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869|回复: 0

[知识共享] 对赌博和物品滥用的预防和治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5-2 17: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国外社会心理学界有两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密切注意,这两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就是赌博行为和物品滥用。对这些两个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的心理学更加关注影响人类幸福的不利因素,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幸福的人生。
  赌博行为与法律、赌博机会和心理对诱因的内驱程度直接相关。法律上的禁赌放宽举措、赌博机会的唾手可得,以及心理方面的认知偏见和强化程式等,对赌博行为起着直接的助长作用。而所有这些变量对青少年参赌者来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物品滥用是一个专业术语,是指毫无节制地抽烟、酗酒和使用非法药物(大麻、可卡因或海洛因)。物品滥用的界定是以下述三个概念为依据的:一是使用的水平,也即个体频繁使用上述物品;二是滥用的结果,也即滥用上述物品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重大的问题;三是依赖的性质,也即个体使用上述物品的数量日益增加,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如何得到和使用这些物品,并在面临物品减少或耗尽时会出现消极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一、赌博问题

  1.赌博成瘾的标准
  赌博成瘾是参赌者对自己的赌博行为已经失去控制。赌博成瘾者不仅毁掉了他们的生活,而且还破坏了家人和朋友的生活。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认定赌博成瘾是一种冲动控制的失调,并且将它与其他成瘾归为同类。除了“追求”输钱之外,用来界定赌博成瘾的标准在许多方面与界定物品滥用(酗酒和吸毒)的标准相似。赌博成瘾者只有在不断增加赌博规模和频率的条件下方能达到兴奋,当赌博遭禁时,其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紊乱。有项研究询问了222名赌博成瘾者,其中65%的人报告说,在赌博遭禁时,他们至少表现出下列症状中的一种症状: 失眠、头痛、胃部不适、丧失食欲、身体虚弱、心跳加速、肌肉疼痛、呼吸困难、出汗和寒战等。此外,赌博成瘾者最容易出现交叉成瘾的症状,有关研究发现,50%以上的赌博成瘾者都有酗酒或吸毒行为。
  美国心理学会曾就赌博成瘾制定10条诊断标准。如果一个人符合这些标准中的5条或5条以上,那么他或她就可以被诊断为赌博成瘾者①。
  (1)为赌博而出神。例如,为想方设法搞到钱来赌博而出神。
  (2)赌注逐步升级,借此追求兴奋。
  (3)不断尝试过控制赌博或停止赌博,但最终未获成功。
  (4)控制赌博时出现躁动或易怒。
  (5)把赌博作为摆脱问题或减弱不适情绪(例如,内疚、焦虑、抑郁等)的方式。
  (6)赌输后迫切等待第二天回到赌台上去想翻本(即“追求”输钱效应)。
  (7)对家人、朋友或其他人撒谎,隐瞒自己参赌的程度。
  (8)从事违法活动,例如伪造、偷盗等,以便搞到钱来赌博。
  (9)因赌博而削弱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甚至坐失工作、教育或职业机会。
  (10)用各种方式骗取钱财,借以缓解因赌博而导致的经济拮据处境。
  2.赌博成因的心理学解释
  早期,有关参赌的原因,许多解释依据的是心理动力学的隐喻或强化理论。在心理动力学看来,赌博行为被视作是青少年试图通过与某个代理人或代理物竞争来解决其与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冲突。赌博反映了输掉这些比赛的无意识欲望,从而使他们在与父亲或母亲的冲突中取得平衡。强化理论则认为,赌博是对间歇性强化程式的一种习得反应,而赌博成瘾则是重复接触这些程式的结果。然而,这两种解释都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心理动力学的解释难以获得实验的验证,而强化理论只强调外部的强化程式,忽视了其他动机诱因和个体内部的动因。目前问世的赌博理论具有多元的特性,它们把可变的强化程式作为解释的组成部分,同时结合了其他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中较为突出的因素有认知偏见和人格倾向。
  1.认知偏见。在有关赌博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最有影响的研究是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关于“控制性幻想”研究。②控制性幻想是指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不适当地高于实际的客观概率。青少年对偶发事件的取向会因一系列事件而发生变化:(1)他们用扑克与一名紧张的对手赌博时要比与一名有信心的对手赌博时更加冲动;(2)他们一旦获得下注获利的机遇,则比起那些不具这种机遇的人,下的赌注更多;(3)往往开局顺利的人要比开局不顺的人认为自己会成功;(4)如果某种赌博形式不是完全碰运气,而是需要特定技能的话,则青少年参赌者就会出现归因的认知偏见,也即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技术,而把输钱归因于外部因素(例如,运气不佳)。青少年参赌者与成年参赌者的不同在于,成人的控制性幻想既有机遇成分又有技能成分,有时甚至对机遇的期待大于对技能的期待,而青少年的控制性幻想则主要为技能所占,尤其在偶尔几次成功后,他们会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一种赢钱的方法。这种向内的控制性幻想尤有可能成为青少年参赌者的特征。
  2.人格倾向。除了控制性幻想外,有些人格因素也会使人趋向赌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寻找感觉、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冲动等,是参赌者的主要人格特征。例如,参赌者具有一种追求低刺激的生活风格,他们把减少厌烦情绪、弥补无所事事作为一种主要的动机力量。而寻找感觉的心态便成了对低水平刺激的一种首选反应。又如,关于参赌者的研究发现,男性参赌者对他人缺乏关心。心理学家曾经设计过一些问卷,用来测量参赌者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移情、不能形成和保持关系、喜欢冒险,以及偏爱即时刺激而不考虑后果等人格特质。结果发现,参赌者在这些问卷中的得分都较高。③再如,有关冲动的证据来自脑电图的研究。大脑半球的调节障碍会导致对冲动控制的失调。心理学家运用简单的言语任务和非言语任务来测量被试的大脑半球活动。结果发现,参赌者表现出的活动模式与正常的对照组被试不一样,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注意力有缺陷的人颇为相似(这种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冲动性)。看来,参赌者与其他不能控制冲动的行为混乱具有共同的神经化学特征。
  3.赌博行为的治疗
  目前,已有各种疗法用于参赌者的治疗。据苏格兰“匿名赌徒协会”称,研究人员曾对该协会232名会员进行过研究,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戒赌率为8%;两年的跟踪发现,戒赌率只保持在7%左右。但是,据美国的研究人员报告,他们把社会支持与行为疗法相结合,使54%的参赌者的赌博行为比治疗以前有所减少。不过,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朝彻底戒赌的方向努力时,赌博成瘾者会出现间歇性的复发行为,尽管他们并不回复到赌博成瘾的状态。
  应该说,有效的治疗方法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就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而言,它们有:
  (1)行为疗法。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厌恶性条件反射,也即每当参赌者参与赌博行为时,便施以一种令人不欢的但非痛苦的电击;二是内隐性脱敏,也即用令人厌恶的意象替代电击,具体做法是引导参赌者想象一系列难受的躯体感觉(例如恶心)或社会结果(例如赌博行为遭人指责)。这种行为疗法具有一定的效果,约40%以上的参赌者报告说,他们的赌博行为得到了控制。
  (2)认知疗法。这一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是参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治疗的目的是用适当的理性思维取代功能失调的认知。据说这种疗法所产生的效果与行为疗法产生的效果相同,也就是说,约40%以上的参贿者从中获益。
  (3)意象脱敏疗法。它与上述的内隐性脱敏不同,意象脱敏疗法的重点在于建构新的意象,具有这些新意象的参赌者不再因为赌博而兴奋,不再把赌博作为一种对付紧张和厌烦情绪的方法。研究人员曾把意象脱敏疗法与厌恶性条件反射疗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0名参与厌恶性条件反射疗法的参赌者只有2名报告说在一年的跟踪调查期内戒了赌,而10名参与意象脱敏疗法的参赌者有7名报告说在一年的跟踪调查期内戒了赌。
  (4)阶段性变化疗法。该疗法有5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称作“前沉思阶段”。在此阶段,为意欲改变的行为提供某种特定的思想,第二个阶段称作“沉思阶段”。在此阶段,参赌者开始考虑改变自己的行为。然而,沉思并不等于行动,参赌者仍有可能退回到前沉思阶段中去。不过,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沉思可以导致积极的考虑,它是行为改变的必要起点。第三个阶段称作“积极考虑阶段”,也即计划阶段。第四阶段称作“行为改变阶段”,或者说是行动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巩固和维持行为改变的阶段。根据这种观点,所谓干预就是将参赌者从一个阶段推向下一个阶段,也即从前沉思阶段过渡到沉思阶段,再从沉思阶段过渡到积极考虑阶段,以此类推。这里,关键在于心理治疗专家需要了解参赌者处于哪个阶段,了解不同类型的干预疗法适用于不同的阶段。

  二、物品滥用

  1.物品滥用发生的年龄和产生的心理问题
  国外关于物品滥用率的研究大多是以青少年期为下限往上进行纵向探索的。对12岁左右的青少年来说,烟、酒和违法药品的滥用率是很低的。但是,到了青春期,尤其在18~25岁,烟酒滥用占青少年人群的30%,而违法药品(例如海洛因和可卡因,尤其是大麻)的使用比例占青少年人群的15%。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又呈下降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70~80年代,青少年的吸烟发生率和大麻使用率曾呈下降趋势,酗酒比例保持稳定,但在90年代又开始上升,其中大麻使用率上升得相当快。成年人群的吸烟发生率从70年代的44%下降到90年代的29%。成人的大麻使用率在70年代中期呈高峰期,可卡因使用率在80年代末期呈高峰期,两者在90年代均呈下降趋势,但是饮酒发生率却下降不大。
  此外,物品滥用还导致了相应的心理障碍。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存在大量的并发症状。例如,酗酒者与其他人群相比,患心理障碍的风险高出2倍,药物滥用者与其他人群相比,患心理障碍的风险高出4倍;酗酒者与其他人群相比,前者对药物滥用的可能性是后者的7倍,而且伴有反社会人格的并发症状。研究还发现,酗酒者和药物滥用者易患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尤其惊恐症和强迫症),甚至精神分裂症。这些发现给予我们两个启示:一是那些专司心理问题的心理学家所遭遇的不仅仅是具有心理问题的人,他们还伴有物品滥用的问题;二是物品滥用者高度并发的心理障碍使得心理学家必须将心理障碍与相应的物品滥用对应起来,这给心理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
  2.物品滥用的预防
  心理学家关于物品滥用的预防,一般是从下述8个方面进行的:
  (1)性别。性别本身具有预防的特征。例如,在整个青春期,女性物品滥用的比例较低,在整个成年期,女性的酗酒和其他物品滥用率也较低。此外,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所导致的物品滥用,女性也较男性少。有鉴于此,女性物品滥用率较低的原因可供男性参考。
  (2)气质。气质的两种灵活性有助于预防物品滥用的倾向:一是注意转移的灵活性,也即把注意力从某种物品中转移出来的能力,因为一心关注某种物品而不能自拔,是最容易养成物品滥用的;二是情绪替换的灵活性,也即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的能力,因为积极的情绪可以缓冲风险的影响。
  (3)理智。研究人员预示理智可能是一种预防因素,因为它有助于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有助于改善父母与同辈的关系,有助于分辨和抵御某种物品的诱惑力。
  (4)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按心理学标准测试的一系列相关能力,包括计划、组织和活动的能力,按行为标准处理问题情境的能力,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考虑可供选择的行为的能力,以及在行动之前权衡利弊的能力。这些能力能使一个人在面临某种物品的诱惑时正确把握自己,免于发生物品滥用行为。
  (5)家庭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支持。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与其父母的积极关系,是预防物品滥用的一个有力因素。家庭支持包括孩子意识到自己被父母接受和认可,感觉到来自父母的积极情绪,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可以与父母交谈,需要帮助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劝告和协作。在成年时期,与人建立密切的支持关系(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也是一种预防物品滥用的有力因素。
  (6)成就价值。统计发现,在学业上获得成就的青少年成年后很少成为物品滥用者,看来学业成就是一种预防因素。具有较高成就价值的个体,能对学业抱以积极的态度,从良心上对父母和同伴的支持给以回报,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7)察觉毒品的害处。凡能察觉物品滥用具有负面结果的人,便会对物品滥用抱有警戒心理。研究认为,这样的察觉最好与父母的价值判断和学校的诱导相结合。
  (8)周边环境对物品滥用的否定态度。与一个人关系密切的他人(父母、朋友或配偶)对物品滥用明确表示否定的态度,是制约物品滥用的一种预防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一种营造氛围的效果。如果周边环境对物品滥用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则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会趋向于尝试,相反,如果周边环境对物品滥用抱有否定的态度,则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会趋向于回避。

  注:
  ①Lesieur,H,R.,& Rosenthal,R.J.(1991).Pathologicalgambling:A review of the literture.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7,5-39.
  ②Langer,E.J.(1983).The psychology of control.Beverley Hills,CA:Sage.
  ③Blaszczynski,A.&Silove,D.(1995).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herapies for pathological Gambling.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11,195-219.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6-27 01:09 , Processed in 1.140625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