多被凋查者被问及原因时选择了感觉自由和舒适,喜欢那里的绿色,感觉到广场很漂亮等选项。主楼前的大广场早晨有很多人来这里晨练、晨读,入口的台阶可作为领操台,开敞的大空间,可容纳许多人一起练习舞蹈、锻炼身体,图书馆北侧的小游园是读书的好去处,宁静而又自然。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圈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圈域称为“基地空间”,这个“基地空间” (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五 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

(1)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2)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3)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

  (4)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六 一点建议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没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用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厂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一社会一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王建国 城市设计),“同时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户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而空间的用途几乎不被人考虑,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为校园中人们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以及娱乐等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条件,对这些活动的发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人们在—个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心情也会舒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对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
返回首页

  现代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一所大学要发展进步,欲步入名校的行列,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才行,因此大学校园的布局合理与否,美观与否等等,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大学都把校园的建设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对老校区的扩建和改造等等。就体现了其重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学校园的建设虽然本意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以及各种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大学城,但是是不是这些地方都应该建大学城,或者建了之后能否和整个城市的发展协调,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所谓建设未动,规划先行,校园的建设是以校园的规划为指导的,因此,校园规划的好坏将影响到校园建设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了大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就必须努力去解决校园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之成为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综观现在全国的大学校园规划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大学校园规划的良莠不齐,好的方面当然是值得我们去推广。比如,很多学校都专门成立了校园规划的领导小组,专门对校园规划进行探讨和指导等等。但是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就大学校园规划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大学校园规划中的主观意识的引导。大学校园规划中,领导层为了一些眼前的或者是一些私人利益,而对校园的规划横加干预,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导致了教室等资源严重缺乏,为了这一严重的问题的解决,许多学校对于校园规划中的教学楼的计划进行了更改,比如将多层教学楼改成高层,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的缺乏,但是我们不久就会发现他的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高层教学楼里,人口密度的瞬时变化会很大,学生急于赶时间上课,导致电梯会明显不够用,这样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和误会,还有,因为高层的存在会不会对整个校园的原有规划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武汉大学的2区一教就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电梯的严重缺乏,将珞珈山大面积遮挡,导致了山与东湖的脱节,失去了武汉大学的一大特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其实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的问题,如果领导能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校园的规划,不以校园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暂时的需求,那么校园的规划至少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对校园历史传承性和文脉和人文精神的把握。一个好的大学,特别是一个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的大学,其校园文化传统是不能够忽视的,在校园规划过程中绝对不能破坏其文化传统,可是在现在很多的校园规划中,往往因为模仿,因为攀比以及思想设计师水平的缺陷等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大学文化传统的渐渐褪色,比如失去了好不容易积累的文化传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大学也将渐渐失去其优势,现在大学校园规划中有很多大的广场的出现,是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必要在规划中设置这些大广场,这值得推敲,可是为了攀比,建个大广场,就很可能刚好适得其反。破坏了学校原有的气愤,试想,中国山水园林式的学校中间配个欧美式的大广场,大草坪,这是不是在破坏校园的气氛?

  前面已经谈到了校园中的高层建筑的问题,我们并不是说要抵制高层建筑在校园中的存在,在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高层建筑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并不是说什么地方都可以有高层建筑的出现,不是什么楼都能用高层,在学校中,校园规划和学校学科的发展,学校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学校事业性的建筑的规划,如果要用高层的话,他就会比教学楼用高层要好的多,毕竟,事业性的建筑人流密度的瞬时值要低的多。

  校园规划中的创新精神,在现在的大学校园规划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是对原有校园风格的延续,如果这个学校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大学,那么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发生在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学校里面,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这样的学校存在着各个时代的建筑,共同形成了校园的特色,如何体现校园的精髓,但又不是简简单单的“仿古”,这就需要设计者的创新思维了,如何利用新的表现方式,使的校园和原有的风格获得协调却又让人耳目一新,这个问题有待设计者好好去思考。一个大学规划中的能否创新,往往能够体现了这个学校是否有着创新的精神,这不难理解,因为现在的校园规划,一般是招标,设计竞赛的模式,影响结果的最后还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们,他们对与规划设计方案的看法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有创新的精神,更加深入则可以知道这个学校创新的意识。

  时代在变,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对于学校的定义也是不是应该发生一些改变,学校不在是过去的用围墙圈起来的一部分地方了,今天的学校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他的机理等等各个方面应该和城市保持一致,不能因为是学校就有特权的存在,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应该把他同起周遍的环境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更好的和社会保持同一,举个例子,彼得. 艾森曼完成于1989年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科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就考虑到了和城市的统一,并且尽可能的保持了基地的原样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现在很多大学中的校园规划还停留在把校园当作一个独立的体块来考虑的范围,全然不顾周边的情况,对于设计师而言,本来应该有的约束被消除,可有可能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冲突,甚至犯下不可更改的错误。

  大学校园里的古建筑记载了其学校的历史,对于古建筑的如何保护更是校园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对象,是全盘不动,加以保护,还是部分整改,都需要经过论证,并不是说只要是古建筑都要动不得,关键其一是看值得不值得保护,其二是保护了是否有利于规划设计后学校的发展的需要,如果阻碍了发展,当然可以去掉,德国柏林城市要发展,尽管柏林墙记载了德国辛酸的历史,但是它的存在势必是柏林发展的阻碍,因此拆除,只保留几小段,警示后人,效果就非常的好。因此应该根据需要,来规划校园里面的古建筑,而不是完全不变或者强加变化。

  对于校园规划的实施的统筹管理个势在必行的,我们经常看到校园道路每隔几天就要打开一个大窟窿,而且经常是刚刚被填好的路面又被挖开,这些导致了严重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工程的质量,这和各个部门的各自为政是有很大的干系的,各个部门没有通力的合作,导致了工程问题的出现,因此校园的规划应该统筹安排各个部门,尽量减少工程的反复次数。

  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大学未来的发展,北京大学作为一个百年老校,它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它成立了专门的校园规划委员会,并成立了由24个专家组成的发展规划专家组,对校园的规划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在其提交的论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大学校园空间的持续性成长,其核心是校园开放空间合理的有机组合,作为规划方法应注意几点: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强调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的格局和肌理,尤其是开放空间的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开放空间有机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网络化,其核心是空间轴线,尤其是绿轴的构筑。还要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来换暂时的进步很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今大学校园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但是问题不是没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相信只要很妥善地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大学校园的规划必将走上正轨,和大学的发展大相适应,并将促进大学的发展。


校园交通组织的探索

张涛

  1 西安交大教学区
    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发展和高校体制的改革,对当今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赋予校园外部空间以新的概念,从而对校园交通组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内涵。因此,通过分析和探讨校园交通组织的若干问题,希望能对高等学校的环境规划有所裨益。

一、“以人为本”的校园交通组织

  高等学校交通组织中,首要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教师、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研究各种道路组织、形态和层次,创造一个满足校园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上要求的校园环境。
  本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优化教育资源,高等学校逐渐往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发展。随着规模的增大,继续教育的扩展,高等学校向社会的开放程度的增加,以及社会向高校渗透等各种因素,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都逐渐增多,妥善处理车行和人行的组织尤为重要。现代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元次的立体网络教育结构体系,除了在教学上的立体交叉,在校园规划中,应努力造就有利于青年全面发展的物质环境;改变人行空间单纯的交通功能为多层次交往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的空间,创造学生和教工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校园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交通组织功能单纯;缺乏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加上建筑内部空间及建筑外观较封闭,室内外空间之间也形成壁垒,难以交融,如原先西安交大的总平面布置(图1)。随着校内机动车辆的增多,不仅带来噪声,而且影响学生教职工的日常上下课的安全和生活。如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有一条从教学区往学生宿舍区的15m宽的南北向笔直主干道,与之交叉的道路有些坡度,由于有时车速很快,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和汽车相撞的惨祸。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道路规划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问题。

自行车的停放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在高校,自行车是车满为患,教学楼、宿舍楼前停满自行车,并且侵占人行道,甚至于车行道,严重阻碍交通,影响校园环境。



1西安交大教学区

二、校园交通的几种规划形式

  校园的交通系统可分为人行、非机动车行、机动车行三个部分(非机动车流线和机动车流线可共同考虑)。它们各自的规划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成了交通系统。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动车的增加,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的增多,使得机动车成为高校内部交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且呈上升趋势。解决好机动车流线与人行流线的关系是处理高校内部交通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的一个关键。
  高校的机动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进入校内的车辆,如公交车、分校之间的专车、的士等等。这种车流在新校区规划时,应将校外停车场地和回车场地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加以妥善规划、预留,这是学校入口的形象工程。如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的校园规划由于没有预计到这种发展趋势,以至目前校前区拥挤不堪。
  另一种,进入校内的车辆,主要是一些行政机构、教学实验机构、后勤服务及托运物资的、有时间限定进出的车辆等,这种情况涉及到处理这些车行流线与日常的人行流线的关系。在此可借鉴城市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间”两种规划设计形式。

1.“人车分离式”,是一种较好地处理人行和车行的形式,可同时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其中有平面上的分离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两种。
  (1)平面上的分离。常见的有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手法,以外环作车行系统,内环作步行系统,尽可能做到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校园步行系统。如上海大学新校区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97年中标方案(图2)。在交通组织方面是典型的内外环处理手法(图3)。首先在大门处充分考虑了停车的设置。同时将一些对外的机构、后勤服务用房、运动场地等用地放置在外环车行线以外,使内环形成一绿色长廊,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通过前区广场、名人广场、文化广场、绿岛串联起来。在内环穿插有收有放的休闲小道,形成悠闲、充满绿意和文化的步行空间。校园的入口主干道脱离了单纯的步行交通的作用(图4),与绿化相结合,一边拓展到水面,做成入水的叠落台阶,形成一个个凸空间,且在每块空间上放置名人雕像和布置绿化,真正做到“寓教育于休闲”。这样既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气息,又不失高校气势的入口和主干道,与以往单纯追求气派的校园规划有明显的差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离。我认为在高校中不可以作为主要手法,因为此种手法整体运用,会丧失校园安祥、自然的气息(用地拥挤的市区大学别论),但适当运用可造成很好效果,如相邻的教学楼,采用二层走廊连接,可活跃气氛,丰富空间层次,分散地面人流,达到交通便捷的作用。如上海大学将主轴线边的院系综合楼用连廊联接,效果很好,再如日本的东京中央大学多摩校园的室外双层步行廊(图5),适当地加宽了这种步行廊,并设置花台、靠椅与桌椅,可形成流动与滞留,交通和交往相结合的多功能空间。
  2.“步行者优先空间”是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指人行车行共存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步行者给予优先权。这种形式可运用于老校园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
  “步行者优先空间”可采用非直线化道路,单向通行汽车,限定车速,或定时限制等方法来实现。非直线化道路的典型手法,如日本的浮间公共道路和村山市公共道路(图6)。它们都是由于近住宅区、学校等原因,采用非直线化道路,一方面保证步行者的安全,降低车速,另一方面创造层次丰富的步行系统,用于校园交通是可行的。定时限制是一种折衷的手法,可规定在上下课时间在某些路段限制车辆通行,保证步行者的安全。深圳大学有些交叉的道路采用了这种方法,只准许车辆在规定时间里通行,保证学生上下课的安全。
  最后提一下自行车和机动车的停放问题。由于未来校舍发展,用地日益紧张,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则更为重要。在1994年清华大学统计中,校内主干道交叉口,每天上下班时间自行车的交通流量,每分钟已超过100辆;教学中心区三教、四教楼门前的停车量已超过4000辆;校内自行车总量约30000多辆,每日出入清华大学的机动车已超过3000辆(数据摘自高冀生《校园改造规划中的矛盾》)。这几年这些数据仍在上升。所以,在这有限的用地里,考虑地下、半地下停车规划是势在必行。也可以运用住宅底层车库的方式,结合地形,在宿舍底层架空,或半地下作自行车库,并加以管理。



三、优化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交通环境的几点设想

  限于玉泉校区的现状,要做到绝对人车分流是不现实的,只能去改善现在的人车混杂现象,并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优美的绿化环境的优势。玉泉校区是一个风景秀丽,布局严11 半地下自行车库实例谨的校园(图7)。教学区是一个近似于入口主轴线对称的布置形式。校园交通的路网都在平面上以直线形式交叉,人行、车行互相交叉或并行。生活区的车辆不多,但教学区的车辆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着重解决教学区的车行和人行是改善玉泉校区校园环境的一个关键。
  设想1:
  由校园主轴线上的道路断面(图8)所示可知,在主轴两旁排列的教学楼离道路边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多则30多米,少则7~8m。这些大面积绿化与人行道有绿篱隔断,只能“可观而不可亲”,无形中降低了绿化的价值。所以设想,改两边的人行道为两道对称的曲线形步行走道(图9),人行与车行用绿化相隔,步行道穿插在绿化之中,并可结合绿化,创造各种交往空间。这种曲线形步行道的布置,一则为严谨的布局带来浪漫的气息,二则可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交往序列。还可在教学楼与曲线形步行道之间加建连廊(图10),可为雨天、夏日提供遮蔽场所,又可通过二层走廊联系各教学楼,减少人行与车行的交叉。在教学楼入口外,结合绿化,解决部分地面停车位(包括自行车和机动车)。
  设想2:
  南北向道路是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联系,建议运用“步行者优先空间”的设计手法进行改造。根据现状,可采用非直线形道路设计。如运用图6中日本村山市公共道路的处理方法,降低车速,创造多样空间。几条较窄但流量大的南北向道路(见图8中所示),可采用限时机动车通行的方法,种种均以步行者为首要考虑对象。
  设想3:
  生活区自行车停放问题急需解决,根据玉泉校区实际地形,许多宿舍与一边的道路有1m左右高差。以第七学生宿舍和第九学生宿舍为例,设想可利用高差做半地下自行车库,上作覆土,恢复原有绿化,解决自行车位、管理、绿化等各方面问题(图11)。
  以上是本人对校园交通组织的一些思索和粗浅设想,希望能通过处理好交通组织,进而从根本上去改善校园环境,而不是仅仅采用种草、种树、布置花坛等一些“补丁”的手法。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5-2 18:2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