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陆风华BBS

 找回密码
 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东陆风华论坛18周年庆(2005.3.28-2023.3.28)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专业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历年考研复试信息汇总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学院考研QQ群号码
申请东陆风华实名认证免费领取云大考研考博真题如何申请云南大学考研论坛VIP会员?VIP特权?
东陆风华-云南大学各省校友&云南省各地州校友QQ群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片 &宿舍图片&图片云大 东陆风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443|回复: 3

[诸子百家] 《我的人学》第五章 谈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8 10: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陆风华帐号全站通用,包括论坛、商城、网络家园等站点,登陆查看更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东陆风华通行证

x
我的人学

第五章 谈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节 武田信玄
--------------------------------------------------------------------------------

拯救万民的慈悲心

    武田信玄是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英雄和知名的武将。据说他和上杉谦信之间进行的
川中岛之战,历时十二年,交锋五次,最后以信玄的胜利而告终。
    另外,据说夺取了天下的德川家康以及称雄一世的织田信长,也都惧怕信玄,退让
三分。德川家康无论作战或者政治方面,很多地方受到信玄的战略、政策的影响。
    关于武田的伟大之处,有各种论述,但我觉得有一点应当特别加以强调,即武田曾
提出作为大将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不忘慈悲心”。当然他在此所说的“慈悲”,和
佛经中的“慈悲”是两码事。请大家注意:他不仅论述战略和战斗,而且把具有“慈悲
心”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
    有一本专门叙述武田派军事学的兵书《甲阳兵鉴》。这是江户时期一个叫相良亨的
人,根据信亥的家臣所留下的手记编辑而成的。虽然不能说全部内容都是信玄当时的言
行实录,但据说它详细记述了信玄的所作所为和精神面貌。《甲阳兵鉴》(《日本思想
9》相良亨编,筑摩书房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大凡出色之大将,必须晓畅武道,已勿须赘言。且应精于学问,心地慈悲。其举
止端庄,性情温厚,然而一旦动怒,则府中惊骇自不待言,甚而泣儿敛啼,威震一
国。……优秀将帅者举止规范,深明大义。深明大义,故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故能
胸怀善良。胸怀善良,故而纵然天生相貌粗陋,亦能处事冷静,知人善任,而无怀怨抱
恨之心。”
    按照他的意思,凡是优秀的大将,不用说应当通晓武略,而且要具有精探的学问,
广大的慈悲心。懂得礼仪,平素很温和,可是一旦发怒,不要说他的府中,就是全国也
会感到震惊,连哭叫的孩子也得收住哭声。
    他还说优秀将领,因为懂得礼仪,所以重视人情义气,由于重人情义气,所以能通
情达理,并且因为通情达理,所以才胸怀仁慈之心。正因为如此,外表看起来似乎粗晕
俗气,却能冷静地按照手下每个将士的长处加以任用,因而没有一个人对他心怀怨气。
就是说信玄所以强调“慈悲之心”,是因为他确信只有在宽厚仁慈的大将手下,才能聚
集人才,练出精兵。并且只有通晓文经武略,进而具有高尚人格的大将,才能掌握人心,
采取有条不紊的行动。
    关于信玄如何知人善任,有这样一段故事可以说明:
    据说天文14年(一五四五年)五月,堪称武田信玄帐下栋梁的板坦信形,不顾众人
反对,轻率地进攻小笠原长时和木曾义高,遭到惨败。他的鲁莽行动,在武田的前线将
士中遭到严厉批评,也受到部分人的冷嘲热讽。他本人也决心接受幽禁,承担罪责。可
是信玄把信形找来,对他能在战斗中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的本领,加以正面评价,采
取了宽宏大量的态度,还安慰他“不要介意周围人的胡言乱语”,并且重用如初。深知
信形作战勇猛顽强的信玄,没有仅仅因为一次失误就加以责难。
    另外,据说信玄在攻下其它国时,总是把当地领主作为盟友对待,不使那里的人民
穷困潦倒。
    所谓“大将”的慈悲之心,就是如前所述能够注意让所有人各得其所,发挥才能。
我觉得信玄作为统帅,能准确无误地了解部下将领情况,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尽管看
起来有些可能是琐碎小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信玄建立了一支精锐强劲的军队,却没有构筑城堡。他认为即便坚固的城堡仍须要
人来保卫,决定的关键是人的团结,士气的高涨。他相信在严明的军纪之下,采取一丝
不苟的军事行动,全力破敌,远比构筑城堡重要。而且不要据守城内,应当主动出击,
制止外敌于国境,才能使百姓免遭战祸,安居乐业。
    信玄还致力于治山治水。甲斐国自古多水灾,尤其甲府盆地受害更甚。建筑在釜无
川上的信玄堤,现在仍然保存着。
    他采取一种崭新的治水方法,即让两河的水流相撞以削水势,叫作“甲州式削流
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治水方法记载于史册。信玄倾注心血而完成的治水工程,使甲
府盆地历经四百年未受水害。
    由此可知,信玄平素即注意爱护百姓,严明纪律,以取得信任。因此甲斐地区的百
姓仰慕慈悲的名君信玄,以至每到用餐时,都要口颂“信玄大君”。信玄似乎还有一种
主张,即“万事从小处做起,逐渐积累,然后方能成大事。”他是在明辨事理,锐敏洞
察的基础上,来掌握“小事可变大事”这条规律的。我觉得信玄的这种生活态度中包含
着即便在今天的社会也适用的共同性原理。

调动积极性,因才而用

    如何使各种“人才”准确无误地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这就要看领导
者的器量和因才用人的本领了。在这方面,信玄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人物。
    信玄讨厌只是喜欢与自己性格相同的武士,或者只重用凡事能采取与自己相似的态
度和行动的人。
    信玄曾这样说道:
    “为了玩蹴球,要在庭院四角栽植四棵树(樱、柳、枫、松)。先是春天一到,樱
花艳美,柳色新绿。不久,春光逝去,樱柳之争结束。于是夏往秋来,它们为即将凋零
而悲伤。接着枫叶变红,它在暮雾、秋雨中的姿态,为诗人所歌颂,呈现出多姿多彩。
然而一进入冬天,它那艳丽多彩的姿态,便无影无踪了。只有在这时,那永远不变的松
绿才显出真正的本色。
    世间万事可以说与此同理。只爱一种气质的人,作为一国之主的大名,不能不说是
个错误。但是在优秀大将的统领下,臣民团结如一体,却是值得夸赞的事。所谓三乘四
等于十二,而三加四等于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往往喜欢把和自己情投意合者,或者易于使用者置于身边。信玄则认为这种大
名是有缺陷的。他的这些话是对位居领导者的重要告戒。诚然,盛开的鲜花固然好,而
朴实无华的松绿也别有一番风韵。
    至于“三乘四等于十二,三加四等于七”,他是以此来比喻:不同性格的人,如能
巧妙地组合、搭配在一起,便能发挥出比二者更大的力量。
    信玄是怎样做的呢?在他手下,以“武田二十四将”为首,聚集着大批各类人才。
例如《甲阳兵鉴》中记载着一个名叫山本勘助的家臣,是个精通兵法的武将,在“武田
二十四将”中也是特别出色的人物。
    据该书所记:山本勘助是个勇猛智慧的武士,精通攻城陷阵的战法,剑术上是京派
的高手,还通晓两军对阵中的战略策略。可是勘助相貌极为丑陋,而且是个独眼,手指
和脚指也不灵便。他最初投奔骏河的今川义元帐下,希望得到个官职,然而义元不愿收
留。义元由于受到其身体相貌和周围流言蜚语的影响,未能看出勘助这个人材。而信玄
却有不同看法,他看到:尽管勘助生长在三河国窪村的农民家庭,出身低微,却能刻苦
钻研兵法,虽其貌不扬,却很有名气,因此绝非平庸之辈。于是他把勘助当作宝贝请进
府中。
    其后,山本勘助果如信玄所料,干得很出色。据说他以“修练武艺”为名,游历诸
国,把各地情况逐一汇报给信玄,信玄因而能坐居府中准确掌握各国情报。
    是否真有山本勘助其人,一下难以说清。但是《甲阳兵鉴》的记载,旨在强调信玄
如何能敏锐透彻地看到人材的本质,并且尊重每人的个性,这是非常清楚的。是优秀领
导者,还是昏庸之徒,只要看其如何使用人才,便一目了然了。
    武田信玄是善于起用人才的“名手”,这一点固然是使武田军团成为无与伦比的强
大军队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时还竭尽全力去培养肩负接班重任的年轻将士们。
    信玄对由那些精明能干的部下的子弟组成的“小姓组”,以及身边的年轻武士,都
亲自教以当武将应具备的才能、战术等,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熏陶、培养。那些信玄
可以自由驱使,积极能干的武将,几乎大部分是由他“亲手”培植起来的。特别是信玄
在以讲“夜话”形式和部下闲聊时,很少教训人,总以通俗易懂的比喻,在不知不觉中,
教给部下当武将应有之思想、姿态,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而侍奉在他左右的年轻武士们,
如饥似渴地学习信玄的教诲,把它作为自己成长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不难想象的。所谓
培养教育人,最终仍旧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当中。几个人谈心,有时无意中流
露出的话语,往往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信玄的父亲信虎在世的时代,有个时萩原的重臣,任常陆长官,被人们尊为“智谋
之将”,当他接触到幼小的信玄时,一眼看出信玄是个非凡之才。于是他一有机会就给
信玄讲战斗故事。久而久之,使信玄很自然地学习到打仗取胜的“关键”所在,从而培
养出一棵足智多谋的大将苗子。常陆长官在信玄十四岁时去世,但他给予信玄的影响,
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信玄所以重视教育年轻人,恐怕一方面因为他自身有过这种经验,
同时,他更想抓住点滴机会,给青年们留下教育子孙后代的训戒吧。
    另外,在《信玄全集注释本上卷之六》中,关于“御大将之荣誉”有一段记述。所
谓“御大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者,关于领导者的荣誉,信玄举出三点:
    其一是要有“识别人的眼力”,也即要“正确评价人才”。
    其二是“管理国家”,也即以“政治治国”。其三,要能“取得会战的胜利”,也
即“战争中的胜利”。既是一员武将,一般都把取得战斗胜利,作为第一条荣誉。而信
玄却认为“取得战斗胜利”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仅此不够,所以他把“正确评价人才”
和“政治治国”放在前边。我以为正是在这种认识中蕴含着信玄作为领导者而具有的深
沉与坚强的奥秘。
    关于“政治”的重要性,信玄这样说过:
    “取得战争胜利固然是一种荣耀,但如果战后的国家政治不佳,全国会立即陷入混
乱。因此常言道:‘取胜容易,巩固胜利难’”。
    的确,战胜敌人非常重要,但如果胜利后,内政出现破绽,民众遭受痛苦,便失去
破敌取胜的目的。那才真是“取胜容易,巩固胜利难”呢。虽然所有战争都有个胜负问
题,但即便获胜,如果进行的是力不从心的战争,搞得人们精疲力尽,给他们生活和人
生带来不良后果,其所得便是相反的效果,因而也就失去胜利的意义。
    就是说,领导者还要经常考虑胜利后的问题。在经常思考未来的同时,要倾心运筹
为取得胜利,把战争推进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使民众得到“喜悦”、“发展”和“满
足”,要采取哪些办法。
    关于人才的评价和起用的重要性,信玄说:“治理好国内,不是大将一人所能完成
的事,所以选贤任能至关重要。因而把正确评价人才列为大将的最高荣誉和功劳。”
    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以及所有层次的各
种“组织”。一个由大量人员构成的组织,靠一个人的力量来维持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不广集人才,团结一致,就很难获得繁荣昌盛。
    据说信玄还是个真诚倾听下级意见的武将。有关战略战术方面,他绝不武断专行,
必定仔细听取各将领的意见,反复磋商研讨,然后才作决定。
    而在实施这一决定时,他还要反复演习、训练。确有把握之后,才将该战术实际运
用于战场。由于运筹准备,仔细周到,所以他的战术总是能按预想一丝不乱地得到运用,
取得成功。
    还有,信玄平常很温和,执行纪律却极其严格。例如:他规定违犯军法者,没收俸
禄,处以死罪。据说他的这种严厉,形成高度统一的战斗力,也是武田军强大的原因所
在。
    总之,一旦有事,决不可任意孤行,轻举妄动。要深思熟虑,和大家充分协商研究,
最后使大家齐心协力,行动一致,才能取得振奋人心的胜利。

正确无误的人才观

    在认识和掌握人才方面,有哪些重要之点需要注意呢?
    信玄曾说:“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误解他人之事有七。”(《甲阳兵鉴注释
要本》,甲斐丛书刊行会版)他举出七点容易误解他人本质的错误。在此,就其中三点,
谈谈个人看法。
    其一是,“常将行动迟缓者误为稳重者”。他是说有人经常把那些磨磨蹭蹭的人,
错看成沉着稳健的人。他的话真是一针见血。
    譬如有这种情况,其人在发生地震时也不慌不忙。有人便认为此人非常沉着冷静。
其实他不过是动作笨拙,准备不及罢了。
    沉着和愚缓大相径庭。希望大家在识别时,一定要留心别搞错。
    信玄还这样说过:“不加思虑,而喋喋不休者,是谓信口开河,其言终日不止,却
无一语有益于朋辈或主君;其所憎恨者,即使优秀武士,亦恶语骂之;对送贿讨好者,
备加宠爱,对关系亲近者,虽为非作歹之徒,亦大加赞扬,其原因在于将思想浅薄者,
误以为通情达理者。”
    信玄把那种说话不加思索的人,称为“耍嘴皮者”,他告戒人们绝不可把“耍嘴皮
者”视为通情达理的人。
    他指出:有人从早讲到晚,却不说一句对同伴或对主君有用的话。这些“耍嘴皮
者”,只要是他憎恨的人,即便是出色的武士,他也到处说其坏话,相反对送礼讨好自
己的人却非常喜欢,如果和自己关系好,即便是坏人,也要加以表彰。
    不论哪个时代都有这种人。越是这类人越是能说会道,也善于写文章。社会上的人
受其巧言善辩的迷惑,往往认为他们是既有知识,又通晓社会情况的人,而加以信赖。
然而他们多半是些缺乏节操、见利眼开,并且以我为中心的人。
    像这类“耍嘴皮者”,不论他多么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也决不能信赖。这是信玄
的告戒。
    信玄还举出另一种容易误识人才的情况,即“尚有信心不坚定之徒,不惜扑风捉影,
谎报情况,此乃十足的顽固不化者,然而却易将此类人误为自尊自信、不甘认输、勇武
刚强之优秀武士。”
    他是说有一种缺乏信念的人,常常讲一些自己根本不知道,胡编乱造的情况,其顽
固程度令人吃惊。可是却往往有人把这类人误为信心强、不服输、英勇顽强的杰出武士。
    真正有信心的人,知道心地善良、谦虚好学的作风是多么重要。这样的人当上领导
者,一定大有前途,成长迅速。相反,没有谦虚态度,顽固地突出个人,固执己见,这
种人必然碰壁。并且一遇到不顺,便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信玄说,真正的刚勇顽强,
是要在锤炼武道的同时,钻研学问,培养才能。他自己注意实践,也劝别人照着作。
    信玄所说的字字句句,可以说是在本质上深刻抓住人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看法。
那么信玄的这一着眼点和深刻性究竟来自何处呢?
    我觉得它来自作为将领应具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手下拥有众多的将士。一
旦用错人,布错阵,就会招致全军覆没,使领地内的百姓遭受无限痛苦。因此绝对不允
许发生错误——我深深感到就是来自这种严肃态度和责任心。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会产
生智慧,吸引人才。可以说领导者的资格,决定于有无责任心,而其责任心的大小、强
弱,又决定着人格的伟大程度。

贤将以“五成”胜利为上

    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这就是人生。社会是变化的,而且连续变化。人心也变化,
是瞬息间的变化。自然界也是从冬到春,又从春到夏,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自己本
身一开始就处于时时刻刻的变化中,从未停息过。
    如何对待万事万物均处于变化中的这一现实呢?如何认识情况变化,并抓住胜利时
机,采取有效的行动呢?这就需要运用“兵法”了。
    信玄关于“胜负”的看法,确实旨深意远。
    他论述了数条。其一是对每个胜负都要留有余地的思想。
    关于两军会战时的胜败,信玄认为“十成中获六、七成胜者,乃十成之胜。”
(《甲阳兵鉴》,矶见正义,服部治则校注,人物往来社版)。也即以十成为标准,取
得六、七成的胜利就足够。尤其在大会战的场合,这点更为重要。他并且说:“其原因
是,八成胜则危,而九成、十成之胜,则必将酿成我方遭受大败之条件。”(同前书)
    他还经常说:战争的胜利以五成为“上”,以七成为“中”,以十成为“下”。为
什么呢?因为五成胜利能鼓舞人进取,七成给人带来麻痹松懈,而十成胜利则会使人产
生骄傲。
    五成的话,就会想:“虽然输掉一半,但还胜了一半,下次一定加油!”产生一种
努力奋进的精神。而如果获取十成胜利,必定产生骄傲之心。听说就是根据这些理由,
信玄绝不轻易超越取胜六、七成这条线。(《定本名将言行录(上)》,冈谷繁实著,
新人物往来社版)
    他和上杉谦信进行的川中岛之战,是从天文二十二年(一五五二)到永禄七年(一
五六七),历经12年,打了五个回合。其基本模式是面对进攻的谦信,信玄则采取“善
战者不战,善战者不死”的策略,以坚固的防守为背景,步步向前推进。据说上杉谦信
斗不过信玄,正是在这一点上。
    我也认为他的上述看法旨深意远,其做法从进行现代经济战开始,适用于现代社会
所有事物。
    另外,据《甲阳兵鉴》记载,在谈到有关兵家胜败的体会时,他曾说:“四十岁以
前要尽力取胜,而四十岁以后要设法不败。”
    这句话也生动地表现出信玄不计较眼前得失,而着眼于大局的胸怀。就是说他把未
来的最后胜利,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考虑。他觉得只求取眼前胜利没有意义。现在虽很重
要,但将来更为重要。为将来取胜,现在怎么办呢?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索中,存
在着贤将和庸将、愚将的区别。
    四十岁前奋力取胜,四十岁后设法不败——信玄的这条战训,也是源于把未来的胜
利作为大目标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千方百计下工夫,踏踏实实保持力量,与此同时,
穷追不舍地进行战斗。只有把这种态度贯彻到底,才能有把握登上通向最后的、也是永
远的胜利之路。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胜负怀着“胜不骄,败不馁”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信玄对
眼前的胜负一向抱着超然态度。
    他胸中深深怀着一个远大目标,这就是保卫甲斐国,让它永远繁荣发展。
    例如:他和信浓国村上义清之战,打得很漂亮,连连取胜。武将们认为现在乘胜进
攻,必定大获全胜,因而主张进一步穷追猛打。但是作为大将的信玄,却早早偃旗息鼓,
率兵回国。武将们不理解信玄的深刻用意。回国后,他的老部下们以为一个月内连打两
次胜仗,主将一定会感到心舒神畅。
    然而信玄丝毫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态度一如往常。
    据说稍后,他再次和村上义清交锋。这次却打了败仗。此时,人们担心信玄回到甲
府后会不高兴。可是恰恰相反,他仿佛早已忘掉打仗的事,举止悠然,表现出一种漠不
关心的样子。并且举行了三天“能乐”会,慰劳将士。他年轻时代的这些珍闻轶事,也
大有令人追怀玩味之处,它说明信玄在众多战国武将中是多么杰出的将领。
    对于建立了江户幕府“独揽天下大权”的德川家康来说,信玄既是个伟大的竞争对
手,又是个“军师”。
    家康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是为和信玄争夺霸权,于元龟三年(一五七二)十二
月所进行的三方原战斗。兵力上也处于劣势的家康军,彻底输给制订了周密作战计划、
以万无一失的姿态展开战斗的武田军。而且据说还有这样一个插曲:德川家康在败退中
竟尿了裤子。可见家康那次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家康领教到信玄那远比传闻要厉害的战略策略,一定惊叹不已。后来,胜海舟甚至
这样评价他的兵法:“有规律,有节制,同现在西洋式兵法完全一样。”(《冰川清
话》,角川文库版)。可见他的战略战术是很合理的。
    打那以后,家康把信玄的军事学变为自己的东西,取得战国时代的胜利,夺取了天
下,并为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德川幕府统治打下了基础。
    有时失败会成为通向下一次胜利的因素。反过来,胜利时又经常蕴育着失败的原因。
家康在三方原战斗中败于信玄。
    但他由此而学到信玄的兵法,并最终取得巨大胜利,成为掌握天下大权的人。这就
是说,他善于把自己的惨败,转变为通向更大胜利的源泉。由此也能看出家康作为一个
领导者的宽大度量。

有关培养接班人的告戒

    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其消长兴亡均取决于接班人。不,进而可以说先人之伟大与
否,将由其后继如何来决定。
    武田信玄病死于天正元年(一五七三),享年五十三岁。
    继承其位的是四子胜赖。然而由信玄倡导的欲称霸天下的武田世家,不料就在四子
胜赖这一代轻易地灭亡了。
    由精明细致的信玄建立,被视为铜墙铁壁的武田世家,为何如此简单地灭亡了呢?
这是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关于武田世家的灭亡,可以举出很多原因。例如:
    “晴信(信玄)临终嘱咐曰:……吾以国托付于你,甚感放心。汝(胜赖)若听吾
之所言,吾复何忧?言毕而卒。然胜赖不从其言,竟使国亡。”(《定本名将言行录
(上)》,冈本繁实著,新人物往来社版)
    信玄临终,把一切托付给胜赖,并说只要你照我的话办,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但
当时接班的胜赖已二十七岁,或许由于对个人力量的盲目自信,也许因为急于求取功名,
想打一场远胜其父的战争,以夸示天下,因而没有信守父亲的遗言。也不采纳家臣将士
的忠谏。
    信玄临终时嘱咐道:“吾死后三年,不发丧事。”还要他不进行那种无法取胜的战
争。可是信玄之死,不久就传到周围邻国诸将的耳朵里。胜赖还违背其父的遗言,采取
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继承武田家的家长是胜赖,但是他和作为战国时代头等武将的极其伟大的父亲信玄
相比,其结局暗然失色。
    关于胜赖是否为“庸将”,看法不一。有人说,他在迅速走向天下统一的时代洪流
中,在遇到各种不幸和障碍的情况下,想奋力继承其伟大的父业,他具有这种能力。但
是,当初的胜赖似乎没有充分地更为实际地认识到自己与父亲的“差距”。甲斐国的悲
剧正是从这儿开始的。换言之,他常常以为在周围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和父亲一样。
并且在尾张国织田信长的心目中情况也如此。
    骄傲自大是非常可怕的。人们由于高傲和急躁而走向灭亡。胜赖以为自己作为主君
所说的一切,部将们会言听计从,他对此深信不疑。他相信自己伟大,而又有“力量”,
却不知道社会是多么严酷。而且他对如何保卫和繁荣甲斐国也缺乏认真的思考。
    而信玄对如何保卫甲斐国,其关键在何处等问题,经常进行深思熟虑。对战事也很
慎重。诸如敌人在想什么,如何掌握和处理现实情况,怎样减轻百姓痛苦等问题,他一
年到头都在冥思苦想,研究如何作战。胜赖完全不知道父亲的这种苦心,而急于追求功
名,开始作战。这是他小看社会,轻视敌人的结果。他以自己高居继承人之位而傲视一
切,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粗心大意。
    对武田家族来说,还有一件不幸的事。即家臣中已无人向胜赖进行诤谏。那些面对
错误和危险,敢于劝谏纠正的忠臣已不存在。人人瞅着主君脸色行事,采取敷衍一时,
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态度。当然,这和对听不进忠言的胜赖失去信心也有关系。
    而且,胜赖周围的年轻武士们也很软弱,缺乏从战国时代闯过来的那种经验和锻炼。
即现在所谓的第二代的脆弱性。
    信玄时代那种君臣一体,誓死战斗到底的高涨而热烈的传统精神已不复存在了。
    信玄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武将之一。然而,他唯独没能摆脱对自己儿子的偏爱。我觉
得从这里可以看到任何名将都难于避免人性的悲剧。不过信玄自身总算幸运,没看到这
场大失败的结局就离开了人世。

人心背离是国家灭亡的原因

    不掌握“潮流变化”,便无法打胜仗。不了解“时代发展”也不能取得“胜利”。
    造成武田世家没落的关键,在于那次历史上有名的“长篠之战”。
    天正三年(一七七五)五月,胜赖率领的武田军正在开往京都途中。可是行军到三
河国的长篠,与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军遭遇,吃了大败仗。当时,信长使用步枪进
行巧妙的攻击,把依靠骑兵和长矛的武田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这场战斗在历史
上极为有名。这一仗可以说是织田军跟随“时代发展”,而采取的新战术,击破了武田
军那种置身于“潮流变化”之外,因循守旧于传统的旧战法。
    有一个与长篠之战有关的值得注意的事实。即胜赖于五月披挂上阵,要求和对方决
战。
    提起旧历五月,那是农民一年之中最为繁忙、重要的季节。在这个时期搞你争我斗,
他们是最忌讳、最怨恨的。信玄对群众的“生活”和“心情”总是给予深入细致的考虑
关照,注意不使群众的负担超过可能的限度。而胜赖呢?潮流变化已很清楚,他却不顾
农民利益,要求决战。其结果可想而知,对武田军的不满增强,民“心”背离。
    武田胜赖在即将进行长篠之战时,于宝饭郡(今之爱知县宝饭郡)附近,打开了丰
川水渠的堤坝,把水放入平原。其目的似乎是要攻打奔向长篠的德川军后方。然而大量
河水流入田亩,使农民蒙受极大的水灾。同时,据说那河水对东三河的田地来说却非常
宝贵,因而那年遭到了旱灾。
    再怎么说作战需要,像他这样甚至把农民的生活基础都破坏掉的行为,据说还找不
到第二例。当时农民们该是多么的悲痛和愤怒啊!
    总之,胜赖不了解民“心”。这在那些不经磨难而登上高位的所谓“有权势者”来
说,是常有的现象。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和“繁荣”。
    相反,了解人之“心”,通达人情之机微,才是“为将者”应当具备的条件。不了
解民心,不能算是真正的领导者。
    而且,在长篠之战中,可以说最致命的一点是内部不团结。武田军的强大,归根到
底是来自信玄这个人物的伟大和力量。失去信玄后,由年轻的胜赖来补缺代替,这对他
来说实在是个过重的担子。而更糟糕的是胜赖急于要攻下长篠城,以显示自己的本领。
据说那些信玄时代留下的武将们,见到织田与德川联军的兵力和阵形,坚决主张避免决
战。但求胜心切的胜赖却顽固地坚持己见。他拼命想以战争的胜利来平息内部的混乱,
然而实在可悲,他的意愿适得其反。很多武将丧命,上下的情谊一下遭到破坏。
    可以说信玄始终不渝地爱护将士,保卫国家,进而保护群众。为此,应该撤退时,
就会真正拿出勇气撤退。他最终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伟大的繁荣。与此相反,胜赖却迎来
悲惨的灭亡。
    事情就是这样,国家或团体由于一个领导者的优与劣,或者繁荣,或者灭亡。肩负
这个重任的是领导者。
    在错误的领导者领导下的群众是最为不幸的。
    曾经在军部权力者那种愚蠢无知的指挥下,尝尽辛酸,并变成牺牲品的日本人的痛
苦经历,也是这种例证。绝不能再重复悲惨的过去了。
    在长篠遭受惨败之后,胜赖仍不改其“骄傲”和“急躁”的秉性。其结果是人心涣
散,家臣背离。
    天正十年(一五八二)一月,胜赖的部下木曾义昌私通信长,在内部造反。义昌是
胜赖的妹夫,因此是亲戚的反叛。
    义昌叛变时,据说胜赖还说:“义昌怎么可能……。”不相信真有此事。他竟如此
不了解各部下的思想动态。对义昌采取对策为时已晚,因而扩大了内部的裂痕。
    信长已得知胜赖非常凶恶,群众正在其暴政之下呻吟,离他而去者接连出现。许多
人已敏感地意识到信长正在走向兴盛,武田正走向衰败,因而不只是背叛,由于对胜赖
失去信赖,更加速了曾经驰名天下、坚强牢固的武田军走向灭亡。
    从义昌反叛开始,武田家族一蹶不振,迅速灭亡。
    无论怎么说,领导者一旦失去人心,就绝不可能再得到兴亡发展。这是超越时代的
方程式,不管对何处的组织团体来说,没有比这条规律更为可怕的了。
    ------------------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云南大学2016年考研复试信息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0: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人学

第二节 拿破仑

--------------------------------------------------------------------------------

生存于两个世纪的交替时期

    传说拿破仑一生中打过多达六十场战争。他的心中经常只装着一个词儿,就是“前
进!”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总是喊着“前进,再前进!”来打开困境。以至于今
天,在拿破仑走过的地方留下很多传说。
    拿破仑一七六九年诞生于地中海的科西嘉岛,一八二一年在流放地圣海伦岛,结束
了五十一岁的生涯。他在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战斗滑铁卢之战遭到失败,终于退出帝位,
被幽禁于圣海伦岛。当时他四十六岁。他在不足五十年的岁月里,以欧洲、埃及、以及
俄国为舞台,演出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戏剧。他正好是在十八世纪向十九世纪过渡的“世
纪交替”时期生活、奔跑。
    他对逼迫到眼前的命运绝不轻易屈服。他曾远征俄国失败,遭遇内部反叛,并被流
放到厄尔巴岛,尽管如此,他那高昂坚定的热情仍然燃烧不止。他摆脱残酷的命运,重
返巴黎,建立了所谓“百日政权”。既然已降生在这个世界,就要把自己的“人生”的
戏剧一演到底,他这样下定决心,并勇往直前。
    他完成了无人可比拟的读书量,具有强健的身体、丰富的想象力、不达目的不罢休
的追求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智慧以及行动能力,可以说他正是在法兰西革命的激流中
诞生的英雄和宠儿。对拿破仑的评价,也和对许多伟大的思想和人物的评价一样,其说
不一,但是他一生的表演,给现代以各种各样的教训和启发。
    我在二十二、三岁的青年时代,每次翻阅拿破仑的传记和战史时,也总能学到许多
东西,至今犹感亲切。我在当时的日记中这样记载道:
    一生一世是战斗的连续。不过,我想为什么而战斗,又以什么作基础,这是非常重
要的。
    自己的战斗目的,如无丝毫可怨悔之处,那就是完成了最大幸福的战斗。我现在已
认识到自己完全没有怨恨之点。所以我只有高高兴兴,一心进军。
    进行战斗,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漂漂亮亮地大干一番,以演好终场戏。胜负是第二
位的。要将自己进行战斗的智慧、实践能力、坚毅性格以及责任精神等彻底发挥出来,
把它们置于首要位置。
    拿破仑胜利了。接着惨败,然后又取胜,最后成了战败的英雄。
    斐斯特洛奇,他持续了五十年的为人生的战斗,几乎遭到彻底失败。然而他最后终
于取得成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进行战斗,如何演好最后一幕。
    拿破仑的终局是失败。美丽的首都巴黎有为纪念他的胜利而修建的凯旋门。但他没
能以胜利结束自己的一生,并通过凯旋门。
    无须赞言,他的局限性在于为达到目的而把“战争”合法化,造成大量牺牲者。然
而仅仅这么一个拿破仑竟能如此大规模地主宰历史,这一事实不能不使我感到“一个人”
所具有的分量。
    当然,现代已不是靠一个“英雄”来决定社会主要动向的时代。可是历史这幅“编
织品”,归根到底不外是由“人”这个无数的五彩缤纷的“线”和“线”编织而成的。
推动历史的仍然是一个一个的人。我认为从“一个人”的变革开始,由“一个人”传给
另“一个人”,这种连锁般的波动才是真正的“革命”。
    时代早已在剧烈动荡、混乱迷惘之中,期待着新时代的新“人”和新生命的“世纪”
早日到来。我已明显感到从“一个人”进行革命,向必然到来的全人类变革这场宏伟、
壮观的戏剧舞台前进的时刻终于来临。

“正义”和“人情”

    拿破仑的军队转眼之间,席卷了欧洲大陆。战争接连取胜。其取胜的原因何在呢?
这当然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拿破仑的天才指挥有关系吧。同时,据说作为支持它的基础
是法国军队,具有要把进步的革命理想播种到欧洲各角落这种伟大的“使命感”。就是
说,这理想就是正义,打着正义这一旗帜,这正是拿破仑获胜的原因。我的恩师卢田城
圣先生常说“打仗必须为正义”。社会上出现各种运动和团体,但失去理想、缺乏正义
的团体和运动,即便能得到一时的兴旺,也决不会维持长久。
    拿破仑有个理想,他想以联邦的形式对欧洲大陆实行统治。他积极活跃的时代是法
国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当时在法兰西共和国内,合理分配土地和制订法律等建设新时
代所需的各种事业,极待解决。就在这时,拿破仑为农民获得土地开辟了道路。并制订
和实施了“拿破仑法典”等,迅速建起新国家的雏形。
    关于拿破仑的名字,据有人说来源于意为“新都市的”这一希腊语。正如其名,他
并非只知一天到晚打仗,他还从建设巴黎开始,在法国各地建立起一批新时代的新城市。
这样,他渐渐加深了自信心,在与各国交战时,也高举着实现正义的旗帜。
    与法兰西革命同时,“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法国国民中迅速扩大。此时,
到处洋溢着高远的理想主义,同时在和妄图封锁革命的法国内外各种势力的激烈对抗中,
人们心中充满高昂热烈的民族主义思想。正像拿破仑自己说的“我是革命的产物”
(《拿破仑》,井上幸治著,岩波新书版),他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空气,而拿破
仑军进攻各国之初,说是侵略,不如说更多的带有解放运动的意义。
    拿破仑曾在讲演中说道:“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军是为砸断你们身上的铁锁链而来
的,请信任我们,欢迎法军的到来吧!”“华盛顿死了,这位伟人与暴政进行了战
斗。……法国士兵,和他一样,和美国的士兵一样,正在为平等和自由而战斗。”
(《拿破仑言行录》,奥克塔佛·乌里布编,大冢幸男译,岩波文库版)这些演说真实
地说明拿破仑是以法国革命的原理为正义的旗帜,向各处进军的。他对内是抱着把自由、
平等思想散播到全世界的想法来统帅军队,而对外则以民族解放的救世主的形象向各处
进军。事实上,最初群众确实是怀着好感欢迎拿破仑的军队。
    但是拿破仑也有给后来造成严重恶果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错误。即他虽然不断大
肆鼓吹理想,实际对各国却实行了“征服者”、“专制者”的一套做法。
    无论怎样高举自由、平等这一崇高的思想旗帜,作为外国军队,只要继续处于“征
服者”的立场,那么和当地人之间逐渐发生摩擦便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同时,民族解放
这个新思想,作为一个理想,虽然受到人们的赞美,但在事实上要得到承认,还须有个
过程,因而它遭到旧统治者为首的各种势力的排斥、打击。而且拿破仑所实行的“就地
解决粮食”的机动战术,逐渐加剧了当地人民的反感和对抗。更有甚者,他接二连三地
把自己的亲眷任命为各被占领国的国王。
    这样一来,任何“理想”、“使命感”都必然干瘪无力。于是拿破仑便公然以“征
服者”的面貌君临各国。人们对此,愤怒地说道:“拿破仑把自由教给人们,却没有给
人们以自由。”
    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拿破仑没有抓住民众的思想动向,一味推行“实力逻
辑”,结果未能赢得人们的共鸣。因为民众早已敏锐地洞察到他的“傲慢”。
    从内心给人们以同情和理解的最佳办法是献出“诚实”和“真心”。相反,心中隐
伏着傲慢、骄横、狂妄自负,瞧不起对方,人们必定离心离德。无论怎样玩弄美词丽句,
装作正人君子,只要是做表面文章,便无法打动人心。即使一时行得通,也绝不会长久
下去。德国著作家卡尔·雷达在《战争故事》(西村克彦译,原书房版)中,提及拿破
仑的情况时,分析说:“在这里仍然是那自然的人情比起如同逆产儿的进步思想,表现
得更为强劲有力。”
    也即所谓“人情”,比起理想,或者武力、权力以及名声更为有力量。掌权者和权
威人士,无论怎样想依靠权力和权威的力量来取得人心,人们也不会真心接受。在中心
人物周围聚集起来的组织是坚强的。同时对“忠实”、“真诚”的领导者,人们会怀着
爱戴之心而争先归附。反过来,对那些自私自利和耍弄权威的领导者,人们只会增加
“离心离德”的情绪。
    法国文学家布尔提谈到什么是“幸福”时说道:
    “为了自己,你要学会贤明,对待同胞,你要寄予同情,也即你要通过别人的幸福,
创造自己的幸福。”(《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竹内谦二著,东京大学出版会版)
    在单纯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之中,是没有真正幸福可言的。对个人来说最为
“贤德”的行动是祝愿朋友幸福,并为此而诚心诚意地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
幸福也能得到实现。

鲍罗金诺之战

    从远征俄国遭到失败时起,在那被尊为英雄,并得到无限荣光的拿破仑的神话中,
便出现了阴影。他从此时开始,逐渐失去昔日那种清新娇艳的光辉。拿破仑受挫的重要
原因之一,我以为至少可以说:是由于他判断能力和当机立断能力已经衰退之故。
    在远征俄国过程中,打得最激烈的是“鲍罗金诺战役”。
    俄军和拿破仑军都宣称“我军取得胜利”。实际上那是一场似乎打得难分胜负的激
烈战斗。
    后来,拿破仑自己也说那是他“一生中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场大战是一
八一二年九月七日,在莫斯科西部一百二十四公里处的鲍罗金诺村展开的。当时,双方
的兵力,据传拿破仑军出动了十三万五千人,俄军出动十二万人。牺牲人数,一种说法
是拿破仑军三万人,俄军三万五千人,另一种说法是双方各损失五万人以上。从如此巨
大的死伤人数也可想象到当时战斗之激烈程度。
    这场战斗之后,库图索夫将军率领的俄军撤退了。并且为取得最后胜利,库图索夫
将军采取了把莫斯科也让出来的出人意外的大胆战略行动。欲一鼓作气打夸俄军的拿破
仑,却没有料到这一招。
    拿破仑军在俄军撤退的第二天,开进莫斯科。然而绝大部分居民已随俄军一起撤离,
等待拿破仑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而且,当天发生大火,莫斯科变成一片焦土。这一出其不意的事件,使拿破仑的机
动战术无处可施。这是拿破仑认识上的错误,他迷信于自己的战术,未能冷静地看清事
态变化。此后的一个多月,拿破仑军无事可干,只好呆在莫斯科。
    当时,拿破仑本应采取立即使和平谈判达成协议等应急对策。可是就在谈判旷日持
久,拿破仑无计可施的时候,迎来了“严冬将军”。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并非单单是战况所致。拿破仑自身正在失去迅速应付新情况的灵活性和能力。将
士们也对已非昔日的拿破仑形象不那么信任了。
    我从拿破仑的上述形象想到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是绝不能躺
在已取得的功名上,失去及时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月十三日,初雪已降,和谈无进展。
    但是“冬将军”来临,则必败无疑。面对冬天,在不断袭来的饥饿与寒冷面前,大
名鼎鼎的拿破仑也无能为力,只有从莫斯科退却。撤退的拿破仑军一路上遭到库图索夫
将军率领的俄军的追击,受到俄国农民游击队的进攻,加上饥饿与寒冷,遭到毁灭性的
失败,据说返回巴黎的士兵只有二至三万人。
    拿破仑作为领导者,长期舒舒服服地坐在皇帝宝座上,不知不觉变得保守起来,不
能根据时间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在他的指挥下把大量士兵置于死地。这一教训是值得我
们记取的。
    所谓战斗,并不光是一味向前冲杀就成的。有时也须向后退一步。应当认识到,虽
然后退一步,但接着便能全力以赴地去进攻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把这一公式称作“前三后一”,我想这个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适用
的。最后的最后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半路上无论取得多少胜利,如果它不能与最后胜
利相连接,便毫无意义。尤其作为下一代的领导者们,在生活和社会的道路上,应当很
好地分辨“前三后一”的时机变化。

骄傲和大意造成判断错误

    我透过鲍罗金诺战役还有一点感受。即两军指挥官的临战姿态决定了胜负。法军侵
入俄国之初,俄军接二连三地败退。拿破仑大军逼近莫斯科时,库图索夫迫于众望,接
受了由皇帝签署的总司令的任命。他当时已六十七岁高龄。他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
且又有教养,是智慧和耐力兼备的名将。由于盼望已久的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部队
士气骤然高涨起来。
    另一方面,拿破仑听到库图索夫就任总司令官也为之高兴。因为他曾在奥斯帖列兹
的战斗中亲自出马,战胜了对方。
    他瞧不起库图索夫,认为库图索夫作为将军在指挥上是“无能”的。在此反映出拿
破仑的“高傲”和“轻敌”。
    一方面是拿破仑心中滋长起来“骄傲”和“轻敌”,另一方面则是满怀“保卫祖国”
的强烈愿望的库图索夫。在这两者的一念之差当中,已经看到胜败的归属了。而且和长
期远征,苦于炎暑、疲惫和疾病的拿破仑相比,库图索夫的兵力即使少掉一半,其士气
也远远胜过对方。
    关于鲍罗金诺战役的情况,托尔斯泰的名作《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得很详尽。库图
索夫总是相信“时间”是自己的伙伴。在这次战役中,他也选择了等待敌人自我消耗的
战术。
    他以“忍耐”等待“时间”,创造“机会”。他充分发挥出忍耐的力量,终于击破
强大兵力的壁垒,取得了胜利。
    面对这一战术,拿破仑本该提早完成和平谈判,趁冬季来临前率军撤退。但是如前
所述,他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表现出过去那种敏于判断和迅速行动的能力。他骄傲自满,
完全忘记了该撤退时就撤这一“时间”和“忍耐”的重要性。
    拿破仑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其原因除指挥官的表现之外,还可以举出其他许多问题。
我想举出其中法兰西军队不明确战争目的这一点谈谈。据说当时法国出现经济危机,人
民对独裁不满,问题重重,国内政界陷入不安之中,在这个背景下,拿破仑为转移国民
的不满而向国外发动战争,而且当时法国驻俄大使曾向拿破仑提出下述报告:
    “陛下,我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不明确。法国人民能否把此次远征俄国,作为国民战
争而真心给予支持呢?”(《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
    相反,俄军立于保卫祖国的正义立场,因为目的明确,士气也旺盛。然而拿破仑始
终缺乏采纳忠言的灵活态度,屈于顽固的头脑。可以说,他由于顽冥不化而进攻取胜,
也由于顽冥不化而遭到失败。
    另外,法国军队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外国人组成,并且实行不平等待遇。这也是造
成士气低落的一个原因。
    后来,拿破仑就远征中的牺牲者问题进行辩解时说,法国人战死者比起外国人要少。
由此可知在所谓“大陆军”的名义下,大批外国士兵死去。这些士兵实在可怜。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没有作战所必须的完备的“地图”。
    准确无误的地理知识是战争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在俄国的战斗多数是平原作战,他
拿手的集中兵力,突破中间的战术已无法适用,可是他却依靠绘制得很粗糙的地图进行
指挥,因而出现错误。地图本来就不精确,又加上放大使用,于是在感官上产生了巨大
的距离误差,给作战和布阵带来困难。准备地图可能不是拿破仑的任务,但是作为最高
负责人,把这件作战的最基本工具看得太简单了,可以说失败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拿破仑原是一个很精细、严谨的人,在其卓有成效的行动能力背后,从不忽略充分
的调查和准备工作。然而也许由于高傲和惰性造成,他已逐渐不那么重视周密的计算。
而且他认为莫斯科是俄国的中心,只要攻打莫斯科,就能抓住整个俄国的命根子。由于
国度不同,地形差别,造成他在判断上出现根本性错误。拥有广阔腹地的俄国,和法国
是不同的。
    而且他又未能对莫斯科发生火灾原因做出迅速判断和及时采取措施。有时,他甚至
还顽固坚持自己的看法,即强调火灾不是法国军队造成的。这也是在莫斯科的和谈拖而
不决的原因。或许士兵体力衰竭也起了作用。可以说各次战斗均连锁式地出现“麻痹”、
“骄傲”和“兵力分散”,沿着失败的坡路滚落下去。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艺评论
家柏林斯基,关于拿破仑侵略俄国问题说过这样的话:
    “一八一二年震撼了整个俄国,它唤醒了沉睡的人民,使他们发挥出不曾有的新的
力量,激起了人民的觉悟和民族的自豪感。”
    也就是说,拿破仑进行侵略这一灾难,没有仅仅停留于灾难这一点,相反它成为唤
起民众潜在力量的一个机会。
    可以说,“苦难能成为使沉睡的力量、新生力量觉醒,并发挥作用的机会。”是一
条真理。它在古今以及东西方历史上事例很多,而且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滑铁卢和“叛徒”内伊

    从俄国战败而归的拿破仑,被迫退位,一八一四年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但不久他逃
离该岛,重返巴黎恢复帝政,开始了所谓“百日政权”。然而由于对英普联军进行了有
名的滑铁卢之战,遭到失败,结束了他的“百日”,被流放到圣海伦岛,并死在那里。
    拿破仑的最后一仗是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的滑铁卢之战。
    这一战斗的失败,决定了拿破仑时代的终结。二十几年中,他给予很多人以光明、
希望,他自身却一直处于轮回流转之中,并且最终走向沉落苦难之渊的时刻。
    进行滑铁卢战斗时,法兰西军队数量,约占联军之半。但据说武器装备和部分青年
士兵的士气远远超过敌人。拿破仑也认为:“胜利是属于我的,十成中九成胜。”
(《拿破仑》,加濑俊一著,文艺春秋版)结果却惨遭失败。他后来在流放地圣海伦岛
回忆说:
    “完全是命运呀。综合当时情况,那场战争我是应该打赢的!”(《拿破仑》,鹤
见祐辅著,潮文库版)
    关于法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我觉得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失去了有能力的人才;第二,让士兵在残酷条件下作战;第三,拿破仑的命
令不能顺利下达,作战一直处于被动。
    首先谈谈“人才不足”问题。
    在拿破仑手下,有一批和他共同战斗、屡建战功的元帅。
    他们曾充满年轻活力,雄心勃勃,驰骋疆场,可是此时已变得因循守旧,大部分人
一心只顾保护自己所积蓄的财产。
    他们的这种姿态,增加了年轻士兵的不信任感。据说甚至有人写信给拿破仑,提出
“下次战斗,请您不要任用那些元帅们。”(《拿破仑》,长冢隆二著,读卖新闻社版)
拿破仑自己似乎也发现心腹们的堕落情况。但是把指挥任务交给经验不足的晚辈部下,
他不放心。因此,仍旧把各军的指挥任务交给那些老元帅们。
    其中有个元帅叫内伊。他曾背叛过拿破仑。远征俄国回来之后,拿破仑放弃了帝位。
此时,内伊又为代之而即位的路易十八奔走。后来再次为拿破仑效力,他就是这样一个
变节之徒。
    内伊和拿破仑同岁,生于木桶匠的家庭。进入法军之后,参加了革命战争,立下汗
马功劳。进而在拿破仑部下,担任前线将校,指挥了很出色的战斗。一八○四年,他立
下多次战功,得到承认,被提升为第一批十六个元帅之一。三十六岁那年,他打垮奥地
利军,扫清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其后,他在普鲁士、波兰也立过显赫的战功,被誉为
“勇敢者中的勇者”。
    但是随着拿破仑势力的衰减,他开始了背信弃义的活动。
    一八一四年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已是山穷水尽,以内伊为首的元帅们劝说拿破仑
退位。其实,他们是抛弃自己的君主、恩人以及兵法之师拿破仑,绞尽脑汁来保护个人
的荣誉和财产。
    拿破仑于四月逊位,五月被流放到厄儿巴岛。于是内伊马上投靠路易十八门下,以
图保全自己。后来据说拿破仑逃离厄儿巴岛,在法国登陆之际,内伊在路易十八面前甚
至保证说“波拿巴特交给我好了。我去击杀那头野兽!”(同前书)
    然而当拿破仑的特使很快走访了他之后,他又翻然倒戈,与拿破仑军汇合。内伊的
背信行为竟是如此反复无常。
    不过,拿破仑在决定其命运的滑铁卢战斗中,仍然任命内伊为自己的左翼军总司令
官。这里有拿破仑的难言之苦。他不得不把在阿维尔西旦特孤军击败普军的陆军大臣旦
弗留下来防守巴黎,信得过的贝吉元帅已阵亡,结果找不到能抗击英军的“将领”。因
而不得不在六月十四日匆促起用变节者内伊充任前线指挥官。
    那么内伊作为指挥将领的战况如何呢?可以说一塌糊涂,完全失去昔日之光彩。
    这也是必然的。他们刚刚在前线汇合,他既不了解战局变化,连手下将领的面孔也
不熟悉。他的指挥节奏缓慢,优柔寡断,常使拿破仑焦急。
    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话:
    “经常站在炮火前线的内伊,完全忘记自己看不到的那些部队的情况。最高司令官
的勇猛善战,同一个师长所具有的勇敢精神应该是不同的,……。”(同前书)
    正如拿破仑所感叹的那样,由于内伊不善于从全局判断、指挥,只知道冲锋陷阵,
致使拿破仑军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到失败。但当时除了内伊,找不到另外的人。拿破仑手
下缺乏人才,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在滑铁卢之战失败后,内伊又策划背叛,即在拿破仑决定第二次退位之前,他企图
再次背叛拿破仑,投奔路易十八。
    但是这次背叛周围人已不能容忍。王党派也定然深知内伊的用心,结果他被以叛逆
罪起诉,并判处死刑,于一八一五年十二月在巴黎被枪决。时年四十六岁。
    内伊的死,可以说具有象征性,它表明了变节者的下场。
    无论哪一个时代,叛变者均不会得到光荣可喜的结局。
    即便是免于刑罚,其人生已经“失败”,说他是个活“死人”也不为过。因为背叛
老师和恩人的“变节之徒”,等于给自己的“灵魂”判了刑。

传达命令迟缓招致失败

    如前所述,法军在滑铁卢之战中遭到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强迫士兵在极残酷的条件
下作战。
    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下午,连降暴雨,拿破仑军在滑铁卢以南约七公里处的布兰斯
诺瓦度过了一夜。
    高级幕僚们在农场二楼睡得像死人一样。可是下级将校们的情况很惨,他们无房可
住,相互依偎着,睡在暴雨之后到处是水洼泥泞的路上。至于一线士兵,据说很多人站
在外边,浑身湿得像落汤鸡,一夜不曾合眼。
    而且,由于道路状况极坏,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苦于饥饿,到处寻找食物。在这
种情况下,指望他们去拼命战斗是不可能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指挥者不为
第一线人员着想,失去这种责任感,就不能不说他没有资格当领导者。
    作为领导者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始至终关切属下。
    滑铁卢之战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拿破仑的命令无法顺利下达,造成作战被动,丧失
了取胜的机会。
    联军主力是由惠灵顿率领的英军和布留海尔率领的普鲁士军。拿破仑则采取分割策
略,以破其联合。他首先攻击普鲁士军,将其打退。
    另一方面,则任用内伊对付英军,首先发动了击溃其前锋的战斗。然而,内伊惧怕
深入,在其踌躇不前、攻击不力的时候,丧失了最佳战机。此时,惠灵顿加强了兵力。
为此,造成拿破仑的作战布署出现失误。而且当拿破仑命令内伊属下的代尔龙所部向行
将溃败的普军进攻时,内伊却予以反对,结果引起代尔龙的混乱,再次失去战机。此时,
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去追击未受关键性打击而开始撤退的普军。
    第二天是滑铁卢决战之日。已退却的普军重整旗鼓,图谋与英军汇合,拿破仑获悉
后,想让格鲁希尽量快点向滑铁卢靠拢。但是法军总参谋长苏尔特只派去一名传令官,
当拿破仑的指令传到格鲁希手中时,已丧失宝贵的时间。传达命令要求采取既安全,又
尽量快速的万全之策。可是他们没有做到,结果成为滑铁卢之战的致命伤。
    关于格鲁希军迟到问题,说法很多。总而言之,由于各方面配合多次出现漏洞,格
鲁希最终未能参加决战。相反,找到得力响导的普军,在会战当中抵达战场,与英军汇
合,给法军造成极其不利的形势。
    未能按照拿破仑意图作战的事例不止这些。
    按拿破仑的作战布署,当英军发起攻击时,在炮兵和步兵的掩护下,出动骑兵以决
胜负。可是内伊由于过分急躁,一开始就出动骑兵去突击,致使整个作战遭到失败。这
对拿破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失策。
    这一连串的失误致使拿破仑的作战计划大受挫折。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各方面团结协
力,互相联络的重要性,进而还告诉我们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重要性。

拿破仑的骄傲自满

    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到彻底失败,固然有人才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
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他自身的骄傲自满。由于他过分自信,常把取胜的原因归于自己的
“才能”和“力量”,他的这种自满招致了失败。
    他在身体方面也非常自信。一八一五年六月十七日,面临决战的前日,他连续骑马
作战,差不多打了一整天。他率领部队一直在雨中进军,浑身湿透,因此,他的老毛病
痔疮和膀胱炎自然要复发。他已是四十过半的人,而且已连续战斗了长达约二十个年头。
他强迫自己参加那极为残酷的战斗,因而不可能不损耗身体。总觉得自己年轻,抱着和
二、三十岁时一样的想法,必然要失败。这也是骄傲和麻痹的一种表现。
    他曾宣布:“只要毅然决然去战斗,胜利就属于我们的。
    ……对所有勇敢的法国人来说,或者胜利,或者灭亡的时刻已经到来。”(《拿破
仑言行录》,奥克塔·欧布里编,大冢幸男译,岩波文库版)事实上他非常自负,认为
胜利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欧洲没有谁能战胜自己。于是便逞强作战。可是这种作战由
于带着过分的强制性,缺乏周密的计划。而更主要的是拿破仑的战术本身早已陈旧。
    据说他的战术就是“集中兵力,突破中间,各个击破”。
    即带领少量部队攻击敌人的大军,一举突破其薄弱环节,并且就地筹措粮食、施用
轻装的机动战术。他的这套战术和“前进,再前进!”的气势相辅相成,创造了连战连
捷的记录。
    敌方各国采用老的打法,先是预备粮食,搭好帐棚,然后稳扎稳打地进攻或者退却。
因此,在拿破仑的战术面前,不知所措,只好后退。他使用的是全新的战术,发挥了威
力。但是在欧洲转战二十年的过程中,这个战术早被对方研究透彻。
    各国军队已熟悉了拿破仑的招数,并采纳了其战术的长处。可是拿破仑自己却没有
意识到这一事实,他依然坚信用同样的战术可以取胜。
    另外,他的机动战术则是他自身的天才的判断能力和敏捷的决断,同时要求有对此
理解,并正确完成任务的部属,还要有能使这一战术发挥效果的类似盆地那种地形,具
备这些条件,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这一战术在意大利北部取得巨大效果,相反,在俄
国的广大平原则吃了苦头,并在西班牙的高地和山岳地带遇到游击队式的顽强抵抗,而
未能顺利进军。拿破仑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战术在那种条件下,已不适用。
    这里有个严重的教训。时代不断变化、进步。以前行得通的战术,下一次未必可行。
固守昔日的成功与经验,看不到社会变化,那就不可能再次取得胜利。
    因此,我认为作为领导者必须是个不断了解时代发展方向,注意自身成长的人,必
须是个如饥似渴地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代价,经常能发挥出具有吸引人的新鲜
魅力的人。
    不随时代而成长的领导者是不可能指导群众的。同时,还应指出:工作在不求进取
发展的领导者手下,实在是个不幸!
    ------------------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人学

第三节 南丁格尔

--------------------------------------------------------------------------------

为了信念而生活

    弗罗伦萨·南丁格尔是英国的一位著名的护士,她诞生于一八二○年,去世于一九
一○年。她那极为可贵的波澜壮阔的一生长达九○年。她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江户
末期的文政三年到明治四十三年这段时间。
    她生长在英国的一个富裕的上流家庭。英国当时是威克托利亚王朝时代,经济上已
称霸世界,可以说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她父母结婚后经常去欧洲旅行,她是父母住
在意大利的弗罗伦萨时作为次女而降生的。那儿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她因此取名
为弗罗伦萨。
    父母疼爱南丁格尔,让她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竭尽全力培养她。她从幼年起,接
受文法、作文教育自不待说,她还学习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以及希腊语等
多种语言。而且,对数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及手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学习钻研。
当时的勤奋和努力为她打下良好基础,使她在后来留下大量著作。由此可知,年轻时代
的辛劳、用功,必定在日后起作用。绝对不要忽视这一点。
    总之,从优越的环境、教养来看,可以说她的未来人生必定获得幸福。按当时的社
会常识来看,她的前途只有过那种高雅华贵的社交生活,做一个人人羡慕的窃窕淑女。
然而,她没有选择这条道路。她非常聪明,一定意识到在那华贵之中总是夹杂着凄凉和
空虚吧。
    南丁格尔年轻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想就职、经商,只要是需要的事,什么都可以,那种值得我全力以赴去干的工
作,对我来说无论如何是必须的,我一直在寻求它。”(《南丁格尔评传》,李顿·斯
特雷奇著,岩崎民平译,实业之日本社版)
    于是她下定决心为解除人们的病痛而当一名护士。她二十五岁那年,把这一迫切想
法告诉了家里,结果遭到强烈反对。这毫不足怪。当时人们对医院的印象非常坏,认为
那是个既不干净,风气又很糟的地方。她曾在书中写道:“人们把护士看成已经丧失品
格的女人,因而认为最好由那些甚至已经有了孩子的妇女去干。”当时伦敦医院的医生
还说道:“护士们都是些酒鬼,以护士长为首,所有人都一个样!”(《弗罗伦萨·南
丁格尔的生涯》,赛西尔·乌兹塔姆著,武山满智子等译,现代社版)
    在这样的时代,她毅然决定“要当一名护士”。因而,我深感作为一个人来说,南
丁格尔具有坚强、伟大的信念,很多人从常情出发,多把是否体面看得最为重要。她却
不在乎这些。她当时写道:“在我的字典中没有失望、退缩这样的词汇。”(同前书)
    那些留下大大小小业绩的先驱们,都是怀着纯真而又牢固的“信念”进入生活,并
且始终不渝,贯彻终生。他们把那些由喜悦、痛苦以及悲哀等光明和阴影交织而成的人
的感情的绫缎,不断搓捻在一起,形成人生之纲。如果这条命脉之纲粗大牢固,那么人
们就能怀着自豪和感谢的心情,回首自己那包括所有苦难经历在内的一生。我认为在一
直沿着自己坚信的道路前进的过程中,存在着人生价值和真正的幸福。

“独立女性”的先驱

    南丁格尔三十一岁时,在家庭和周围人不理解和反对之中,进入德国凯撒斯劳滕的
护士学校,迈出了当护士的第一步。她的真正的护士生涯,实际是从三十三岁开始的。
    如同世上众多伟人一样,对她来说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也是个充满暴风雨的时期,
是为她以后飞跃前进作准备,并对她进行考验的年代。她自三十岁以后,开始向自己的
人生课题挑战。
    构筑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是与年龄无关的。而且伟大的人生没有男女之别。一旦发
现并认识到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伟大使命,即便是三十岁开始新的挑战也决不为迟。南丁
格尔就是最好的例证。
    她在日记中说:“我脑海中充满有关人间痛苦的思索……。”她的心没有停留于自
己的事,而是深入到广大的人类爱的世界中。
    结果,她把一生奉献给护士这一天职,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我并不是规劝女性过独
身生活。但是任意将他人与自己作比,或者陷进所谓“华丽婚姻”这种表面幸福观中,
失去正确的人生前途,则不能不说是很可悲的事。
    社会上有些人年轻时就举行豪华的结婚仪式,开始新的生活,不久步入家庭,生儿
育女,到三十岁以后,便疲于现实生活劳累,失去希望和进取心。这种类型在社会上大
有人在。当我目睹有的女性没有发挥自己原有的力量,而虚度年华时,不胜遗憾。
    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最重要的是毫无遗恨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负有的使
命而奋斗终生。并且不应依靠别人来生活,而是在自食其力过程中,去开辟真正的欢快
和永存的幸福之路。
    南丁格尔曾在一封信中说:“人生就是斗争,是一场同歪风邪气的搏斗。”(《另
一个南丁格尔》,吉冈修郎著,医学书院版)
    她一生中通过激烈“斗争”,改善医院条件,把护士从“丧失品格的女人”升华为
“天使”。这是人类精神上的一个大变革。这一变革竟是一名女性完成的。这一事实最
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力量该有多么巨大!推动一桩伟大事业前进,最终关联到“一
个人”的成长。男性也好,女性也好,就看你是否能成为这“一个人”。
    况且,南丁格尔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全社会都想把女性的生活方式限定在一个方向,
这种势力,当时依然十分顽强。
    而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种时代却完成了如此伟大的事业。她的气魄和热情确实值
得敬佩。她在初期著作《致凯撒斯劳滕学园》一书的开场白中这样写道:
    “有一句老话说:十九世纪一定会成为‘女性的世纪。’然而(中略),它并未成
为女性世纪,这怨谁呢?不是男人的责任。因为没有哪个时代像这个世纪那样,女性不
仅拥有充分开发自己能力的自由,而且还获得了这种机会,我觉得对女性来说,这是最
好的一个时代。”(《南丁格尔著作集第1卷》,汤槙麻斯监修,薄井坦子等编译,现
代社版)
    我觉得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一个决不受环境左右、随波逐流的女性,她在端庄文静
之中,有着凛然无畏的勇气,敢于向周围作工作,具有独立的近代女性先驱者的精神。
应该说她的生活超越了世纪,在人生方面给予今天的众多妇女以宝贵启示。

克里米亚的天使

    一八五三年,俄国和土耳其之间发生战争,是由于宗教对立而引起的。当时,力图
阻止俄国南下政策的英国和法国,为支援土耳其而参战。主战场是突出在黑海中的克里
米亚半岛,所以叫“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一八五四年,南丁格尔根
据当时陆军总司令的要求,组织一支三十八人的护士队,开赴战场。她当时三十四岁。
在此后的两年中,她开展了英勇奋进的救护活动。因此而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
她的名字载于世界史册。
    当时年轻的托尔斯泰作为俄国军官,在克里米亚服役,他曾写道:“所谓战争,并
不是那种军乐齐奏,锣鼓咚咚,旌旗飘扬,以及风姿飒爽的骑马将军等整然有序、光辉
美丽的情景,它的真实情况是流血、痛苦以及死亡。”(《托尔斯泰全集第二卷》,中
村白叶译,河出书房新社版)。正如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当时的战场已分不出敌人和朋
友,呈现出一片极为悲惨的景象。
    南丁格尔所在的英军野战医院内的情景,同样是惨不忍睹的。伤兵源源不断被送来,
霍乱患者也急剧增加,可是医疗用品、粮食物资等却极不齐备。而且据说野战医院的建
筑物也极不卫生,运来的士兵因而染上鼠疫并且丧命的也相当多。
    南丁格尔由于自幼在极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体格并不那么强健,所以也差一
点死于疾病。但是她度过了这一切难关,她在信中写道:
    “克里米亚热、痢疾、麻疹等,如今这儿的水土所带来的疾病,我全都得过。因此,
我相信自己的身体已完全能适应这里的水土气候,我已作好同士兵们一起经受这场战争
考验的准备。”(《弗罗伦萨·南丁格尔的生涯》,赛西尔·乌兹达姆、史密斯著,武
山满智子等译,现代社版)
    而且,还有来自医师团的非常明显的歧视。那些以权威自居的医生,根本不把南丁
格尔等护士们放在眼里,甚至不让她们走进病房。
    优秀的护士观察患者非常细致,有时甚至比医生判断的还准确。因此,必须尊敬护
士,决不应轻视她们。
    但当时的社会,到处对护士工作表现出无知和不理解。据说她就是在这种环境下,
担负扫除、洗涤、膳食,乃至所有物资供应,她整天忙于杂务。可是她对此并不介意,
仍旧坚持说:“我们有我们的使命。”
    要是一般人,对如此不佳的境遇和残酷的工作条件,恐怕定会义愤填胸,改变志向
的吧。而她却不改初衷,沿着自己确定的使命道路,一走到底。
    南丁格尔在护士工作上作出了巨大牺牲。为护理士兵,有时整天不休息,一直站着。
有时相反,为捆扎绷带,要连续数小时跪在那儿工作。
    由于战斗极其残酷,士兵相继死亡。南丁格尔对很多在凄冷孤独之中断气的士兵,
怀着深深的同情。她非常希望“不再出现在失意中孤独死去的士兵”,为此她在那些行
将死亡的士兵眼前,竭尽全力进行护理、鼓励。看到她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
频繁地跑来跑去,士兵们甚至以为医院里有好几个南丁格尔呢!
    而且她还担负一件和护士工作不相干的事,即必须书写大量信件。每天有大量士兵
死亡。因为联系中断,故乡亲人非常挂念。他们即使给军事机关写信,在当时情况下,
也很难指望那些以权威和官僚自居的军官们给予亲切的回答。因此,士兵的亲眷们有时
很自然地给南丁格尔写信。而她在极端繁忙之中,一一过目,并真心实意给予回信。
    她给一个士兵的妻子写的回信,至今还保存着。那是一封告诉妻子当兵的丈夫不幸
死亡的信,她那充满着同情心和无微不至关怀的文字,即便非亲非故,也要流着泪水才
能读下去的。她还在信中装入了补助申请单,并详尽说明如何办理手续,帮助对方出各
种主意。
    她一生所写书信的数量极大,据《南丁格尔作品集》的监修者汤槙麻斯先生说:
“一种说法是一万封,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万数千封。”她写信既不为获取报酬,也不为
扬名于世。
    她只是一心想完成自己所确定的使命。这充分表现出她那崇高的形象。然而,尽管
她不间断地做出如此巨大而真诚的献身和努力,却遭到很多的反对和干扰。当然那些直
接受到亲切护理的大批士兵,是由衷感激和信任她的。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对于士兵给
予她的信赖,充满卑劣下流的中伤和嫉妒。
    由此可见,百年前和现在,人的心胸没有取得什么进步。而她却超越了这一点,获
得了进步,她才是真正的勇者,是把自己所确立的使命能够贯彻始终的人。
    她在《护理备忘录》中作了这样的记载:
    “所谓凡事均有‘使命感’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是这样的:即为达到你自己认为
‘最正确’、‘最完善’的崇高理想而去完成工作,而不是由于不主动,被人‘提醒’
才去干。”
    (《南丁格尔著作集第一卷》,汤槙麻斯监修,薄井坦子等编译,现代社版)
    “别人说后才去做”,这不是基于使命感的行为,而是一种尽义务的行动。“别人
不说也去做”,这才是可贵精神。
    她继续写道:“这就是‘一心一意地工作’,为完成自己的‘使命’,……任何人
都必须具有这种精神。……一个护士如果不是为追求理想的圆满实现而看护病人,那么
别人再做什么‘指示’,她也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去进行护理。”
    她所强调的是为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用不着别人指示,也能主动去工作,这才称
得上“一心一意”。
    我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做了哪些工作,为现在的社会和家庭带来多大幸福而决定。其
关键恐怕在于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使命,是否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分燃烧,并通过这
火焰给时代和社会带来利益。人们常说女性和男性相比,热情、易动感情,为此而有动
辄失去理智的不足。然而一旦树立起高大正确的目标,具有使命感,就能发挥出男性所
不具备的特有的巨大力量。南丁格尔的伟大生涯充分说明了这点。

以辛勤的汗水开创近代护理工作

    后来,南丁格尔被称为“克里米亚天使”,她在战场上的勇敢无畏的形象是尽人皆
知的。
    但是她所以能以“伟大人物”而著称于后世,是因为她是现代医护工作的创始人。
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各种佳话,不过是她漫长的一生中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起点而已。
而且由于战场上的过度劳累,使她终生未能摆脱病痛。
    南丁格尔一方面和折磨自己的疾病作斗争,同时她没有仅仅局限于护士工作,而是
积极从事医院改革和印度卫生状况改善等全国性的更为重要的工作。如今,她被称作世
界护士界开创近代护理工作的起点,被尊为护士的楷模。
    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当确定了起点,并为自己的信念而生活时,即使病魔缠身,对
其本人来说也丝毫不会成为障碍,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没着自己的路走到底。
    另外,使我惊叹不已的是南丁格尔活动范围的广泛,以及她那开创这种局面的聪明
的构想能力。
    一个确立了人生目标,并为此而行动的人,其真正价值在于他既可成为教育家,又
可成为实践家,可以适应多层次的社会活动。
    她最初是一个普通护士,逐步扩展活动内容的领域,终于确立了近代护理体系的基
础。她爱惜生命,所以她的视野逐渐从对一个人,扩大到对一个家庭,一个地区,进而
扩展到国家乃至全世界。她并非单纯作为一个慈善家而生存,而是以慈爱为基础,为救
护更多的人民,常常进行极为冷静透彻的分析考虑,不断向英国政府和陆军部毫不客气
地提出改进建议。为此,得罪不少人。但她始终不懈地同社会上那种把弱者置于不必要
的死地的懒惰和无知进行了斗争。
    总之,她不是作为一个普通护士而结束自己的一生。应该说在彻底完成护士工作过
程中,她给自己的使命开辟了大片的良田沃野。
    关于护理工作的所有方面,她都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可能是为一生的使命而生存的
坚强信念,使她的头脑具有不随波逐流、强韧不倦的思考能力。她把耳闻目睹的一切,
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整理、综合,形成新的设想。并且为实现这新的设想而勇往直前,
把世人的批评、赞誉全不放在心上。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时写的一封信中说道:“如今我担负的工作中,护理仅仅占一
小部分。”(《弗罗伦萨·南丁格尔的生涯》,赛西尔·乌兹达姆、史密斯著,武山满
智子等译,现代社版)从那时起,管理和经营医院的一切工作,均由她负责。
    她必定深深体会到:为进行充分护理,不仅需要医生和护士的协力,而且必须得到
所有人的合作。她已认识到为实现福利和卫生方面的目标,需要大批人团结起来,组织
起来。
    可以说她从这时起,走上完成更大使命的人生道路。
    她的有关近代护理体系的设想,是在当时的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另外,她虽为上流
社会出身,但通过护理工作,得以和各阶层的人积极接触交往,这也是促使她形成多元
性思考能力的一个可贵经验。
    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极为宝贵的教训:
    胸怀理想,构思蓝图,固然是人生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但我还深切感到它究竟是否
是在和现实生活的搏斗中建立起来的,这一点是一切的关键。纸面上的空想易于破灭,
通过辛勤劳动建立的理想才是牢固的。
    我们应学习她这样一点,即牢固掌握同现实较量中所完成的蓝图设想,并由此使自
己的人生前景得到无限扩展。

真正的英雄是谦虚的人

    一八五六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南丁格尔回到英国,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先
期回国的士兵们的传颂,她被群众尊为英雄,名声大震。但是她没有因为人民的赞扬而
沾沾自喜,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状和对下一步改革的愿望,占据了她整个身心。
    南丁格尔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有过一段话,开头是这样说的:“如果所谓英
雄是指那种为他人进行了崇高事业的人,那么,”她接着说道:“这种人一定是不骄傲
自大,谦虚谨慎的人。”(《南丁格尔作品集第三卷》,汤槙麻斯监修,薄井坦子等编
译,现代社版)
    一提到英雄,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一种轰轰烈烈、傲气十足、得意洋洋的形象。但她
却说“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人”才是英雄。尽管有人自以为了不起,但从大千世界来
看,只不过是个小小娃娃般的人。只有缺乏真正力量的人才骄傲自大。谦虚则是冷静地
正视自己,主动致力于自我成长、壮大的内心世界反映。谦虚的人总是雍容大度,能正
确地认识事物。高傲的人总是焦躁不安,动辄屈服于虚荣心。如果说英雄是“为他人进
行事业的人”,那么可以说他的必备条件自然是要有高洁的人格,深厚的仁慈心,以及
由此而采取的行动。
    南丁格尔还说道:“如果说妇女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工作’中,也和在发生重大事
件时,处理重要工作一样,或者干得更出色,因而人人能成为英雄的话,那么每天为他
人做奉献的护士们正是个个皆可谓英雄。”(同前书)
    英雄不只是出现在轰轰烈烈的舞台、伟大壮丽的工作中,在那每天每日“为他人”
呕心沥血、默默献身的人们中间才有真正的英雄。“为他人”而真心实意地做奉献,会
使你真正感到喜悦和充实。“没有报酬的行为”带来的充实感,能使你最宝贵的生命充
满丰富多彩的活力。

承担责任的真正意义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千真万确地献身于救护工作,并为此到处奔波。当时
她这样说过:“要说在这儿遇到的真正耻辱、真正辛苦是什么,就是不得不设法同那些
既非绅士,又非有教养者,也非实业家,而且缺乏同情心,一心只想逃避责任、保全自
己的人一起进行工作。”(《弗罗伦萨·南丁格尔的生涯》,赛西尔·乌兹达姆、史密
斯著,武山智满子等编译,现代版)
    她既不为繁重的工作感到痛苦,又不为恶劣的环境感到难过,而是为不能志同心齐
而感到极大的痛苦悲伤。
    她在四十岁时撰写的《护理工作备忘录》中说道:“我觉得很多人似乎真的以为自
己在出门或者吃饭当中,或者因病卧床期间,世界是静止不动的。能说在这段时间内,
万一病人出了什么事,那是病人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吗?!(中略)那种不管对大小
事,懂得‘承担责任’的意义的人——
    这意味着他们是知道如何履行自己责任的人——男性也好,甚至女性也好,何其少
啊!上自最大规模的灾难,下至小小的事故,究其原因(或者根本用不着追究),往往
不是因为‘负有责任’的人不在,就是那个人不知道如何尽自己的责任。”(《南丁格
尔著作集第一卷》,汤槙麻斯监修,薄井坦子等编译,现代社版)
    她所强调的责任,应该说和尽心尽力完成赋与自己的义务,根本不是一码事。
    现代,一般被称作“不负责任的时代”,对这种风气,我非常担心。一个人,尤其
领导者们,不论在什么问题上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是理所当然的。绝不能忘记:在不负
责任这种风气的对面等待着的是无法挽回的巨大破坏。
    能够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这才证明你具有真正的责任感。
    南丁格尔的伟大处之一正在于此。她善于从那些在别人眼里根本不是问题的事物中,
敏锐地提出问题。关于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她列举出很多项目,有关病理知识自
不待说,诸如通风、暖气、消毒、住房、用水、采光、感染、噪声、环境变化、伙食、
卧具等等,涉及面很广。如今,人们也许认为这些项目理所当然应该有,然而当时根本
没人去想这些问题。
    人们对空气、水和阳光等已司空见惯,越是这样,越容易忽略。
    南丁格尔发现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而且她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极为准确地提
出来。例如她把“通风和暖气”作为患者必不可缺的设施加以强调说:“这是‘保持患
者呼吸的空气和室外空气一样新鲜,保持他们身体不发冷’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却被
彻底忽视了。”(同前书)她不仅提出问题,还从空气流通途径直到最后的换气方法,
均给予极为具体的指点。她还说道:“他们只能看到摆在眼前的问题,而观察不出一般
情况中隐伏的问题。”(同前书)由于她的极其认真的态度和对人无限热情,以及由此
而来的责任心,给她带来不厌其烦地追究疾病原因,并完成伟大事业的力量。
    促使她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深刻观察、思考问题的根源不是别的,正是深刻牢固地埋
藏于她心中的永远保护所有人的责任心。

自觉承担使命,不断向上、前进的人生

    促使她从不动摇的根源在何处?在于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没有得到精心护理,而
在痛苦与孤独中死去的那些士兵的形象,还有病死的人远远多于战死者这一可悲的事实。
当时已查明,发生这一悲剧主要是由于军队卫生组织不完备,然而却置之一旁,不采取
任何措施。由此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的终结,对她来说正是战斗的开始,大规模改革和
前进的起点。她的胸中搏动着这一不可动摇的信念。
    反映当时南丁格尔心情的日记中有这样一节话:“我伫立在被杀者们的祭坛前边。
只要我活着,我就要为追究其原因而斗争。”(《南丁格尔的一生》,埃尔斯佩·哈克
斯勒著,新治弟三、嶋胜次合译)
    她振作起已疲惫不堪的身心,勇敢地开始了新的战斗。
    她以自己的经验和调查结果为依据,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如:改革陆军卫生状况,
确立近代护理法,建立医院,改善管理,等等。据说在她推进这番事业的背后,得到了
威克托利亚女王的理解,取得了同她那优秀的献身精神有共鸣的人们的支援。她已不知
不觉在实际行动中加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养成一种人们不能不同她齐心合作的风格。
    为改变环境,自己首先要进步。堪称“人生智者”的南丁格尔,很自然地运用了这
一重要原理。她五十三岁时写的“书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们妇女当中,想要认
真按照《每日生活》的要求,来改造自己心胸和性格的人,只有极少数。”(《南丁格
尔作品集第三卷》,汤槙麻斯监修,薄井坦子等编译,现代社版)她接着写道:“而为
了改善自己的护理工作,这样做是绝对需要的。”
    不论哪个时代,总有很多人毫无意义地把时间浪费在讲别人的闲话上,或者追求虚
荣。而能够真诚地正视自己的人却很少。
    但是一切均要从变革自己开始。无论生活、事业、教育、政治以及经济、科学等,
一切的出发点在于人,因此自身生命的变革正是一切的起点。我们之所以强调“人的革
命”必须作为一切的基础,其道理正在于此。
    百年前的一位女性竟能透视这一点,我深感惊讶和敬佩。
    她在书信中写道:“对我们这些从事护理的人来说,只要护理工作不能每年、每月、
每周取得‘进步’,那就可以说是‘倒退’,事情就是这样。”(同前书)
    她还大声疾呼道:“(我决‘不想成为’满腹牢骚、充满傲慢、私心的、不可救药
的‘那种’人。)我们决不应当成为像演剧时的合唱队那样,每二分钟高唱一次‘前进!
前进!’却一步也没有移动。”(同前书)
    她是一位遵照上述誓言,实现了不断向上前进的女性。
    她于一八六○年创立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由于身体多病,她终于一次也没能
登台执教,但是她的热情深深打动着教师和学生的心,据说找她征求意见,登门求教者
络绎不绝。
    学生们追随、敬仰她的心情,即便在毕业之后也一如往昔,每当遇到困难、陷入苦
恼时,她们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都要来到她的身边。她不顾身体有病,在百忙中抽空
同她们会面,极力鼓励她们。当毕业生重新振作起精神,恢复信心之后,便又离开她走
向世界各地。
    她在七十三岁时撰写的一篇论文中说:“我希望在‘我们’这些人死去的时候,能
涌现出这样的领导者,她们亲身通过严格实践,懂得有组织进行护理工作改革的辛苦和
喜悦,并能带领大家完成远远超过我们所作的工作!”(同前书第二卷),她对后来人,
倾吐了心中的万般感想。
    弗罗伦萨·南丁格尔,如上所述留下了她的光辉业绩,九十岁时安祥地与世长辞。
    南丁格尔开创的近代护理工作的传统,至今仍为人们所继承。她留下的伟大业绩,
在她死后,仍然不断地前进。我们要深刻铭记:真正伟大的事业,即便在开创者死后,
仍然能持续地大步迈进。
    ------------------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0: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人学

第四节 吉田松阴

--------------------------------------------------------------------------------

人的真正价值是在逆境中放射光辉

    我认为人所能完成的最高事业是培养人,造就人才。世间没有胜过人才的财产。
    我一直为培养能承担时代重任的接班青年而全力以赴。
    社会、国家以及团体,其未来均决定于人才。在这个意义上,吉田松阴的一生经常
引起我反复思考。培养出完成明治维新,打开新日本黎明的众多杰出人物的关键是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怀着浓厚的兴趣。
    人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培养人才不能使用一般办法。如果硬是按照某
一模式对人进行教育,“教”势必破坏“育”,每个人的才能将被抹杀掉。
    我觉得松阴作为教育者的最理想之外,是把“教”和“育”不偏不倚地巧妙地结合
起来。
    吉田松阴,幼名虎之助,文政十三年(一八四○)八月四日,出生于长州(山口县)
萩市东郊的松本村。他是经营山鹿流兵学①师范的叔父吉田大助的养子,因而继承了兵
学师范教育事业。他虚岁11岁时,就已能给藩主讲课。安政元年(一八五四),因策划
搭乘培利率领的美国军舰偷渡美国而被捕。出狱后,创办松下村塾,专事培育人才工作。
由于反对幕府签订通商条约,唱导尊皇攘夷,再次被捕入狱。后来又由于安政年间的大
案,在江户传马监牢的刑场被处死。那是一八五九年,时年三十虚岁。   
  ①兵学——即军事学。主要研究中国及日本古代兵法。江户时代的兵学主要有山鹿
流与甲州流两大流派。

    关于松阴的思想,今天受到不少批评。特别有关他对邻国的看法,有各种意见,也
有人指出从他所持的日本观看,产生侵略思想并不奇怪。他的思想中存在如此众多的问
题,从邻国的立场看,以日本为中心的色彩过于浓厚,这是不能否认的。
    不过,松明虽有上述思想局限性,但他一生在那种剧烈动荡的时代,如同奔马一般
积极活跃,这点是无一疑问的,而且他早就做好遭受迫害的精神准备,不怕掉脑袋,一
心贯彻自己的信念,培养出很多人才,这方面有不少东西值得学习。
    其一是他在逆境中发放出人的光彩。
    松阴策划搭乘第二次来到下田海面的美舰,偷渡美国,遭到失败,被关进江户传马
町监牢,后来被押回萩市,关入野山监狱。当时他二十五虚岁。
    野山监狱是专门关押武士的,狱中生活比较自由。然而那是一座照明条件极差,遭
受严寒酷暑折磨的牢房,这一点与其他监牢没有什么两样。
    松阴把此处视为用功的好场所,一心一意勤奋读书。他从入狱到出狱的十四个月中,
共读了约六百册书。从史书开始,广泛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时事、小说、诗歌等方
面的书籍。还写了相当多的著作,如:《幽囚录》、《野山监狱文稿》、《回想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除和狱中囚犯们讨论时事,把自愿者召集起来讲授《孟子》
之外,还召开俳句会,甚至动员善长毛笔字的人做教师,举行书法讲座。连看守也参加
俳句会。他讲课时,监狱长也前去静听。他还写了改革监狱的建议,说服狱方给犯人明
确刑期,进行“教育”,甚至还推进了释放犯人的运动。
    松阴身居苦境,并没有只是唉声叹气,空度时光。他总能寻找出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专心致意地去做。这正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胸怀大志者很多,欲为实现理想而
生活的人也很多。然而当身处逆境,为困难所阻时,则悲叹不幸,舍志而去者却也不少。
或者虽未丢弃志向,却漫不经心地等待时运,徒费时光。
    而松阴面对那一刻不停地流逝的“时光”,拼命加以利用。
    他那不满三十年的生涯,所以成为历史上永不消失的光彩,永远放着光辉,是因为
他一生,即便瞬间也不曾停滞、浪费过,他的一生是非常紧凑的一生。
    根据记录,当时野山监狱关押了11个囚犯,其中年龄最大的七十五岁左右,平均年
龄约四十五岁,关押时间平均超过十年。松阴是年龄最小的。按牢房生活的传统,很多
杂务必须由他来承担。
    可是松阴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成为狱中的领导者、受到周围的尊敬和信任呢?
    无须赘言,因为他拥有足以教人的丰富知识。既有在兵学师范时期积累的学业功底,
又有旅游九州、东北、江户等地时直接耳闻目睹的知识,而且还通晓许多国家的历史、
形势等。
    但是,与其说来自其丰富的学识,不如说主要是由于他的为人和品德。有这样一个
故事,他入狱后不久,知道了曾和他一起密谋偷渡而被捉进岩仓监狱的门弟金子重辅,
病死在狱中。这时,“他连续数天,吃饭时不吃汤和菜,省下钱,凑足百疋(一千文),
送给死者遗族。”(《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伙食本来就很糟糕,而从
这样的伙食中又一连数日省出一部分,以悼念其故去的门弟。不难想像,周围所有人都
会为他这种正直、诚实所打动。
    狱中的松阴为每个囚犯操碎了心。有人得病,他就自己研究治病方法,尽心治疗,
他还建议大家为互相帮助,设立零存整取的储蓄。他为使囚犯们不自暴自弃,有时征求
他们对自己所持见解的看法,有时劝他们传阅书籍。
    松阴,对狱中的人们来说,一定是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真正人的宽容和温暖的伟大
人物。和他交谈,使囚犯们陷入孤独苦闷的心得到宽慰,甚至使他们忘记自己是在可憎
的牢房里。囚犯们那时一定也胸怀希望,进而感到生存的意义。
    囚犯们逐渐为松阴那种能体谅人的真心实意所吸引,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素质,愿意
听他讲话,遵从他的学说,主动要求他讲课。

励志养精,为信念奋斗

    松阴所以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并且充分发扬自己的特长和本领,这与他的信念
有深刻的联系。
    他撰写的《讲孟余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事君而不逢时,相谏以死可矣,身遭囚禁亦可矣,忍饥挨饿亦在所不辞!身
遭此境,功名几如全无,然仍不失人臣之道,永为世之模范,终必有感念其德风,而奋
起振兴者。最终其国风必走向统一,贤愚贵贱必皆崇尚节义。”
    (《吉田松阴全集第三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对松阴来说,酿成下狱之罪的偷渡计划是出自他的信念,为此他早已做好砍头、坐
牢、忍受饥寒的精神准备。他坚信只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才能广开人臣之道,成为后世
的模范,并且不久将来就能改变全国。他把过去的一系列行动,视为自己必须完成的使
命的一个开端。人一旦树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变得坚强有力。
    松阴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取号为“二十一回猛士”。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喜欢使
用这个名号。目的是提醒自己负有完成二十一回拼搏行动的使命。他在狱中写下的《二
十一回猛士之说》中阐明了其来由:
    “我于庚寅年(文政十三年)诞生于杉家,长大之后过房到吉田家为嗣。甲寅之年
(安政元年)因罪下狱。一日梦见神人,赐我名刺,其上曰:二十一回猛士。旋即醒
来。”
    (《吉田松阴》,吉川薰著,创元社版)
    事后,他自释其义——我生于杉家,“杉”字,表示二十一(“木”为十和八,
“彡”为三,合计为二十一),养父吉田家的“吉田”也表示二十一(“吉”字的“士”
为十和一,是十一,“田”字中包含着十,合计为二十一),而把“吉”字的“口”和
“田”字的“口”重合起来便成为“回”。另外,他当时的名字叫寅次郎,“寅属虎,
虎之德是猛”,以此自称“二十一回猛士”。松阴说,迄今他已完成三次拼搏。即指:
脱离藩属,游学东北;向藩主呈递意见书;策划偷渡等。他说还要进行十八次这类行动,
担子很重。并说为此要“励志养精”。他从家族名称取义,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行动。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但这是他希望彻底完成使命的一种心愿的
表露。他甚至从家族名称中寻找出相应的意义,作为奋斗的“凭依”,如此坚定的决心,
不能不令人惊叹。
    一生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这意味着他在人生道路上要不间断地进行战斗。尽管偷
渡失败,关进监狱,他不仅未一蹶不振,反而更大胆地宣布了新的挑战。人生是会有失
败的,也会有长期痛苦的时候。但是远大的目标或理想,靠一、二次行动是不可能实现
的。失败不足惧,也没有必要畏惧。要确信:在百折不挠的意志面前,任何障碍总有一
天会被粉碎,最后的胜利在等待着我们。
    另外,请注意:他说为完成余下的十八次拼搏,要“厉志养精”,志气是一切的根
本。它包含锻练、努力、研究等等。
    所谓厉志,就是要锻练思想,坚定意志,培养力量,不轻举妄动,作好万无一失的
准备。
    光是心情急躁,没有充分积蓄力量,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松阴关在野山监狱,埋头用功,好像和书本进行格斗似的,那也是为磨炼意志。
    不管怎样说,他心中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并燃烧着使命的火焰。因而他没有悲哀,
也没有伤感。他那照亮黑暗牢房的智慧之光,以及使人们那冰冷的心得到温暖的热源,
正是他心中不断燃烧着的信念和使命的篝火。欣慰和鼓励全来自此处。

以行动为榜样

    松阴于安政二年(一八五五)十二月,从野山监狱获释后,创办了松下村塾。那么
他在塾中实行的是什么教育呢?
    松下村塾,本来是他叔父玉木文之进利用松本村新道一带自家房屋而开办的村塾,
因此他便以松本(下)村村名为塾名。松阴自己也曾在此学习过。后来,文之进晋升官
职,此塾停办。这时,其舅父久保五郎左卫门开办的久保私塾继承了这名字。松阴的松
下村塾,就是以此为基础开办起来的。
    松阴在安政三年(一八五六)撰写的《松下村塾记》说:
    萩镇的未来将从松本村开始,这所私塾将使全村震动奋发,进而为天下输送有为之
才,书中充满这种雄心壮志。他在书中还说做学问之目的,就是学习如何为人,也即学
习为人之道。
    松下村塾最初设在杉家的一个房间里,不久,改造了院内一个小棚,建起一间八铺
席大的教室作为私塾校舍。后来学生人数增加到几十人,于是又增建了四铺半席和三铺
席大小的两个教室以及一个没有地板的房间。
    学生的出身五花八门。既有藩士子弟,又有下级走卒的孩子,也允许农民、商人的
小孩入塾。就连被称为不良青年的人也来此就学。
    当时作为藩办学校有个明伦馆。那儿只准藩士子弟入学。
    因此,下级走卒以及身分更低贱的青少年子弟连做学问的路也被堵死。这给青年带
来多么大的消极沮丧心理是无法估计的。而松下村塾对这类广大青年敞开了做学问的大
门。
    在私塾里,各种身分的人一律平等。藩士之子和农民之子也平等往来,结为朋友。
这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组织的一个超越制度的崭新的小社会。他肯定深知这种多阶
层人的广泛团结,正是变革时代的力量。
    当你描绘出一个明确的理想蓝图时,为了予以实现,很重要一点是首先要从眼前着
手,将其具体化。有的人到遥远的彼岸寻求理想,并把它描画得天花乱坠,可是现实却
丝毫没有为之改变。因此,洋洋万言的理想论,不如一个具体事实更加重要。应从自己
脚下挖起,让清泉从此处涌出来。要点点滴滴地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做起,随着它的
累积和扩大,理想也将随之而实现。
    松阴不仅不问学生们的出身、地位,连年龄也不加限制。
    多数在十几岁和二十五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十七、八岁。其中也有九岁和三十五岁
前后的。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同桌并肩而学。实在是一幅令人好笑的情景。他们也不收
取学费之类。还常为没带饭的学生提供午饭。
    那里的教学具有独特风格。完全尊重个性和自主性。
    它和其它汉学私塾一样,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但这并不是特别规定,读什么基
本上听从个人意愿。有的人读《日本外史》,也有学中国史书的。既有热衷于国学的,
又有专门搞诗文的。学习时间也非固定不变。似乎没什么时间分配表之类。还有的学生
白天去明伦馆,晚上来私塾。
    在教室里,松阴经常在学生中走动,和每个人对话,进行细心辅导。他的座处不固
定,也没有专设授课用的放书架。
    每个人如其面貌各不相同一样,生长环境相异,其性格也不同。不能做千篇一律要
求。因此,辅导教师要因人施教,一对一的指导,发扬其个性。这是培养人材的真谛。
    以组织或团体为对象进行教学,容易发生的错误是忽略个性发展。即便讲话也如此,
向全体人讲的话很难深入每个人的心,也难于取得所有人的理解。教育宗旨既然始终是
坚持因人施教,那么拿出几倍于花费在全班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同时,正因有针对个人的个别指导和鼓励,集体指导和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松阴
还起居于教室,和学生一起活动,与此同时教给他们什么是人类和社会的理想状态等。
有时还和学生一起,一边拔草、捣米,一边讲解读书方法和历史。
    安政五年(一八五八)三月,又增建了校舍。这是松阴和学生们齐心协力,自力更
生建起的。他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劳作,告诉学生们相互扶持、团结协力的重要
性。
    人并非先从语言文字来学习,而是在共同活动中学习更多的东西。松阴平等地和青
年们接触交谈,同乐同悲,他的这种行动和做法本身,就是在进行人类平等和睦的教育,
是“人学”的生动教材。行动是思想的反映,思想变成行动而表现出来。松阴在和学生
接触中,可以说是把亲自示范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松下村塾,作为一个私塾应具备的环境条件一样也没有,这样说并不过分。但是它
有一位难得的老师。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大最好的条件。对人进行教育的最佳环境条件,
是教师本身,是人本身,难道一切不是从此开始,并在此结束吗。

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歌德说:“青年人不愿听说教,而喜欢接受刺激。”(《歌德格言集》,高桥健二
编译,新潮文库版)松阴的教学,就是不折不扣地从人格比较方面,来刺激、启发青年,
从而使他们学得着迷入神。
    松下村塾的学生们最大的乐趣是听松阴在晚间开设的自由谈这门课。他上这门课时,
不使用教科书之类的课本,而是以周游全国所获得的丰富知识为基础,进行自由畅快的
论说。讲时事,论世界形势,慨叹幕府面对形势发展无能为力,尖锐抨击对外国文化的
完全无知,依旧保持锁国状态。有时讲到深夜,甚至议论到天明。
    学生们学到的全是活生生的知识,在这里未来世界和个人应抱的态度完全融合在一
起,学习也就是生存。
    同明伦馆那种摆权威架子、没有发展进步的教学相比,松阴那热烈而又有气魄的讲
授,对青年人来说,该是多么新鲜,多么具有魅力啊!
    教育必须具有感召性。如果单纯教知识,那就只有“教”而没有“育”,无法培养
人。但是实行感召、激发,最重要的条件是教者要有满腔炽烈的热情。教者自己不热烈
燃烧,便不可能使别人燃烧起来。
    松阴怀着满腔热情,围绕为日本的未来应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思考、讲解、宣传。
也就是说他的教学,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他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行动、去实践。
    他对要求入塾的学生,一定要询问“你为什么要学习?”、“因为看不懂书,所以
我要学会识字读书”,每当学生这样作答时,他总要说:“不要做学者。对人来说,实
践最重要。书籍之类,只要用心,在实践工作中,自然能逐渐读懂。”
    (《吉田松阴全集第12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松下村塾有一本叫作《飞耳长目》的笔记录。记载着从朋友处听来的话,来自京都
商人讲述的见闻以及全国各地学生带回的消息等。它传递那些时刻变化着的新鲜生动的
信息,起着如同今天的报纸的作用。
    他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出去游学,以便能耳闻目睹各地实际情况。
    松阴认为搞学问的意义在于能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所以他让学生走上社会,学习
新鲜有用的知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不要从知识开始,而又以知识结束。要把知
识变为智慧,在生活和社会中加以运用、扩展。所以松阴经常询问并教育学生为什么而
学习。
    如今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怎样学习”进行着多种研究和教育,然而我觉得关于
“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似乎不那么很清楚。搞清为什么而学这一基本点,能直接转化
为勤奋好学的动力。
    松阴还具有识别人的潜在才能的敏锐眼光,而且更有将其诱导出来的力量。
    就连在野山监狱中,他也能发现每个囚犯所具有的值得高度评价的才能,他把有的
人安排为俳谐的老师,让性情古怪的富永有邻担任书法教员。松阴出狱之后,还开展了
释放有邻的运动。在其获释后,松阴把他请到松下村塾当老师。据说后来国木田独步先
生所写的《富冈先生》,就是以富永有邻为典型的。
    松阴向离开萩镇走向社会的门生们,题赠充满亲切之情的送别辞,以资鼓励。在这
些包括赠别辞在内的书信中,充分反映出松阴善于识别人的眼力。
    如关于久坂玄瑞,他写道:“年纪虽轻,志高气锐。而且他是个能以才能发扬志气
的人。我自以前就推崇他是我藩年轻人中最优秀的人才。”
    关于性情如烈马般放纵不羁的高杉晋作,他是这样写的:
    “我过去认为在年纪小的同志中,当推久坂玄瑞为最优。
    后来得到高杉晋作。晋作是有识之士,但学问尚不够充分。然而他能自由奔放地进
行思考和行动。于是我尽力推崇玄瑞,而抑制晋作,晋作似乎非常不满。不久,他的学
力大长,能言善辩,其他同志也不得不服从他的看法。”
    由此可以清楚知道,他对晋作的品行特点了如指掌,并进行了正确指导。
    在年小的门生中,有个后来任过明治政府枢密顾问等官职的品川弥二郎,松阴对他
曾评价道:“临事而不慌,是少年中罕见的男子。”(同前书)
    关于创立长崎造船厂的天野清三郎(渡边嵩藏),他曾这样评价:“天野具有奇才
卓识,看人入深入细。”(同前书)说他知识出众,观察人敏锐,还说天野的话经常令
他很钦佩。
    松阴说:
    “人都多少带着纯金来到这个世上。圣人拥有的纯金,和我们的纯金没什么两样。”
(《吉田松阴入门》,山口县教育会编,大和书房版)
    他接着还说道:“提高天赐黄金的纯度,便是我们要修炼奋斗的目标。我们的学问
和职责均在此处。”他的意思是说让每个人自觉认识自己的天分,为自己找到一个社会
性的角色,并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奋斗,这就是教育的最重要之点。
    不应当忘记,松阴那识别人才的眼光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即认为“人人
怀中肯定有金子”。正因这样,他收留被称作不良少年,受到村民疏远的市之进、音三
郎、沟三郎等人为门生,并对他们进行薰陶教育。
    要有相信人能成才的思想。这才能养成发现别人长处的慧眼。相反,对人不信任,
便封住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到人家的优点。
    没有天生的优秀人才。通过教育使其才能得以增长、发挥,然后才成为优秀人物的。
并不是突出的优秀人才全集中到松下村塾了。恐怕江户等大城市有很多具有更为出色的
天资素质的人物。而松下村塾的学生们,只是由于松阴对其才能进行了启发诱导,才得
以发挥巨大力量。一个人的长处被人承认,并永远受到重视,而且得到亲切培养,没有
比这更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了。

让学生折断烟袋管的人

    松阴于安政四年(一八五七)写的《丁己幽室文稿》中,有一篇题为“折烟斗记”
的随笔性文章。由于松阴第一次把高杉晋作写进自己的文章中,故此文早已广为人知。
    一天夜里,在松下村塾,教师富永有邻和学生增野德民、吉田荣太郎,还有被称作
不良少年的市之进、沟三郎等聚集在一起,议论武士的风格。
    大家谈得很起劲,不久话题转到当时不在场的学生岸田多门的吸烟问题上。大家对
他批评得似乎相当严厉。这时在场的松阴现出忧心忡忡的神色。有邻和学生们看到松阴
的表情,便都默不作声了。
    长时间沉默之后,吉田荣太郎突然把手中的烟袋管折断,并说道:“我从今以后不
再吸烟。”他一定是产生了悔改之意,希望改变当时那种年纪轻轻就吸烟的气氛。
    于是增野德民、市之进、沟三郎等人也异口同声地说:
    “我也戒烟!”接着一个接一个把烟管折断。这时年纪大点的有邻说:“既然大家
都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怎能一人坚持抽下去呢?”说完把烟管递给松阴,让他折断。
    松阴既不饮酒,也不吸烟。他清楚知道吸烟的害处。但他从未硬性地让别人戒掉。
他非常冷静地说道:
    “烟虽然不同于饮食,但抽上瘾,成为习惯,是很难戒掉的。我很厌恶烟草,不过
诸君凭一时激动,宣布戒掉,恐怕在今后的日子里,直到终生,会感到寂寞无聊吧?”
    这时,有邻等人愤然说道:
    “老师,您怀疑我们的决心?岸田,还有在这儿的市之进、沟三郎,他们才十四岁,
就毫不避讳地吸起烟来,和年纪大的人一样……。如今社会上也是这样。因此,我并不
仅仅是为岸田才戒烟的。这样说,老师还不相信我们的话吗?”
    松阴一再俯首表示歉意。
    “诸君既然有此考虑,今后村里的风气也会大为改观。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是多么暖人心窝的师生交谈呀!
    松阴立即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并马上讲给岸田多门听。
    话没说完,岸田感动得痛哭流涕,几天后,他亲自把烟具送回家中。打那以后,他
彻底戒了烟,拼命钻研学问。而且到后来,高杉晋作也听到此事,并说:“这可是个好
机会!”也和烟一刀两断了。
    松阴总是尊重本人的主动性,等待其自觉。建立规章,依靠权威和地位进行压制是
最省事的。然而只要是其本人并非心里愿意,不是基于其自觉性而采取的行动,必将引
起牢骚和不满,暗地破坏规定。
    相反,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并且是基于每个人自觉的行为,才稳固有力,不会半途
而废。教育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唤起这种自觉。为此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热情。
    看看松阴的言行就会知道:他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自己相信是正确的事,立即付
诸行动。但另一方面,他在等待学生们自觉这一点上也十分有耐性。他绝不遗弃人,而
是耐心地给予鼓励,沉着地等待时机。可见教育是一桩极为耐心的工作。
    当学生们不仅是为自己,还考虑到其他很多青少年情况,而决心戒烟时,松阴似乎
深有同感,因而将此写成文章,以传后世。我想他是为高度评价学生们的为人之心,并
予以颂扬的吧。
    他明白即便是全村的风气,没有每一个人的自觉,也是无法改变的。每个人的心都
在创造社会风气,同时也能改变社会风气。禁烟不过是少数几个人的一个小小决断,却
使大家一直担忧,谈论的藩中武士的风气问题有了成熟的结论。如果议论仅仅是以议论
而结束,便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对人们心中萌生的自觉性,要予以精心培育。可以推想,松阴的赞扬定会使学生的
自觉性变得更加深刻、牢固。
    在门生身上培育起的这种改革时代的觉悟,不久转为使命感这样一棵大树,耸立于
世,并成为改变日本历史的一个巨大力量。

松阴具有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松阴在松下村塾的执教时间非常短暂。自改建院内小棚,有了单独的校舍起,算起
来大约一年,即使从为近邻子弟讲解《武教全书》算起,也不过两年多一点。除去兵学
师范时代的门生不算,接受松阴教导的学生多数不满二年。不到一年或不满半载者也不
少。然而时间不长,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量呢?
    如前所述,松阴所教的是和实践、行动、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学问。同时他具有能
发现每个人最大长处的“眼光”和对教育怀着高度热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仅以此来说明松阴具有感召力的原因是绝对不够的。
    我想首先绝不能忽视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松阴肯定学生的人格,尽管他们年少,
也能以礼相待。这一点在说话的用词上也表现出来。据说他称呼学生时使用“您”字,
翻阅他的信函,上面用的是“同志”。这意味着他把年长而又处于教育者立场的自己和
门生们看作是平等的,以对等态度来对待。进行教育时也一样,是从相互信赖开始的,
如果以为自己是教育者就盛气凌人,采取对待贴身武士或奴仆一般的态度,那么人们就
会把心扉紧紧关上。这样一来,既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也不会结成心与心之间的纽
带。那就失去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了。相反,当尊重对方,把他视为和自己一样
的独立的人时,他的心坎上的大门将完全敞开,并会产生信赖感。这是居于领导地位者
必须注意之处。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即身为师表的松阴,总是不失进取、求道之心,坚持修炼,
并面对众人公开自己的主张,以求切磋琢磨。
    松阴在塾里,一方面担任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和提倡“讨幕”论的默霖进行深刻的
争论,同时还向主张“亲幕”的儒学教官山县太华征求对《讲孟余话》的批评,同他展
开勇敢的论战。他还撰写并上书批判藩阀政治的论文《狂夫之言》。
    人一旦受到众人尊敬,有了自己的门生,便往往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懒于
钻研,只想求助于权威。
    但是松阴却没有躺在自己的学说上,觉得万事大吉。他不停地进行论战,当听到对
方的意见和主张正确时,便积极采纳。他身上总是充满着不断探索、向前的精神。
    由于他总是满怀前进、向上的精神,所以感召力非常强。
    一个领导者不可须臾忘记自我锻炼成长。
    另外,他没有自私自利,追逐名位之心。他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
了无私忘我。这恐怕是唤起门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年人单纯、勇于批判、心地纯洁。因此,他们能够敏锐地嗅出领导者的私心。同
时又能和纯洁的志同道合者奏出共鸣音。那些自私自利,追逐名位者,即便能一时巧妙
地蒙骗青年,但骗局早晚将被戳穿。而松阴那种去私则天,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生死观,
牢牢地抓住了门生的心。关于其生死观本身,我们暂且不去议论,但生死观是决定人生
道路的最根本问题。人应如何生活,追究起来也要碰到人为什么而死的问题。他在狱中
给高杉晋作写的信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随时准备死,如果生而能成大业,就要永远活下去。”
(《吉田松阴全集第九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他是说如果你认为死能使自己的名字不朽,那你就在此战斗而死吧,你就永远垂名
青史。如果你觉得不生存就无法完成伟业,那你就要长生久存,永远活下去。松阴是彻
底按照这种生死观要求自己的。他的门生从他那儿看到了人生的典范,因而一定在内心
深处唤起强烈的共鸣。

师傅是“针”,弟子是“线”

    松阴的遗作《留魂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年至三十而结果,并与世长辞。我不晓得自己是一颗无实的稻壳,还是一粒成
熟的稻米。如果同志们能继承我的微衷,那就像播下的种子,年年能结实,到了收获之
年将无愧于心。同志请仔细想想我的话吧。”(《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
    松阴在江户传马町的牢房中被处极刑。可以说,他以死贯彻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
自我牺牲的行动表现了生与死的意义。
    当门生们知道松阴毫无道理地被处以极刑时,其愤恨之情不尽于笔端,这是完全可
以想像得出来的。高杉晋作发誓说“我们既已结成师生之交,此仇不报誓不罢休。”
(《高杉晋作全集(上)》,堀井三郎编,新人物往来社版)久坂玄瑞则说:“光为老
师之死于非命而悲痛是无益的,牢记老师之志最为重要。”(《久坂玄瑞全集》,福本
义亮编,松野书店版)
    从这时起,松阴的门生很快继承其遗志行动起来,大力推动时代走向明治维新,这
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实行“维新”,这是冒死才能完成的大业。事实上,高杉、久坂均先后中途倒下。
然而“维新”取得成功,终于迎来日本的新的黎明。
    当我们分析、研究松明与其门生的关系时,虽然当时情况和现代相比有很大不同,
却使我深深感受到:当人们觉悟到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时,师
徒关系该是多么重要!如今一提到师徒关系,似乎给人以非常陈旧,带有封建性的印象。
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无论做学问或者搞体育,凡想学到东西,就必须有指导者。若有好指导者,则进步
快速,提高明显。如果单靠个人摸索,往往徒劳,并且很快会进展不下去。同样,为使
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须有一位好的指导者,也即“人生的
老师”,来指导关于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
    对松阴的门生来说,松阴固然是学问上的导师,但同时也是他们的“人生之师”。
他们和松阴交往,并接触其思想、生活以及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认识和判
断,决定以松阴为师,因而决不是被迫的。
    另一方面,松阴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为调动每个人的潜在力量而献身,以自己的
行动告诉门生什么是人间正道。他们有相同的目标,即开创新日本黎明这个理想,并为
它而共同奋斗。
    他们之间,既不是按身分高低划分为上下级关系,又不是基于利益和报酬的契约关
系,而是一种真正自发的纯粹的精神结合,这种结合是因为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且以
相互信赖为基础。只有在这种“人”和“人”的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并成良
才。
    这么一想,那种幸遇良师和伟大导师的人生,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了。而且所
谓伟大理想,只有师生共有,门生继承先师遗志才有可能实现。
    老师和门生之间,可以比作“针”和“线”的关系吧。老师开辟道路,阐明原理,
留在后边的弟子们则运用、发挥、实现这一原理。同时弟子必须超过老师,老师必须自
觉为后生们牺牲一切,甘作奠基石。
    我也经常在心中发誓:为给青年们开辟未来的光辉大道,建造能够大显身手的舞台,
要不厌恶任何劳苦,勇于牺牲自己,这就是自己的职责。
    ------------------
  
东陆风华APP客户端 http://bbs.ynutx.net/appbyme_app-download.html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陆风华,凝聚云大人的力量 ( 滇ICP备07500061号-1 )

GMT+8, 2024-7-1 17:52 , Processed in 1.156250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