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受冷落的“宝藏” ——访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2006年12月初,记者偶然走到经济学院背后的一片冷清的空地,看到人类学博物馆的后门,便好奇的走近细看,当透过玻璃门张望时,门自动弹开了。记者试探性地往里走时,一个女孩热情地问是否要参观,并引领记者走入大厅。令记者感到惊奇地是,这样一个雅致的地方,却非常冷清。展厅里除了记者外,只有这位负责接待的女孩和一名值班的保安。
记者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偶然,却打开了通向一座宝藏的大门。
“安静”的博物馆 12月13日,记者因采访再次来到云大人类学博物馆——这里依然冷清。
随意浏览了一下负责接待的登记薄,记者发现来参观的人不多,通常每天也就4、5位,碰上有组织的团体,人数则比较多。如最近的12月11日,上午共有2人参观,分别是云大民俗学的研究生和人类学的研究生;下午也只有2人参观,一位是散客,一位是云大艺术学院的本科生。
据了解,自从2006年4月开馆到11月底,博物馆参观人员约4200人,但校内人员所占比例不大,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校内接待 | 校外接待 | 来访贵宾
| 251人
| 校外观众
| 1424人
| 校内学生
| 438人
| 校外学生
| 2100人
|
与校内人员参观者较少相对的是校外大量的参观者。“前阵子四川大学、西藏大学好多教授都来了呢。”当日值班的保安对记者说。
负责接待的小林称:“前几天有一个国立台湾大学的博士为了做他的毕业论文专门来参观、搜集材料。”她说还有越南教育厅的一行4人最近来参观过。
因为来这参观的人少,偌大的展厅从始至终只有记者三人,本来安静的博物馆更显得沉寂,缺乏生气。
记者在校园里做了随机采访,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人类学博物馆的了解程度。
经济学院的刘同学说他本以为人类学博物馆只是为人类学、民族学那些专业的同学建立的,自己看不懂。
有的同学笑笑说:“我也知道有那么一个博物馆,但从来没有想过进去看看。”
甚至有同学只是听说学校有这么一个博物馆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而有些同学却反过来问记者博物馆有些什么东西,要不要收钱。
采访中只有部分同学知道博物馆每周四有记录片放映,并且会请作者来现场与同学交流。
丰富而精美的展品 与博物馆寥寥参观者相反的,是这里丰富而精美的展品。2006年6月份,记者曾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举行的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那时的展品不管在类别的丰富性,还是展品的精致方面似乎还达不到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的水准,在展厅的布置上更是无法与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相比。
记者环顾博物馆内,一种典雅气息迎面扑来,就连进门接待处的背景墙面都是中国古代外圆内方的格子造型。
接待处正对面民族艺术展厅,展厅不是特别大,但很精致,展品分布在墙面四周,都由玻璃保护,正中间是圆形的资料查询台,有4台液晶电脑可供点击。
进去后右手边是一排排面具,它们形态各异,夸张、古怪、霸气、狰狞,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呈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刘猛将军之神”头盔,它约一米高、半米宽,刘猛将军炯炯有神的双眼闪耀着战场上的豪气,长长胡须显示着一种洒脱,头像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形态各异的小人像,俨然一幅人生百态图。讲解员小林介绍说这是江苏省高淳县人们过年时祈福用的面具,它有100斤左右,上面的小人部分是水浒里的108好汉,也有些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此外,展厅还有民族乐器、民族服饰和民族艺术品等展览。这些展品是从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江南、西藏等地收集的,非常珍贵。
在民族艺术展厅内有一个文化走廊,通向博物馆的另外一部分:民族生态展厅。在宽敞的通道处有一个微缩沙盘,将云南现有的6个民族文化生态村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走上几级台阶就正式步入了民族生态展厅,民族生活起居的器物在这个展厅得到了集中展示,比如树皮衣、蓑衣、织布机、各式各样的撮箕。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影视播放区,约42英寸的液晶电视挂在展厅中央,参观者可以坐在这里观看关于民族生态文化的影片。
博物馆三楼是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于今年10月份正式开放。现拥有800余部民族学(民族志)影视片,内容包括国外经典记录片、中国早期民族志电影、民间艺人系列、人类学者访谈、电影讲座等。参观者可以在实验室内的24台液晶电脑上自由点播。“这个专门的点播区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家,是多少学校梦寐以求的。”负责实验室的陈学礼老师自豪地说。
陈学礼老师说实验室每周四晚的记录片放映已经有了固定观众群,但由于洋浦校区的人不方便过来,观众中本科生的比例比较小,博物馆也因此每个学期会有3、4次到洋浦放映记录片。
据了解,实验室的目标是建立中国人类学研究数据库。自2003年开始制作的系列片《人类学 者访谈》,至今已经完成56位国内知名人类学家的访谈。实验室人员曾专程到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集中采访,此外每当有著名人类学专家到我校交流时,他们也会抓住机会进行专访。
高校博物馆:教育与享受并行 三个楼层的展览、收藏区,2000余件馆藏文物,以及大量并且仍在增加的影音资料,令云大人类学博物馆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云南大学是中国最早从事人类学研究的高校。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吴文藻、杨成志先生即先后到云大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著名人类学专家方国瑜、凌纯声先生等人也在云大创办过西南文化研究室等。但是,荣获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云大人类学,一直以来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一座集纳云南人类学研究及成果的博物馆。2001年,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先生和夫人伍马瑶女士捐资70万美元,作为国家“211”工程子项目和校“十五”规划项目的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终于在2006年4月正式开馆,圆了云大人的梦。
对于云大人类学博物馆当前面临参观人员少的问题,博物馆的副馆长桂榕老师说:“这段时间忙着内部制度建设,宣传力度不够。”她还提到博物馆先前准备举办一些流动展,但主要因为人员和资金不足,举办地点偏僻,最终没有实施。
高校自建博物馆,既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现,也是高校资源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李承森曾将教育分为程序性教育和非程序性教育两大类,他认为,“程序性教育”是一个人所接受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按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育方法和要求进行的教育,这是必需的;而“非程序性教育”是博物馆、课外读物、旅游等方式对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个性鲜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幸存下来的文物的最后归宿,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明纽带,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欧美国家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人们来博物馆不仅是参观接受知识和教育,而且要让人们将博物馆当成一个享受休闲的地方。
据桂榕老师介绍,人类学博物馆下一步计划成立青年志愿者社团并且撰写讲解提纲,进行人员培训;此外,还计划搞一些活动,比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等,以此来扩大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的影响力。
小贴示:
云大人类学博物馆免费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开放。
民族艺术与民族生态两个展厅的参观时间为正常上班时间,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因为承担教学任务,所以开放时间为周一、三、五的上午9:00至11:30,周二、四的下午15:00至17:30。
参观时请带好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或学生证),以便登记。
读者杂谈
我想反映一下鼎新园区部分研究生经常将垃圾袋从楼上丢到楼下的垃圾车时常丢到外面且有砸到人的危险
——136xxxx3822
平常饭卡挂失很方便,但是一遇到电脑出故障就难说了,工作人员说有时一天,有时一个星期都不一定。丢饭卡给我们带来多少损失谁都无法估计。
——132xxxx4212
《新闻周刊》:
上期刊登了一条读者的反馈短信,说到东楼教室白天还开着灯太浪费,东楼的负责人李老师上周一专门打电话给我们,澄清说东楼平时有工作人员负责及时关灯的,但很多同学最后走出教室时都不关灯,他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形成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的好习惯,他们工作人员也会加大巡查力度。
另外,在我们上周收到的读者反馈里,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提到现在的云大学生素质。由此,我们想到,虽然云大学子当中有 这样舍己救人的高尚行为,但也还有不少陋习:自习室内接听手机、食堂买饭时插队、饭后不将餐盘送到回收车、睡懒觉……
愿我们每个云大学子都能谨记“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校训。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想法请与我们联系!
E-mail: newsweekly_2005@163.com
手机短信 :13708895125 13708883463
网络电子版:www.yngxs.com www.ynutx.net
[ 本帖最后由 新闻周刊 于 2006-12-19 10: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